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老子觉得只说“道”是生命的根基太笼统太抽象,所以他又把“道”比成雌性的生殖器。老子通过人类的生育来说明天地万物的生成。把道形容为“母”或生殖器,不过是为了形象地说明“道”是万物的根基,不要因此而产生误解,以为老子的“道”像“母”和“牝”那样可触可感。......
2023-10-29
虽然老子认为“道”不可用语言来言说谈论,但他一开始就“说”起“道”来了:“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那永恒的‘道’;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名’,就不是那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认识‘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无’和‘有’同一来源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说是很幽深的。幽深而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老子》第一章译文)
这一段话是我们进入老子智慧宝库的一把钥匙,但仍然把“道”弄得玄而又玄,要想获得老子的智慧,看来并不是像吃冰激凌那么轻松容易。
老子说的“道”不仅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而且还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为“一”是“道”所生的,所以人们又把“道”称为“太一”。这个“太”就是“太上皇”、“太老爷”的“太”。“一”是宇宙没有分裂时混沌的统一体,由这个统一体分裂为两个对立面,再由两个对立面产生出一个新的第三者,然后又产生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既然万事万物来于“道”,那么“道”就是天地的开端,是万物的根源。老子有时把“道”说成“无”,同时又把“道”称为“有”,说“无”是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那么,“道”究竟是“无”还是“有”呢?其实“无”和“有”是一个东西,老子是在与我们捉迷藏,他自己也说这二者名称虽异,来源则同。“有”是一个最概括的名词,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即“有”,也就是存在。但是,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只是空洞洞的“有”而不具备其他性质,比如我们说“有××,有××”,总不能光说“有”、“有”,我们可以说“有一株柳树”,但不能只说“有”,因为柳树不只是“有”或“存在”,它还有自身的本性和特点。如果只是孤零零空洞洞的“有”而不具备其他性质特征,那就是“无”,可见,极其空洞抽象的“有”就成了“无”。
我们再回到“道”。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称“道”才好呢?说“道”是“无”吧,万物又由它生长出来;说“道”是“有”吧,它又没有任何性质和特点,叫人看不见摸不着。因而,老子有时说它是“无”,这是就“道”没有特点、性质和形状而言的;有时说它是“有”,这是就“道”产生万物而言的。说“道”是“无”,可以;说“道”是“有”,也可以。
“道”是老子讨论的中心课题,人们把他的思想称为“道家思想”,把他创立的学派称为“道家”,老子的一切思想都是由“道”演化而来的,所以在进入老子的思想宝库之前,我们不得不弄清“道”是“无”还是“有”这个有趣而又叫人难以捉摸的怪问题。
老子的道是那样的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九重天界也不能形容它的高,九层地下也不能喻及它的深,它比天地还要久远,比宇宙还要辽阔,它创造了万事万物,而万事万物又无不显现出“道”的特性,如一切事物总是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生死相依、祸福相因、高下相形、动静相对……“道”落实到现实生活之中,治国、治家、修身、求学、养生莫不有道,它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方法。(www.chuimin.cn)
可见,“道”是万事万物的开端,也是为人的根本。
《老子》这本书又称为《道德经》,上篇(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称为道经,下篇(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称为德经。当“道”落实到现实生活的层面时便是“德”,“德”是道之用,是道的显现。“道”是指没有渗入一丝一毫人为的自然状态。万物由道而生,由德而长,道与德是万物发生和发展的根据。老子道德的根本特性就是“自然”,他的“道”以“自然”为法则。
“自然”,是老子“道”的特性,也是他倡导的一种人生境界和生活态度。“无为”是“自然”的延伸,一切人为的东西都不自然,要“自然”就必须“无为”,为人处世也应该顺应自然,办任何事情都不可凭主观欲望胡作非为。
“自然无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他的致虚、贵柔、守静、不争、取活等思想,都是围绕“自然无为”展开的。
现在我们也以“自然无为”为中心,梳理归纳一下老子所倡导的人生智慧。
有关老子智慧心解的文章
也许老子觉得只说“道”是生命的根基太笼统太抽象,所以他又把“道”比成雌性的生殖器。老子通过人类的生育来说明天地万物的生成。把道形容为“母”或生殖器,不过是为了形象地说明“道”是万物的根基,不要因此而产生误解,以为老子的“道”像“母”和“牝”那样可触可感。......
2023-10-29
要实现自然的美就必须无为,一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就破坏了自然。美是在一种毫无目的毫无意识中实现的。老子与孔子有一段对话,说明了无为是美的前提,甚至就是美本身——孔子有一天去见老子,老子刚洗完头正披着湿发待干,凝神定立像是个木偶人。孔子迫不及待地问:“请问先生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美的境界呢?”......
2023-10-29
我们的前人发现“静”的许多妙用,以一言蔽之曰“以静制动”,这其实包含了另一层意思:“以静养智。”所谓“以静养智”,就是通过恬静的心境来增进自己的智慧,智慧增进以后又不外用,又用自己的智慧来促进自己心境的恬静。同样,只有静才能涵养自己的心智,浮躁不安只能使自己变得荒疏浅陋。......
2023-10-29
按老子的思想,这种提问的方式本身就不对,“道”不是个什么东西,也不可用语言来说明。泰清又去问无为:“你知道‘道’是什么吗?”“道”既不可寻问又不能言说,那叫人怎么把握它呢?......
2023-10-29
不过,司马迁最终还是倾向于认为老子是春秋末年的人,孔子还曾向他求过学。下面是关于老子的模糊肖像,只是对《史记》中老子传的临摹——老子出生在春秋时期,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老子虽然很有学问,不过他的学说以不求闻达为宗旨,他肯定不会像今天有些学者那样,为知名度不高而苦恼,更不会为著作的署名问题,与别人上法院去打官司。......
2023-10-29
商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子,说:“你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吗?”都是表明柔弱胜刚强。一个人老实厚道、柔弱退让,绝不是无能懦弱的标志,而是聪明持久的象征。......
2023-10-29
“大巧若拙”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大智若愚”,已经成了一种民族的智慧,它和“无为而无不为”一样,是老子独特的反向思维的典型例子。这种不用机巧的巧妙,不用智慧的智慧,使老子成为中国大智若愚的典型。老子是一位崇尚自然诅咒智巧的先驱,而《老子》却是一座装满了智慧机巧的宝库。......
2023-10-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