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老子智慧心解:中国养生之道,静以养生!

老子智慧心解:中国养生之道,静以养生!

【摘要】:说起中国的养生之道来,源头又得追溯到老子那儿。这一段话是我国养生的“圣经”,为了便于理解老子养生的奥秘,还是把原文引出来: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人的生命依赖它才能存在,所以应爱护保养它。道家的养生之道主张形、神并举,但更重视养神。“营魄抱一”、“专气致柔”和“涤除玄鉴”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使心安神静,以静养生。

说起中国的养生之道来,源头又得追溯到老子那儿。《老子》第十章说:“精神与身体合一,能不相离失吗?专精守气,致力柔和,能像无欲的婴儿吗?清除杂念,深入静观,能没有瑕疵吗?”这一段话是我国养生的“圣经”,为了便于理解老子养生的奥秘,还是把原文引出来: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这一章涉及修生、炼气和洗心。《老子河上公章句》说:营魄就是魂魄。人的生命依赖它才能存在,所以应爱护保养它。喜和怒伤魂,惊恐伤魄。……魂静了人的志就不乱,魄安了就得寿延年。人的生命就是形体(“魄”)与精神(“魂”)的统一,精神与形体“抱一”就可长寿道家的养生之道主张形、神并举,但更重视养神。“人善于养神则不会死亡”。“抱一”是让身心和谐。

中医认为情绪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这五种情绪缠身导致损命”。(《吕氏春秋》)过分激动和过分忧伤都引起精神骚动不宁,道家称这为伤生之“贼”。

“专气致柔”也是道家静功的内丹修炼法,将个人的精气凝集在腹中,然后循环升降,使身体变得像婴儿那样柔软,心灵集中在精神的某一点,心灵安静内守而能抗拒外面物质的刺激,逐渐达到返老还童的目的。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这里的“涤除”是指清洗掉,不过不是指我们用洗衣粉洗掉衣垢,而是运用精神的清洁剂来“洗其心”,使心灵深处明净如镜,不沾染一丝尘垢。专讲修炼养生的《抱朴子》内篇说:“一个人沾染世俗的埃尘太多无疑伤神害性,要想长寿就非洗心换面不可,像用清水洗涤轻尘一样。”

“营魄抱一”、“专气致柔”和“涤除玄鉴”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使心安神静,以静养生。

一天,南荣趎去找庚桑子说:“像我这样老大一把年纪,怎样才能迟一点进棺材呢?”

庚桑子说:“保全你的形体,护养你的生命,不要让你的精神焦虑就行了。”

南荣趎说:“我不知道眼球的形状彼此有什么不同,而盲人却看不见;不知道耳朵的形状彼此有什么不同,而聋子却听不到;不知道心的形态彼此有什么不同,而疯子却完全失去理智。是什么使这些器官废弃无用呢?你只是泛泛地说‘保全你的形体’,怎样才能‘保全形体’呢?”

庚桑子没词儿了,他说:“我才薄识浅,无法回答你这些问题,你还是去南方求教于老子吧。”(www.chuimin.cn)

南荣趎背着干粮,走了七天七夜才到达老子的住所。

老子问他:“你是从楚国来的吗?”

南荣趎说:“是的。”

老子又问道:“你怎么和这么多人一起来呢?”

南荣趎惊异地回头看了看,一个人也没看到。

老子笑了笑说:“你不明白我说的意思吗?”

南荣趎羞愧地低下了头,接着仰面叹息道:“我不知道该怎样来回答你的问题,而且也忘了自己此次来要问什么?”

老子说:“此话怎讲?”

南荣趎说:“有件事很叫我烦恼。我不求知人家说我愚蠢,我获得了知识自己又伤脑筋,我不按世俗的规矩行事会不合群,顺着世俗跑又违背了自己的本性。我应该怎样摆脱这些烦恼呢?否则,我很快就要被精神折磨死。”

老子说:“你的样子看起来既像失去双亲的孤儿,又像拿着小竹竿去探测大海的人。唉!你已经失去了自我,没有了‘自我’还谈什么养生呢?虽然你想恢复自己的本性,但又不知道该从何做起,所以你的心情越来越混乱烦躁,我实在为你感到难过。”

南荣趎回到家中抛弃世俗的念头,专心养神,过了一天时间心里还是觉得郁闷未消,于是又来见老子。

老子一见到他就说:“你心灵上沾染的‘尘埃’已洗去了许多,所以体内已充满了精气,但还有一些世俗的尘埃没有洗净,所以还是烦躁郁闷,精神静不下来。当你的心灵被物质的欲望干扰时,千万不要去强行控制它,这会使内心的动荡更厉害,一定要断绝心灵的活动,达到一种无思、无虑、无欲、无愁的境界,这就保全了自己的本性,本性不离开自己,那么精神就会像井水一样的平静,这样你还担心自己不能长寿吗?无欲才能无虑,无虑才能静心,静心无欲就能像小儿那样快乐,也能永远像小儿那样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