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唐蕃古道:西藏佛教在敦煌的发展

唐蕃古道:西藏佛教在敦煌的发展

【摘要】:7世纪中叶,佛教开始正式传入西藏,经过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的相继推动,藏传佛教在一个世纪之中有了飞跃的发展。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是受吐蕃以及藏传佛教影响最深的丝路重镇之一。到元代,藏传佛教在敦煌得以延续和发展,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今坐落在河西走廊中段的马蹄寺,正是藏传佛教发展的产物,为中国西北地区文化传播、边疆政教稳定贡献了一份力量。

7世纪中叶,佛教开始正式传入西藏,经过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的相继推动,藏传佛教在一个世纪之中有了飞跃的发展。有唐一代,伴随着吐蕃势力的延伸,藏传佛教传向河西走廊。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对当地的文化交流融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宗教文化内涵。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是受吐蕃以及藏传佛教影响最深的丝路重镇之一。敦煌文书中发现了许多吐蕃文写本,有吐蕃文的藏文经卷,体现了吐蕃对敦煌地区的影响。牛津大学托马斯教授认为,在这些藏文文献中,可以得到8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敦煌以及塔里木盆地被吐蕃统治之时,当地的历史以及其他有趣味的资料。斯坦因考察黑城子时,也发现了吐蕃的痕迹,那些“自南方而来的吐蕃人势力”,“充满了废城内外的佛寺和窣堵波”。他把窣堵波和寺院地室堆积的沙土清理干净后,发现了很多吐蕃文和西夏文的佛教写本和典籍,以及塑像、壁画等。[1]

20世纪初,当敦煌藏经洞重见天日时,一位叫做“法成”的吐蕃僧人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9世纪前期,从吐蕃前往河西讲法译经的藏族高僧法成,被陈寅恪先生在《大乘稻芊经随听书跋》中誉为“沟通东西学术,一代文化所讬命之人”。法成经张议潮的邀请,从甘州前往沙州,张议潮拜其为师,法成在此躲避朗达玛的灭佛,并讲《瑜伽师地论》,直到圆寂。[2]法成是汉藏文化交流中的杰出人物,为敦煌佛教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到元代,藏传佛教在敦煌得以延续和发展,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从敦煌沿河西走廊向东,也正是藏传佛教的传播路程之一。如今坐落在河西走廊中段的马蹄寺,正是藏传佛教发展的产物,为中国西北地区文化传播、边疆政教稳定贡献了一份力量。马蹄寺位于张掖市南约65千米处的祁连山脉中,其石窟开凿在马蹄河西侧的悬崖峭壁间。马蹄寺藏语名为“噶丹旦曲琅”,意为“具喜正法州”,据说因寺内岩石上有格萨尔王的马蹄印而得名。

马蹄寺

马蹄寺外景(www.chuimin.cn)

马蹄寺属格鲁派(黄教)寺院,这里佛法兴盛,曾吸引了众多高僧大德,如萨迦班智达、三世达赖喇嘛、九世班禅等人涉足这里。马蹄寺南北两寺石窟众多,有药乐王洞、观音洞、藏佛殿、马蹄殿等洞窟,窟内保存有浮雕、壁画、塑像等艺术作品,类型丰富。

在寺内著名的“三十三天”石窟内,供奉着绿度母佛像,被奉为寺院的本尊佛。1300多年前和亲吐蕃为汉藏两地文化交融做出巨大贡献的文成公主,也被人们尊为绿度母的化身,即藏传佛教中观世音菩萨慈悲天下众生掉下眼泪时的变化身。

如今,马蹄寺每年都有大量来自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等地的朝拜者,在绿度母佛像前虔诚礼拜,人们也将她的故事绘入壁画、唐卡,编成歌谣,传唱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