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重走唐蕃古道:昆仑山到唐古拉山,不肯饿死的人!

重走唐蕃古道:昆仑山到唐古拉山,不肯饿死的人!

【摘要】:美国现代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青藏铁路起于青海省西宁市,途经格尔木市、昆仑山口、沱沱河沿,翻越唐古拉山口,进入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过羊八井到达拉萨。在4条进藏路线中,青藏公路最为繁忙,这条公路全长近2000千米,从西宁出发,经过柴达木盆地,然后南下跨越昆仑山、可可西里、沱沱河、念青唐古拉山、那曲,到达拉萨。唐古拉山有一群不肯饿死的人。

在山川环布、河流纵横的青藏高原上,交通路线成为世界性难题。美国现代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然而这个断言在2006年被打破,在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之上,青藏铁路通车了,奇迹出现了。韩红在著名的歌曲《天路》中深情唱道:“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由此,无论是拉萨的“天堂”还是内地的“天堂”,青藏铁路都成为重要的载体,凝聚着人们的自豪和幸福。

青藏铁路与公路

2006年7月1日,从西宁到拉萨全长1956千米的大动脉全线贯通,缔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青藏高原的三大世界性难题,其中修筑铁路的最大障碍,这些都被一一克服。这条被誉为“天路”的高原铁路,穿过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荒原、最长的冻土路,承担着进出西藏的重要运输任务,改变了西藏的交通历史

青藏铁路起于青海省西宁市,途经格尔木市、昆仑山口、沱沱河沿,翻越唐古拉山口,进入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过羊八井到达拉萨。数千里征程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最高的火车站,最高的铺架基地,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线路最长、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高原冻土铁路最高时速,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无数个奇迹使青藏高原被评为“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在2013年9月入选“全球百年工程”后,青藏铁路成为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青藏铁路示意图(格尔木至拉萨段)

青藏铁路的一期工程是从西宁至格尔木,是较有难度的一段路程。铁路穿过崇山峻岭,越草原戈壁,过盐湖沼泽,到达昆仑山下的戈壁新城格尔木,长约846千米,用了6年时间才全段建成通车。青藏铁路以终点拉萨为中心,形成向四周辐射的交通网状,其中3条支线即拉萨至林芝(拉林铁路)、拉萨至日喀则(拉日铁路)、日喀则至亚东(日亚铁路)的线路,已被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这3条铁路作为西藏发展的新线,共同完善了西部地区铁路网络的建设,打开多条通往西南、西北的道路。青藏铁路甚至是出境新通道的肇基者,通往亚东的线路将与印度的铁路网连接,并通向南亚,走出印度洋,走向世界,充分响应了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其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代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民,也迎来了曙光。从文成公主时就开始萌生的交流沟通的渴望,千年之后才得以全面实现。在青藏铁路的修建过程中,藏民们与牧群相互结伴而来,在路边驻足观望,他们殷切期盼着通车的那一天。铁路的修筑为他们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那些沿着铁路线磕长头的信徒,也会通过镜头观看这个世界;抱着羊羔的藏族姑娘,呼啸的火车将带着她们的期待和向往驶向远方。

如果说青藏铁路是在世人的瞩目之下轰轰烈烈地完成的,那么早在半个世纪之前,有一群将生命献给雪域高原的军民士兵们,他们默默无闻地完成了青藏公路的修建。青藏公路起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向在格尔木转向南行,终于西藏拉萨市。1950年开始动工,4年之后全线通车,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柏油公路,也是目前通往西藏里程较短、路况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在4条进藏路线中,青藏公路最为繁忙,这条公路全长近2000千米,从西宁出发,经过柴达木盆地,然后南下跨越昆仑山、可可西里、沱沱河、念青唐古拉山、那曲,到达拉萨。这条在生命禁区中穿行的运输干道,是西藏与内地联系的重要通道,在青藏铁路启用之前,承担着85%以上进藏物资和90%以上出藏物资的运输任务,在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生命线。

青藏公路的修筑,改变了一个时代,而这个时代的主将是“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他带领军民,将生命置之度外,在7个月零4天的时间里创造了奇迹。当年筑路人所面临的困难仍然历历在目,唐古拉山、昆仑山、可可西里无人区等,都是他们面临的巨大考验。

王宗仁在《青藏线》中写道:

在唐古拉山,修路人面临断粮。从骆驼嘴里匀出一部分食料来补充筑路人胃里的亏损。还有狗肉、鼠肉、鱼肉乌鸦肉,一律只能用白水煮。你瞧,民工、士兵们满嘴嚼着,唇边流淌着生涩鲜血……只有苦涩,只有忍耐……唐古拉山有一群不肯饿死的人。

