“自然”是“道”的根本特性,也是老子所提倡的一种生活态度,是他所推崇的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其实,“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它是指一种没有人为的天然状态。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不仅大自然遭到了人为的破坏,人类自身天然的纯真也被做作所代替,袒露真情被认为粗野,暴露真思想被认为幼稚,敷衍成了人们交往的主要手段,说谎甚至成了修养的标志。......
2023-10-29
要实现自然的美就必须无为,一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就破坏了自然。
应该不磨砺而志向高尚,不讲仁义而有修养,不求功名而能治国,不处江湖而心境清闲,不事养生而能高寿,自然无所不忘,可又无所不有,这样,无为至极而又众美荟萃。
美是在一种毫无目的毫无意识中实现的。天地之中的月白风清、春华秋实,或曲或直、或方或圆,并没有谁去为它苦心追求和精心修饰而成为这个样子,一切都是在无心无为中自然达到的。
老子与孔子有一段对话,说明了无为是美的前提,甚至就是美本身——
孔子有一天去见老子,老子刚洗完头正披着湿发待干,凝神定立像是个木偶人。孔子见这种情形就退出房等他,过一会儿见面说:“不知是不是我眼睛看花了,刚才先生直立不动像一根枯木,好像要超然于物外而独立自存。”
老子说:“我的精神畅游于万物的本源。”
孔子说:“这怎么讲呢?”
老子说:“明于心而不明于口,容易体验却难于言传,我只能给你说个大概。天地之中有冷有热,冷热融合变化而生出万物,天地化育万物都不留痕迹;日迁月移死生交替,其中天地无时不发生作用却又见不到它的功劳;生有所始、死有所归,循环往复却又见不到它的边际。我只知道它是万物之源罢了。”
孔子说:“在万物的源头游心是个什么情景?”
老子说:“那可以说是最美最乐的境界了。”
孔子迫不及待地问:“请问先生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美的境界呢?”
老子说:“就像山涧的清泉那样,没有目的没有意识地向山下流去,一路溅起水花一路唱着歌儿,恬淡无为而又自然;就像山中的百花那样自然开放,完全用不着人工修饰;就像天自然的湛蓝,地自然的辽阔,日月自然的光明,这哪还用得着人为的修饰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把老子这种思想,用两句漂亮的诗句表达了出来——(www.chuimin.cn)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过分求美反而达不到美的目的,过分看重自己的美反而弄得很丑;不避丑就不一定丑,怕露丑就必然丑定了。
春秋时,阳子出差来到宋国都城商丘,在一家豪华的旅馆下榻。旅馆主人相当富有,养了两个年纪都很轻的妾,一个美得惊人,一个丑得吓人。
那位美妾苗条修长,婀娜多姿,双眸顾盼生辉,两眉弯如新月,从乌发到素足般般入画。不仅容貌可人,而且能歌善舞。这样美丽又加上如此聪慧,谁见了都忘不了她。
那位丑妾就别提了:皮肤黑而且粗,身材和双手又粗又短。阳子不明白旅馆这位阔气的老板怎么爱上了她。
可是,他住了几天后发现情况和他想象的完全相反,那位丑陋的妾受到旅馆上下的人的尊敬,旅馆老板也和她形影不离;而那位美妾则受到众人的鄙视,老板对她似乎也不怎么感兴趣。
阳子大惑不解,他向旅馆的一个服务员暗暗打听其中的缘故,那位服务员不敢说直话,怕因此被老板炒了鱿鱼,只是很含蓄地对阳子说:“你再住两天观察一下就知道其中原因,何必向人打听呢?”
