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前人发现“静”的许多妙用,以一言蔽之曰“以静制动”,这其实包含了另一层意思:“以静养智。”所谓“以静养智”,就是通过恬静的心境来增进自己的智慧,智慧增进以后又不外用,又用自己的智慧来促进自己心境的恬静。同样,只有静才能涵养自己的心智,浮躁不安只能使自己变得荒疏浅陋。......
2023-10-29
从表面上看,老子厌恶文明、智慧和科学,常常指责知识和学问,对文明的成果也不屑一顾,声言“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它;即使有船和车,出门仍然还是用双脚走路;即使有语言文字,还是要用结绳记事。重新回到那种不用文字,不用智巧,无欺无诈,无争无斗,无忧无虑的黄金时代”(《老子》第八十章译文)。幸好他自己没有全照上面说的干,相反却用文字把上面的话记了下来,否则,我们今天就无从读到《老子》了。
有些人可能十分困惑:老子这样伟大的智者为什么痛恨智慧?这样有学问的人为什么厌恶学问?代表当时文明最高水平的人为什么要咒骂文明?难道坐船坐车不比步行方便快速?难道文字相对于结绳不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可以这样说,正因为老子的智慧过人,他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智慧和文明的诅咒者,当别人陶醉于文明所带来的进步时,他敏锐地发现了这种进步所伴随的消极影响。普通人只看到了文明所带来的便利,而他却看到了文明所结下的苦果。
文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古老的道德高峰的消失。奴隶社会取代了原始社会,压迫取代了平等,专制取代了自由,奸诈取代了诚实,险恶取代了善良,人与人之间的猜忌暗算取代了过去的和睦友爱。
老子一针见血地指出:
大道被废弃,才有所谓的“仁义”。(www.chuimin.cn)
聪明智巧出现了,才有可怕的虚伪。
家庭陷入了纠纷,才有所谓的孝慈。
国家陷入了昏乱,才有所谓的忠臣。
既然聪明、机巧和智慧,只能给人类带来虚伪、欺诈和争斗,那我们还要这些害人的东西干什么呢?所以,接下来老子提出了这样的主张:“抛弃聪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人民自然会尊老抚幼;抛弃机巧和财利,盗贼自然就会消失。”
学会了机巧也就知道了欺骗,有了智慧也就懂得了虚伪,有了华贵的衣服,自然就讲究虚荣,有了钱财货物,占有的欲望也更大。所有这些是社会纷争和个人烦恼的根源,抛弃了聪明、机巧,人们就外表单纯,内心淳朴,没有私心,没有贪欲,大家又都会像儿童一样地天真和幸福。
有关老子智慧心解的文章
我们的前人发现“静”的许多妙用,以一言蔽之曰“以静制动”,这其实包含了另一层意思:“以静养智。”所谓“以静养智”,就是通过恬静的心境来增进自己的智慧,智慧增进以后又不外用,又用自己的智慧来促进自己心境的恬静。同样,只有静才能涵养自己的心智,浮躁不安只能使自己变得荒疏浅陋。......
2023-10-29
晋国对“欲取先与”这一手好像特别在行,在政治和军事中屡次运用后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老子一贯另具慧眼,重视阴、柔,认为柔能克刚,阴能制阳,弱能胜强。不少军事家以老子这一思想为指导,成功地运用老子以弱胜强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许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于是物极必反,避短扬长;则弱亦强,弱可胜强。......
2023-10-29
商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子,说:“你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吗?”都是表明柔弱胜刚强。一个人老实厚道、柔弱退让,绝不是无能懦弱的标志,而是聪明持久的象征。......
2023-10-29
君位该是天下最高的权势之位了,而子州支父不愿意以显位妨害自己的生命,何况其他的事情呢?子州支伯和子州支父一样,不愿意以生命来交换君位,这是有道的人不同凡响的地方。尧又想把君位让给他的朋友石户,石户是个庄稼汉。尧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石户马上就拒绝了:“治理天下太辛苦,君王是些劳劳碌碌的可怜虫!”石户认为尧的德行还差一大截,于是他扛着行李,妻子顶着用具,牵着子女隐居海岛,终身再没有回过大陆。......
2023-10-29
“大巧若拙”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大智若愚”,已经成了一种民族的智慧,它和“无为而无不为”一样,是老子独特的反向思维的典型例子。这种不用机巧的巧妙,不用智慧的智慧,使老子成为中国大智若愚的典型。老子是一位崇尚自然诅咒智巧的先驱,而《老子》却是一座装满了智慧机巧的宝库。......
2023-10-29
因而,如何对待穷与通,是每一个参政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假如参政只为谋取私利,那就会把权柄看成命根,丢官和丧命往往引起连锁反应;假如把参政看成是实现抱负的机会,失败后会总结教训,失败可能使他更加坚韧刚强,以一种旷达的胸怀对待仕途的穷通。以造福社会和人民为己任,以民族的忧乐为忧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襟怀坦荡,精神必定永远昂奋。他们看重的是有没有背离道德,其悲乐不在于穷通。......
2023-10-29
既然“无为不等于不为”,不是叫人们无所事事,那么,“无为”与“有为”有什么区别呢?所谓“无为”并不是说受到外物刺激也没有反应,受到攻击也不躲避和反击,面临困难而不想办法克服。“无为”与“有为”的分界线就看是否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遵循、顺应自然规律就是“无为”,把个人的主观意志强加于自然的就是“有为”。......
2023-10-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