1954年12月25日下午四时许,慕生忠将军乘坐一辆破旧的美式吉姆西汽车,在布达拉宫的广场上幸福地跑了一圈又一圈。这是历史上第一辆行驶在拉萨大街上的汽车,缓慢的车轮碾碎了世界屋脊上一个时代,又碾出了另一个时代。[4]

这位“碾出了另一个时代”的将军,成为历史上乘坐汽车沿公路进拉萨的第一人。在青藏公路未贯通之前,从格尔木出发,至少经过24天的长途跋涉才能到达拉萨,沿途沼泽遍布,行人的脚板经常被碎石块磨破,鲜血直流,几乎每一天都是在生死线上挣扎,随行的牲畜更是死伤过半,惨不忍睹。而今,这些不堪回首的记忆都被磨灭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节省大半时间的康庄大道。

英雄总是带着无畏远行,“青藏铁路是在亿万人的注目中热热闹闹地修建,青藏公路却是悄不声地由一群平凡的人修建”。尽管他们当年前行的道路冰凉,但他们燃烧的心火温暖了青藏高原。在格尔木郊区,那些修筑青藏线的烈士们被重新安置,纪念碑碑文曰:

公元一千九百五十四年冬,一支共和国戎装子民奉命开进青藏高原,破亘古冰天,战生命禁区,嚼千古苦难,伟岸之躯化金桥,浩然正气贯通途。四十五载排闼风霜,四千高路扪星抚月,创建空前伟业;驭铁马纵横地球之巅,舞油龙送暖雪域圣地,引电波勾纳八荒信息,抗灾险誉满华夏神州,固边陲铸就高原精神,舍六亲而惠亿万民众。

生作人杰,死亦壮烈,六百八十将士贲志而殁,奉献殊高洁,牺牲尤义远!为昭其功,永其志,继其业,兴其德,我部将北郊现存二百八十先烈遗骨迁葬于此,修葺陵园,四时享祭,魂依昆仑托体高崖,慰藉英灵功垂国史。

同时伴随着他们永逝的是那些“老青藏人”心中大大小小的、早已消失在地图上的兵站,不冻泉兵站、二道沟兵站、楚玛尔河兵站、古露兵站等,曾在人迹罕至的高原之上为青藏线的贯通默默无闻地奉献着,是挣扎在生死一线的筑路人沿途最温暖的港湾。

“万山之宗”昆仑山

昆仑山口距离格尔木市160千米,是青海、甘肃两省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也是青藏公路上的一大关隘,因山谷隘口而得名,亦称“昆仑山垭口”,这160千米的路程我们走了5个多小时,主要是沿途大货车特别多,进出西藏的重型卡车几乎都经行青藏线,因此在大货车的车流中穿行,也是对驾驶技术和耐力的挑战。当然,能在青藏线上看到昆仑山,也是我们多年的心愿,尤其是那些先秦时期的史籍,就有关于昆仑山的记载,这也使得这次考察更具历史的厚重感。

昆仑山口

“昆仑”之名,首见于《尚书·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指出昆仑等四国谓之西戎。而后,对于昆仑的名称有所变化,具体位置也莫衷一是。于是,巍峨高大的昆仑山,引发了古今无数的想象。昆仑山口是青藏线入藏的重要关口,也是极其危险的地段之一,位于青海西南部,昆仑山的中段,格尔木市的南面,是到达格尔木的必经之路,距离市区约200千米,是青海、甘肃两省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也是青藏公路上的一大关隘,亦称“昆仑山垭口”。昆仑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横贯新疆、西藏两省并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千米,平均海拔5500~6000米,宽130~200千米,西窄东宽,总面积50多万平方千米,古往今来都是雄关险要,难以逾越,令人望而生畏。

有着“万山之宗”之称的昆仑山,自古以来孕育了无数的神话传说。所谓“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昆仑山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文化臆想,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占有极高的地位。在古人眼里,昆仑山神圣无比,她是黄河的发源地,“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它也是天地间的制高点,“大呼洪崖折浮丘,飞上昆仑山顶头”,更是神秘、自由的化身,“昆仑使者无消息,茂陵烟树生愁色”,“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茅盾认为昆仑山可以和希腊神山奥林匹斯山相媲美,奥林匹斯山最高处有天帝宙斯宫殿,其他诸神各有山头,宙斯的贡献由云母所造,殿中的宝座,是由黄金白银所制成,常常在这里召开“群神会议”。此山之高,直通于天,它是登天的阶梯。这些文学与神话对于昆仑山的描述异曲同工,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昆仑山的尊崇,是中华民族精神理念的化身。

