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以静制动,以静养智-老子智慧心解

以静制动,以静养智-老子智慧心解

【摘要】:我们的前人发现“静”的许多妙用,以一言蔽之曰“以静制动”,这其实包含了另一层意思:“以静养智。”所谓“以静养智”,就是通过恬静的心境来增进自己的智慧,智慧增进以后又不外用,又用自己的智慧来促进自己心境的恬静。同样,只有静才能涵养自己的心智,浮躁不安只能使自己变得荒疏浅陋。

看过描写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的朋友,不知注意到这一现象没有:蒋介石办公室的墙上挂一幅匾,上面写着一个大字——静。旧中国统治者治国不是通过民主程序来运作,而是以权术来进行控制。君主“虚静”以驾驭臣下是老子贵静思想在权谋中的运用。蒋介石房里那个“静”字,用意可大不同于医院墙上贴着的那个“静”。医院墙上的“静”只是叫病人和家属别高声喧哗,说话声音小点就行,蒋的那个“静”字中却潜伏着陷阱和阴谋。

我国的政治谋略认为:在尖锐复杂的政治较量中,君主应该用虚静的态度来对待一切,静观事态的变化,细察每一情节和人事。保持虚就能知道事物的真相,保持静就能知道行为是否正确。臣下向君主进言时就表明了他自己的主张,臣下办事时自然有一定效果,君主暗暗验证一下效果与主张是否符合,无所事事就能使臣下现出原形。

最高统治者尤其不能暴露了自己的欲望,如果一暴露了自己的欲望,臣下就会精心粉饰自己的言行;也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臣下一了解君王的真实意图,他们就知道要怎样伪装自己。这样君主就分不出谁忠谁奸谁好谁坏。所以,君主不能有任何表现(也就是“动”),要保持绝对的清静不动,深深地藏起自己的喜好和厌恶之情,这样臣下就没有办法伪装起来迎合君主,他们就会表现出本来面目;君主藏起自己的智慧和主见,臣下就无从揣摸君主的意图,因而就无法投机。

所以,君主宜静不宜动,自己有智慧也不用来考虑,使每一个臣下找到自己适当的位置;自己有能力也不表现出来,以便更好地观察臣下的言行; 自己有勇力也不逞威风,使臣下有机会表现各自的勇敢。君主不用自己的智慧就是明智,不用自己的才能就有功绩,不表现个人的勇敢就会造就国家的强大。平时君主总是静悄悄的,好像自己没有处在君主的位置,臣下也摸不清君主在哪儿。英明的君主在上面清静无为,群臣在下面诚惶诚恐地尽职。

君主在上寂静,群臣在下效力,有了成绩功劳归君主,有了错误罪过在臣下。君主在上面以清静无事的态度,暗暗观察臣下的功过。君主处在“静”的情况下,容易掩盖自己的行迹,隐藏自己的念头,使臣下对自己捉摸不透;群臣处在“动”的状态下,他们的真实思想、实际才干都暴露无遗,这样君主便于驾驭和控制。这就是“以静制动”,“静”是君主的法宝。

“静”使君主深藏不露,群臣因此对他产生一种神秘畏惧。

这样说来,医院病房墙上贴的那个“静”字给人某种亲切感,那么,蒋介石房中挂的那个“静”,让人见了阴森可怕。这个“静”固然不可提倡,但做人不能不有所了解。(www.chuimin.cn)

我们的前人发现“静”的许多妙用,以一言蔽之曰“以静制动”,这其实包含了另一层意思:“以静养智。”

所谓“以静养智”,就是通过恬静的心境来增进自己的智慧,智慧增进以后又不外用,又用自己的智慧来促进自己心境的恬静。智慧与恬静交相涵养促进,和顺之气便从本性中流露出来。真正的智者从来不唧唧喳喳地表现自己,让自己智慧的锋芒外露。那些没有智慧的人成天闹哄哄,大叫大嚷地表现自己,生怕一静下来这个世界就把他忘了。

满罐子水不荡动,默默无声,半罐子水荡到半天空,扑通扑通地响个不停。智慧老人像风平浪静时的大海,沉静而又渊博;浅薄之徒像快要干涸的小溪,走到哪里就喧闹不休。

只有虚才能包含万物,灌水进去不见满,取水出来不见干,而且不知水源在何处,这样才能永葆生命之光;只有静才能获得真理,“万物静观皆自得”,这恰如一汪清澈的湖水只有平静时,才能映出周围群山的倒影。如果水波涌动奔腾,那就只能听到自己的响声,而映不出天上的星月与地上的山峰。同样,只有静才能涵养自己的心智,浮躁不安只能使自己变得荒疏浅陋。

所以,根基城府深的人遇事三缄其口,根基和城府浅的人遇事信口开河,恬静总是属于那些智者。智者的恬静并不是由于“静是好的”才学会恬静,而是他的智慧使他明白了世事,世上没有一样东西能扰乱他的心境,因此自然而然地归于平静安宁。水平静了不仅可以当镜子使用,还可以作为木匠“定平”的水平仪。俗话说“心平似镜”,人的心境如果平静了,也能鉴照天地的精微,甚至还可以明察万物的奥妙。——古人所说的“以静养智”就是这个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