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前人发现“静”的许多妙用,以一言蔽之曰“以静制动”,这其实包含了另一层意思:“以静养智。”所谓“以静养智”,就是通过恬静的心境来增进自己的智慧,智慧增进以后又不外用,又用自己的智慧来促进自己心境的恬静。同样,只有静才能涵养自己的心智,浮躁不安只能使自己变得荒疏浅陋。......
2023-10-29
说起中国的养生之道来,源头又得追溯到老子那儿。《老子》第十章说:“精神与身体合一,能不相离失吗?专精守气,致力柔和,能像无欲的婴儿吗?清除杂念,深入静观,能没有瑕疵吗?”这一段话是我国养生的“圣经”,为了便于理解老子养生的奥秘,还是把原文引出来: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这一章涉及修生、炼气和洗心。《老子河上公章句》说:营魄就是魂魄。人的生命依赖它才能存在,所以应爱护保养它。喜和怒伤魂,惊恐伤魄。……魂静了人的志就不乱,魄安了就得寿延年。人的生命就是形体(“魄”)与精神(“魂”)的统一,精神与形体“抱一”就可长寿。道家的养生之道主张形、神并举,但更重视养神。“人善于养神则不会死亡”。“抱一”是让身心和谐。
中医认为情绪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这五种情绪缠身导致损命”。(《吕氏春秋》)过分激动和过分忧伤都引起精神骚动不宁,道家称这为伤生之“贼”。
“专气致柔”也是道家静功的内丹修炼法,将个人的精气凝集在腹中,然后循环升降,使身体变得像婴儿那样柔软,心灵集中在精神的某一点,心灵安静内守而能抗拒外面物质的刺激,逐渐达到返老还童的目的。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这里的“涤除”是指清洗掉,不过不是指我们用洗衣粉洗掉衣垢,而是运用精神的清洁剂来“洗其心”,使心灵深处明净如镜,不沾染一丝尘垢。专讲修炼养生的《抱朴子》内篇说:“一个人沾染世俗的埃尘太多无疑伤神害性,要想长寿就非洗心换面不可,像用清水洗涤轻尘一样。”
“营魄抱一”、“专气致柔”和“涤除玄鉴”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使心安神静,以静养生。
一天,南荣趎去找庚桑子说:“像我这样老大一把年纪,怎样才能迟一点进棺材呢?”
庚桑子说:“保全你的形体,护养你的生命,不要让你的精神焦虑就行了。”
南荣趎说:“我不知道眼球的形状彼此有什么不同,而盲人却看不见;不知道耳朵的形状彼此有什么不同,而聋子却听不到;不知道心的形态彼此有什么不同,而疯子却完全失去理智。是什么使这些器官废弃无用呢?你只是泛泛地说‘保全你的形体’,怎样才能‘保全形体’呢?”
庚桑子没词儿了,他说:“我才薄识浅,无法回答你这些问题,你还是去南方求教于老子吧。”(www.chuimin.cn)
南荣趎背着干粮,走了七天七夜才到达老子的住所。
老子问他:“你是从楚国来的吗?”
南荣趎说:“是的。”
老子又问道:“你怎么和这么多人一起来呢?”
南荣趎惊异地回头看了看,一个人也没看到。
老子笑了笑说:“你不明白我说的意思吗?”
南荣趎羞愧地低下了头,接着仰面叹息道:“我不知道该怎样来回答你的问题,而且也忘了自己此次来要问什么?”
老子说:“此话怎讲?”
