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北塔文成公主和亲吐蕃西出长安时曾经过兴平县,相传现今兴平北塔所在的清梵寺即是当年公主的礼佛之地。金城公主和亲吐蕃时,唐中宗带领群臣从长安送至兴平,并举行了隆重的送别仪式。然而,在唐代,马嵬坡是重要的驿站,承担着出入长安的沿途补给、休整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拱卫长安城的前沿阵地,甚至在吐蕃逼近长安城时一度沦为唐蕃之间的拉锯之地。[23]马嵬驿是西出长安的必经之地。安史之乱中,叛军攻破潼关,直逼长安。......
2023-10-28
从泽当出发前往桑耶寺途中,颇费周折,在雅鲁藏布江上乘小渡船靠岸,经过一段颠簸的石子路后才能看到层次错落、依山而立的寺院建筑群,这就是西藏第一座正规的寺院——桑耶寺。
桑耶寺,藏语意为“幻现寺”,又称“三阳寺”,是取“三阳开泰”的说法。据说寺院在初建时,赞普赤松德赞急于知道建成后的景象,于是,莲花生大师就在掌心变化出寺院的幻象,精妙绝伦,赤松德赞看到后惊呼:“桑耶!”意为“大吃一惊”,从赞普的一声惊呼中诞生了寺院的名字——桑耶寺。该寺依照古印度飞行寺(亦名“欧丹达菩黎寺”)的形式修建的“乌孜勃来”(大雄宝殿),糅合藏、汉和印度的建筑风格,故又称“三样寺”。它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哈布山下,是西藏第一座正式拥有剃度出家僧人的佛教寺院,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桑耶寺总面积25000平方米,尚存较多的佛堂,寺内保存着自吐蕃王朝以来西藏各个时期的历史、宗教、建筑、壁画、雕塑等各类珍贵遗产,《贤者喜宴》赞曰:“此寺系一难以想象之建筑,此世间无以伦比之寺院。”[7]
桑耶寺
佛教自传入吐蕃起,便对藏地的原始宗教苯教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二者明争暗斗,互不相让。天宝十四年(755),吐蕃第37代赞普赤松德赞年幼,一些信奉苯教的权臣发动了西藏历史上第一次禁佛运动。赤松德赞成年后,决心大力弘传佛法。他用计处死了崇苯反佛的大臣玛尚仲巴杰,派人先到中原地区,后至印度迎请高僧。佛教自印度产生后,广大的青藏高原一直是其传教的地域之一。早在天宝二年(743),印度佛学家寂护就曾来到西藏,但在苯教的抵制下,停留4个月而还。他在藏期间,举荐了印度著名的莲花生大师[8]。赤松德赞执政后,将居留尼泊尔的寂护请回吐蕃,商议桑耶寺的修建。寂护大师表示“修建吐蕃第一座寺院(即今天的桑耶寺)是一件于自己、于天下人都有益,而且功德无量的大事”。关于桑耶寺动工与竣工的年代史籍记载不一,具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①蔡巴·贡嘎多吉著,周润年译:《红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②布顿·仁钦珠著,蒲文成译:《布顿佛教史》,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86页。
③巴色朗:《巴协》(藏文本),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第54页。
④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西藏王统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
⑤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10页。
⑥巴协的另一种说法。
⑦五世达赖喇嘛著,郭和卿译:《西藏王臣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⑧底吾·璆赛:《底吾史记》(藏文本),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1页。
⑨巴卧·祖拉陈瓦著,黄颢、周润年译注:《贤者喜宴·吐蕃史》,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72页。
但修建寺院并不顺利,破土动工时就遭到了地方势力和妖魔鬼怪的严重阻挠,眼看刚修起的一墙半柱,第二天就破坏得化为乌有了。这一切使寂护束手无策。由此,在寂护的建议下,莲花生大师得以顺利入藏。他一路降妖除怪,风尘仆仆来到吐蕃。莲花生大师动用一大批鬼神晚上修建,赤松德赞动用人力白天修建,一夜之间寺院建成。这个神乎其神的故事流传至今,馆长在向我们介绍情况时,还指着寺墙说:“你看,这边垒得整整齐齐,这是人砌的;那边垒得杂乱无序,但一样结实,那是神垒的。”
桑耶寺竣工之后,赞普赤松德赞委任印度高僧寂护为该寺堪布,由密宗大师莲花生主持举行了盛大的开光法会。法会期间,赤松德赞还特地派人到印度请来12位“说一切有部”的僧人,同时剃度了7名贵族子弟出家为僧,授比丘戒,被尊称为“七觉士”。自此,西藏始有正式出家受具足戒的僧人,桑耶寺亦由此成为西藏第一座具备佛、法、僧三宝的寺院。
桑耶寺兴佛证盟碑(www.chuimin.cn)