实际上,在历史过程中昆仑山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世外桃源”,而是中华民族各族群迁徙、生活的重要区域。昆仑山横亘柴达木盆地与青藏高原之间,翦伯赞认为:“在野蛮时代之初,分布于甘肃、青海一带的诸羌之族,亦开始新的迁徙。一部分沿南山北麓之天然走廊,西徙新疆,与原住塔里木盆地的诸氏族发生接触。中国传说中,许多神话人物皆与昆仑山有关,或与西王母有往来,正是暗示这一历史内容。”昆仑山作为正史记载,是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于阗南山自此被命名为“昆仑山”,“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汉武帝将于阗河(今和田河)确认为黄河之源,并将于阗南山定名为“昆仑山”。

我们穿行在昆仑山之间,漫长绵邈的公路延伸至远方,在山口倏而消失,在不远处的沙碛中又露出身影。昆仑山是入藏的重要关口,是西域与青藏高原的天然屏障。但是,看似难以逾越的高山雪线,在很多时候也是军事行动的重要通道。7世纪,当青藏高原上崛起的吐蕃唐朝开始接触时,吐蕃逾越了昆仑山,在广阔的西域地区纵横恣肆。贞观二十一年(647)六月,在唐与西突厥龟兹之役中,唐朝发动吐蕃兵助阵。十二月,唐王朝颁发诏书:(www.chuimin.cn)

又发铁勒兵牧,十有三部;突厥侯王,十余万骑;沸涌动沙场之地;呼吸振广漠之风;道自金微,会于葱岭;又遣吐蕃君长,逾玄菟而北临;步摇酋渠,绝昌海而西鹜;齐飞白羽,周设天罗。[5]

这里的“玄菟”,即昆仑山。吐蕃越过昆仑山入龟兹,唐将阿史那社尔率军走北道直攻龟兹,双方合力夹击,快速平息了龟兹之乱。此时两国刚和亲不到10年,唐朝无论如何也不会意识到,正是趁着“蜜月期”给予吐蕃发兵西域的机会,吐蕃首次越过了昆仑山脉。辽阔富庶的西域勾起了吐蕃扩张的野心,从此数百年之间,这种膨胀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于是,高宗时期吐蕃陷四镇之时几乎已是轻车熟路,昆仑山南北广大的游牧资源成为吐蕃最得力的军事资源供给地。

人类对于交流的渴望是异常强烈的,从新疆到西藏的唯一的通道新藏线(即219国道),相比较青藏线,这是一条走一天可以“经历四季”的道路:一会是晴空万里,一会是大雨滂沱,一会是冰雹,一会是大风,为了找个落脚的地方时,已经是“风雪夜归人”。新藏线是入藏线路中最危险的一条道路。昆仑之北的叶城成为新藏线最重要的起点城市,“天路零公里,昆仑第一城”,叶城位于昆仑山北缘与塔克拉玛干沙漠连接处,叶尔羌河的上游。叶城不仅是连接帕米尔高原与阿里高原的“两原之地”,也是古玉石之路的发源地。叶城是西域36国“子合国”所在地,当年西行求法的玄奘到乌夏巴什镇的布特布尔罕纳佛寺讲经说法。可以说,中华文明的形成,离不开昆仑山的孕育,它是中华文明的思想之源和精神之源。

千里无人区——可可西里

越过昆仑山继续南行,便可进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是一个千里无人区,但同时也是前往西藏的必经之路。青藏线从这里穿过,可以观看可可西里无人区的青藏铁路特大桥——清水大桥,全长11.7千米,它是整个路线中最长的一段“以桥代路”的壮观景象。

杰桑·索南达杰塑像

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我忽然想起,在昆仑山口时,曾看到几位游客指着一座雕塑对自己的小孩说道:“快看,雷锋叔叔。”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然而他并不是雷锋叔叔,而是为护卫可可西里藏羚羊而牺牲的杰桑·索南达杰的雕像。多数人对于可可西里的了解,大多始于一部名为《可可西里》的电影,影片将当地屠杀与保护藏羚羊的情节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剧中的巡山队克服重重磨难,最终将盗猎分子一网打尽,可大多数队员倒在了盗猎分子的枪下,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现实中的索南达杰就是这样将生命献给保护藏羚羊事业的一员。当年,在马兰山发现金矿的消息疯传,成群结队的不法分子奔向可可西里,千疮百孔的可可西里还未获得喘息的机会,对藏羚羊的肆意捕捉又使得可可西里原始生态受到重创。令人感动的是,那些用生命捍卫草原的英雄,成为可可西里永远的守护神。