南荣趎说:“有件事很叫我烦恼。我不求知人家说我愚蠢,我获得了知识自己又伤脑筋,我不按世俗的规矩行事会不合群,顺着世俗跑又违背了自己的本性。我应该怎样摆脱这些烦恼呢?否则,我很快就要被精神折磨死。”
老子说:“你的样子看起来既像失去双亲的孤儿,又像拿着小竹竿去探测大海的人。唉!你已经失去了自我,没有了‘自我’还谈什么养生呢?虽然你想恢复自己的本性,但又不知道该从何做起,所以你的心情越来越混乱烦躁,我实在为你感到难过。”
南荣趎回到家中抛弃世俗的念头,专心养神,过了一天时间心里还是觉得郁闷未消,于是又来见老子。
老子一见到他就说:“你心灵上沾染的‘尘埃’已洗去了许多,所以体内已充满了精气,但还有一些世俗的尘埃没有洗净,所以还是烦躁郁闷,精神静不下来。当你的心灵被物质的欲望干扰时,千万不要去强行控制它,这会使内心的动荡更厉害,一定要断绝心灵的活动,达到一种无思、无虑、无欲、无愁的境界,这就保全了自己的本性,本性不离开自己,那么精神就会像井水一样的平静,这样你还担心自己不能长寿吗?无欲才能无虑,无虑才能静心,静心无欲就能像小儿那样快乐,也能永远像小儿那样年轻。”
有关老子智慧心解的文章
我们的前人发现“静”的许多妙用,以一言蔽之曰“以静制动”,这其实包含了另一层意思:“以静养智。”所谓“以静养智”,就是通过恬静的心境来增进自己的智慧,智慧增进以后又不外用,又用自己的智慧来促进自己心境的恬静。同样,只有静才能涵养自己的心智,浮躁不安只能使自己变得荒疏浅陋。......
2023-10-29
以自然的人生态度处世,就不难达到道家所推崇的最高人生境界——这种人不欺侮弱者、不欺侮少数、不自恃成功、不筹划事情。以自然之道处世的人呼吸直通脚跟,而普通的人呼吸只用口鼻。凡是对世俗的欲望太高的人,自然的本能就退化了。遵循自然之道的人不以生为喜,也不以死为恶,出生时不知道欢天喜地,要死时也不知道恐惧痛苦,无拘无束地来,潇洒从容地去,把人生最重大的生与死也看成自然的事情。......
2023-10-29
商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子,说:“你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吗?”都是表明柔弱胜刚强。一个人老实厚道、柔弱退让,绝不是无能懦弱的标志,而是聪明持久的象征。......
2023-10-29
也许老子觉得只说“道”是生命的根基太笼统太抽象,所以他又把“道”比成雌性的生殖器。老子通过人类的生育来说明天地万物的生成。把道形容为“母”或生殖器,不过是为了形象地说明“道”是万物的根基,不要因此而产生误解,以为老子的“道”像“母”和“牝”那样可触可感。......
2023-10-29
“大巧若拙”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大智若愚”,已经成了一种民族的智慧,它和“无为而无不为”一样,是老子独特的反向思维的典型例子。这种不用机巧的巧妙,不用智慧的智慧,使老子成为中国大智若愚的典型。老子是一位崇尚自然诅咒智巧的先驱,而《老子》却是一座装满了智慧机巧的宝库。......
2023-10-29
君位该是天下最高的权势之位了,而子州支父不愿意以显位妨害自己的生命,何况其他的事情呢?子州支伯和子州支父一样,不愿意以生命来交换君位,这是有道的人不同凡响的地方。尧又想把君位让给他的朋友石户,石户是个庄稼汉。尧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石户马上就拒绝了:“治理天下太辛苦,君王是些劳劳碌碌的可怜虫!”石户认为尧的德行还差一大截,于是他扛着行李,妻子顶着用具,牵着子女隐居海岛,终身再没有回过大陆。......
2023-10-29
“小鲜”即小鱼。治理大国就要像烹煎小鱼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尧又把他的大臣一个个流放,重新换一批人来治国,照样没法把国家治好。我们这几代人念一念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每个人都会别有会心,默然首肯。据1988年5月8日《光明日报》的一篇报道载,“治大国,若烹小鲜”,已被载入1987年美国政府的国情咨文中。看来老子的这一治国之道,已逐渐为全世界的政治家所接受和运用。......
2023-10-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