桑耶寺主殿为乌孜大殿,建筑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高三层,上尖下宽,宛若一座宝塔。底层充满了浓厚的藏式风格,中层则颇具汉式经堂特点,门楣上悬挂着一块用汉文镌刻的“大千普照”的匾额,最上层明显地表现出印度寺院建筑风格,辅以形式多样的壁画,这三个区域的文化通过佛教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突显出西藏在佛教文明交流中转站的重要地位。乌孜大殿有两重墙,外围墙最为壮观,四面各开一门,门廊处各增加一排柱子,均为覆碗形石柱础,以覆莲瓣、升云纹、桃心、方框等图案为装饰,寓意丰富。大殿门前左右两旁各有一尊石狮子,是被作为护卫大殿的护法神而雕塑的。据《贤者喜宴》记载,乌孜大殿下殿的护法神是交给空行母和狮子座的狮子担任的。石狮高1.23米,长0.76米,背披螺髻,项系宝铃,俨然大殿护法神的仪态,而另一尊大殿护法神的石雕大象,形态可爱,雕塑细腻光滑如玉,护法神威严与温和的两种情态被细致地体现出来。
乌孜大殿的底层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为经堂,后为佛殿。经堂塑有松赞干布、赤松德赞、汤东杰布和十一尊祖师像,五色斑斓的大小幡幢将殿内装饰得富丽堂皇。佛殿主供释迦牟尼像,高3.9米,肩宽1.8米,面容慈祥,气度不凡,是早期的石雕艺术珍品。在大殿东门前有一座高九层的“格古康”(意为“展佛殿”),在每年藏历一月五日和五月十六日,寺院将巨幅释迦牟尼刺绣唐卡悬挂在格古康的高墙上,供人们顶礼膜拜。作为西藏山南“三圣寺”之一的桑耶寺,也同样保留着历代藏王和达赖喇嘛的经堂、房舍,这是寺院享有崇高地位的标志。以前历代藏王和达赖喇嘛莅临泽当,总是要在此做佛事或休息片刻,每当此时,宛若桑耶寺的黄道吉日,寺院装扮得更加美轮美奂。
据史料记载,赤松德赞以后的数代赞普,均大力扶持佛教,桑耶寺也由此进入了历史上鼎盛时期。然而,佛教在吐蕃兴盛百年有余,一场看似不可逆转的灾难降临了。836年,朗达玛(即达磨)继位,他一反前代赞普的政策,大肆禁佛灭佛,大批佛寺佛经佛像被毁,许多僧人受到镇压或被迫逃亡。842年,僧人贝杰多吉刺杀了朗达玛,吐蕃王朝在战乱中崩溃,整个西藏的佛教进入了近百年的黑暗时期。桑耶寺在动乱中被封闭,却也侥幸逃脱了劫难。10世纪中后期,永丹(朗达玛之子)的六世孙益西坚赞以地方领袖的身份兼任桑耶寺主,他鼓励佛教的发展,资助僧人学习佛法,在卫藏和康区大力复兴佛教(据说建寺院75座),史称“下路弘法”。
令人感慨的是,躲过了灭佛灾难的桑耶寺,却在佛教的复兴中受到重创。据《贤者喜宴》记载,受资助学法的僧人为抢占桑耶寺而矛盾四起,他们在寺内收徒传法,乃至兴动刀兵,许多建筑被焚毁,桑耶寺遭到了建寺以来首次严重破坏。11世纪中叶,热译师多吉查巴对桑耶寺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宁玛派便一度把桑耶寺作为他们的中心道场。之后到17世纪时,桑耶寺几度易主,先后归入萨迦派、格鲁派的传教体系,桑耶寺也由此形成了黄教、红教、花教并存的局面,直到今天,桑耶寺的僧众仍三教并修。后世的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和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也相继进行了维修。20世纪40年代,摄政热振“呼图克图” 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经过不断地修葺和保护,千年古刹终得重放光彩。
桑耶寺以乌孜大殿为中心,在东南西北四面分别建造了四座神殿,即江白林、阿雅巴律林、强巴林和桑结林,代表佛经上的四大洲[9],在四座神殿附近又建有八座小神殿,分别代表八小部洲,即遮末罗洲、筏罗遮末罗洲、提诃洲、毗提诃洲、舍谛洲、拿怛罗漫怛里嗢洲、矩拉婆洲和骄拉婆洲,还有日、月二轮。这十二洲由于年代久远,几次失火,殿内主供佛像、壁画等多失去了本来面目。在乌孜大殿四角成直线的地方还建有白、红、黑、绿四佛塔,象征四大天王。[10]这四塔形制奇特,而且风格古雅,是西藏稀有的文物古迹。
桑耶寺的壁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技艺精湛,这里保存着令人惊叹的“西藏史记”。绘制在乌孜大殿内围墙中层廊道壁上的“西藏史画”,从远古传说的罗刹女(即罗刹)私与神猴成婚繁衍了西藏最早的人类开始画起,最后以宗喀巴创立格鲁派,以及九世达赖喇嘛的业绩等收尾。整个画面长达92米,极其壮观。乌孜大殿内围墙中层廊道上也有“宴前认舅图”[11],以及“文成公主堪舆图”等,生动地再现了藏汉民族联姻结亲的历史事件。
桑耶寺的修建,奠定了藏传佛教的发展体系。佛教在西藏兴起的早期,西藏各大寺院的著名喇嘛都在桑耶寺修行过,桑耶寺实为喇嘛的“摇篮”。离开桑耶寺时,经幡迎风飘扬,一行人对这远离尘世的安详静谧和超然洒脱忽然有些不舍。
有关唐蕃古道:重走文成公主西行路的文章
兴平北塔文成公主和亲吐蕃西出长安时曾经过兴平县,相传现今兴平北塔所在的清梵寺即是当年公主的礼佛之地。金城公主和亲吐蕃时,唐中宗带领群臣从长安送至兴平,并举行了隆重的送别仪式。然而,在唐代,马嵬坡是重要的驿站,承担着出入长安的沿途补给、休整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拱卫长安城的前沿阵地,甚至在吐蕃逼近长安城时一度沦为唐蕃之间的拉锯之地。[23]马嵬驿是西出长安的必经之地。安史之乱中,叛军攻破潼关,直逼长安。......