阳子更觉得蹊跷,就留心观察二妾。
那美妾对美貌的自我意识太强,时时感到自己美如天仙,把所有人都看成丑八怪,那神情又冷漠又高傲,老想别人跪在她脚下仰慕她、恭维她,那份骄矜之气真叫人受不了。
而那位丑妾自知外貌丑陋,她并不回避自己生理上的缺陷,也不因此而自卑得抬不起头,她待人接物谦恭随和,和旅馆中的招待员一律平等相待,从来不因为自己与老板的关系而颐指气使。
美妾自以为压过群芳,处处以美自炫自耀,因而大家由反感她到厌恶她,慢慢看不出她美在何处了;丑妾自知其丑陋,为人则越发亲切诚恳,人们反而忽略了她的丑陋,慢慢看惯了也就不觉得她丑陋了。
人的美丑的变化就是这样,内在的平和,外在的平易,虽丑亦美;内心傲慢,外表冷漠,虽美亦丑。
有关老子智慧心解的文章
“自然”是“道”的根本特性,也是老子所提倡的一种生活态度,是他所推崇的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其实,“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它是指一种没有人为的天然状态。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不仅大自然遭到了人为的破坏,人类自身天然的纯真也被做作所代替,袒露真情被认为粗野,暴露真思想被认为幼稚,敷衍成了人们交往的主要手段,说谎甚至成了修养的标志。......
2023-10-29
既然“无为不等于不为”,不是叫人们无所事事,那么,“无为”与“有为”有什么区别呢?所谓“无为”并不是说受到外物刺激也没有反应,受到攻击也不躲避和反击,面临困难而不想办法克服。“无为”与“有为”的分界线就看是否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遵循、顺应自然规律就是“无为”,把个人的主观意志强加于自然的就是“有为”。......
2023-10-29
我们的前人发现“静”的许多妙用,以一言蔽之曰“以静制动”,这其实包含了另一层意思:“以静养智。”所谓“以静养智”,就是通过恬静的心境来增进自己的智慧,智慧增进以后又不外用,又用自己的智慧来促进自己心境的恬静。同样,只有静才能涵养自己的心智,浮躁不安只能使自己变得荒疏浅陋。......
2023-10-29
以自然的人生态度处世,就不难达到道家所推崇的最高人生境界——这种人不欺侮弱者、不欺侮少数、不自恃成功、不筹划事情。以自然之道处世的人呼吸直通脚跟,而普通的人呼吸只用口鼻。凡是对世俗的欲望太高的人,自然的本能就退化了。遵循自然之道的人不以生为喜,也不以死为恶,出生时不知道欢天喜地,要死时也不知道恐惧痛苦,无拘无束地来,潇洒从容地去,把人生最重大的生与死也看成自然的事情。......
2023-10-29
消除罪恶的唯一办法是停止人们的胡作非为,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以“无为”代替“有为”,事事纯任自然,不要进行人为的干预,重新恢复那种自然的和谐统一状态。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用取消人的主观努力的办法来实现人的主观目的,这听起来荒唐极了!以“无为”的领导方式,来达到“天下太平”的目的。......
2023-10-29
不过,司马迁最终还是倾向于认为老子是春秋末年的人,孔子还曾向他求过学。下面是关于老子的模糊肖像,只是对《史记》中老子传的临摹——老子出生在春秋时期,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老子虽然很有学问,不过他的学说以不求闻达为宗旨,他肯定不会像今天有些学者那样,为知名度不高而苦恼,更不会为著作的署名问题,与别人上法院去打官司。......
2023-10-29
老子有时把“道”说成“无”,同时又把“道”称为“有”,说“无”是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那么,“道”究竟是“无”还是“有”呢?因而,老子有时说它是“无”,这是就“道”没有特点、性质和形状而言的;有时说它是“有”,这是就“道”产生万物而言的。说“道”是“无”,可以;说“道”是“有”,也可以。“道”是指没有渗入一丝一毫人为的自然状态。......
2023-10-29
也许老子觉得只说“道”是生命的根基太笼统太抽象,所以他又把“道”比成雌性的生殖器。老子通过人类的生育来说明天地万物的生成。把道形容为“母”或生殖器,不过是为了形象地说明“道”是万物的根基,不要因此而产生误解,以为老子的“道”像“母”和“牝”那样可触可感。......
2023-10-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