2023-10-28
德宗求和心切反而被吐蕃所利用,在此次会盟中,唐朝为主动的一方,在唐蕃关系史上并无先例,先后经过四年四次的磋商才达成协议。清水会盟后,四月,“上命宰相、尚书与吐蕃区颊赞盟于丰邑里,区颊赞以清水之盟,疆场未定,不果盟”[7]。根据重新划定的边界,唐朝被迫正式承认了吐蕃在河陇地区的实际统治。陇右的陷落成为唐朝的伤痛,吐蕃统治陇右、河湟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日千骑四掠,陇兵不敢出”,西北局势非常严峻。......
2023-10-28
唐朝对吐谷浑可汗诺曷钵的支持并没能减缓吐蕃继续东扩的步伐,更无法帮助吐谷浑避免亡国的命运。对于唐朝而言,失去了吐谷浑作为缓冲区域,在后期常受到吐蕃的正面威胁。而薛仁贵率10万唐军对抗吐蕃40万兵力,大败而......
2023-10-28
塔尔寺创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据介绍,因大金瓦寺内修筑有纪念宗喀巴大师的大银塔而得名,“先有塔后有寺”,故名“塔尔寺”。后人在此建寺,称为“杰古贡巴”,即塔尔寺。因此,塔尔寺在青藏高原甚至全国享有极高的荣誉。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一方面与宗派弟子们的宣传、组织相关,另一方面,与中原王朝的往来奠定了格鲁派的发展格局,稳固了格鲁派在青藏高原的政治地位。......
2023-10-28
时吐蕃遣使请婚,中宗嫁金城公主与吐蕃赞普。继文成公主之后,金城公主成为唐代和亲吐蕃的第二位公主。金城公主是中宗的养女、邠王李守礼的女儿。两国和平关系的继续维持与公主下嫁、父女离别的悲痛相互交织,想来金城公主此行山高水远,坎坷多难,不免令人动容。此时唐朝的政权已经交由中宗,中宗为之举哀,并答应了赞普祖母通婚的请求,将金城公主许嫁吐蕃。......
2023-10-28
2015年上映的电影《九层妖塔》曾在全国掀起“考古热”,吸引了寻常百姓的目光。影视中魔幻、惊悚的“九层妖塔”在现实中也确有原型,这就是热水墓群的“血渭一号大墓”。墓冢自上而下,每隔1米左右,便有一层排列整齐横穿冢丘的穿木,计有9层之多,一律为粗细一致的柏木,于是被称为“九层妖塔”。血渭一号大墓模型示意图引人注目的“九层妖塔”究竟藏了什么样的秘密,至今尚无定论。......
2023-10-28
如今的刘家峡水库改名为炳灵湖,便是炳灵寺之由。河州境内重要的水系大夏河、洮河等也在炳灵寺处汇入黄河。炳灵寺始建于前秦时期,位于今天的小积石山,唐代称唐述山,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从此,弥勒大佛成为炳灵寺石窟的标志,接受南来北往佛教信徒的朝拜。炳灵寺山峰、苍松、翠柏的奇特形状和黄河冰封等美丽景致跃然纸上,颇受后人称赞。......
2023-10-28
长安作为唐蕃古道的起点,留下了大量的历史印记。763年“广德之难”时,吐蕃攻入长安,在唐朝将领郭子仪的苦心经营之下,仓皇外出的代宗终于返回京畿。这座隐身于闹市的佛寺,见证了唐蕃关系的沿革,也见证了长安的沧桑巨变。千年之隔,沧海桑田,直到2006年由西安广仁寺组织的“重走唐蕃古道——接文成公主回娘家”的活动,文成公主才终于回到长安(今西安)。......
2023-10-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