藏羚羊

1994年1月18日,40岁的索南达杰和4名队员在可可西里抓获了20名盗猎分子,缴获了7辆汽车和1800多张藏羚羊皮,在押送盗猎分子行至太阳湖附近时,遭到袭击,索南达杰为保护藏羚羊在无人区与18名持枪偷猎者对峙,最终被可可西里零下40℃的风雪塑成一尊冰雕,成为所有热爱生命的人们心中的英雄。虽然索南达杰的事迹鲜为人知,但因他在保护可可西里野生动物行动中,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并激励更多的人投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队伍中。2018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杰桑·索南达杰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的英雄称号。

为保护野生动物,青海省现已成立羌塘、可可西里、三江源等自然保护区。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总面积45000平方千米,是21世纪初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好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在2017年7月7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青海可可西里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

行驶在可可西里的火车

青藏公路在可可西里保护区的边缘经过,公路附近设有可可西里藏羚羊的观景台。在前行的途中,我们一直注视着草原,渴望能见到一两只藏羚羊的身影,但始终一无所获。由于地面沉降较为严重,路面坑坑洼洼,路况很差。忽然,有位中年男子站在路中央,我们只好急刹车。他站在那里用相机在拍着什么,沿着镜头的方向望去,原来他正在聚精会神地拍着道路左侧草原上的藏羚羊。随后又有较多的羚羊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多数体格娇小,常单只行动,偶尔会遇上三五只一起、或者由一只成年羚羊带领两三只小羚羊,在草原上辗转觅食。

藏羚羊,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在藏语中叫作“坠”。从体格上讲,藏羚羊比藏北野牦牛、藏野驴小。藏羚羊栖息于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如藏北高寒的湖泊河床边,以及水草丰茂的丘陵等地,常年出没于低于零度的环境,善于奔跑,这也是它们保护自己的唯一方法。运气好时,可以看到漂亮的公藏羚羊,它们头上长有60~70厘米长的犄角,呈倒“八”字形,黑中透亮,修长圆润,如微微倾斜的笋尖。从侧面看去,两角正好重叠,这也让它获得了“独角兽”的称号。

长江源头与“风雪仓库”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大河,是高峻冷酷的青藏高原上最温情的风景线。修筑青藏公路的主将慕生忠在为期7个月的寂寞、艰辛的筑路历程中,仅有的娱乐活动便是为这里的地理山川命名,沱沱河便是其中之一。

沱沱河是长江的发源地,是长江文化的摇篮。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无论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潇洒恣肆,还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萧瑟凄凉,多情的诗人对于长江的感情真挚而绵长。千百年来,长江早已从自然地理上的存在成为更具生命意义的象征。我们从上海出发,溯源而上,从玉树过通天河,一直走到唐古拉山,从长江尾走到了长江头。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的姜根迪如雪山。世界四大河流中,唯独长江发源于雪山。格拉丹东,藏语意思是“高高尖尖的山峰”,无数条涓涓细流汇集在一起,从青藏高原涌出。这里孕育出了长江的正源——沱沱河,此名来源于蒙古语托克托乃乌兰木伦(意为缓慢的红江)。这时的水面宽只有3米,深只有20多厘米,然后向北流过9千米长的的距离,在巴冬山下汇集了尕恰迪如岗雪山的冰川融水,经过一条长约15千米的谷地,继续向北,分成了两条宽4米和6米的小河,小河两边的谷地中还有许多密如蛛网的水流,这里是沱沱河的上源。在这片谷地的出口,河谷突然下切,形成了一条长约5千米的陡峭峡谷,高达20多米。河水在流出了巴冬山后,先经过一片广阔的河漫滩,再经过一条峡谷,流到葫芦湖附近,急转东去。在经过了130多千米的流程后,河道变得开阔起来,流到青藏公路的沱沱河沿时,它已是深3米,宽20~60米的大河了。著名的万里长江第一桥就飞架在沱沱河沿的河滩上,它是一座长324米,宽11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这里水流湍急,视野开阔,极为震撼。而后,穿越青海半壁江山的通天河,自西北流向东南,在玉树地区始称金沙江。我们在玉树三江源地区时曾见到金沙江和通天河交汇的场面,那种场景不亚于在甘南刘家峡水库附近的“洮黄交汇”。

沱沱河长江源

格尔木的沱沱河镇,号称“万里长江第一镇”。这里可以观览横架于河上的“青藏铁路第一桥”,它经历了从浮桥、木桥、水泥桥到铁路桥的变迁,见证了这条通往西藏生命线的变迁。同时,沱沱河镇也是青藏线上重要的节点,长江源头水草丰美,从古至今,给了过往行人诸多慰藉。

从沱沱河继续南行,便可看到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即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站。“唐古拉”,意为“高原上的山”。唐古拉山西接喀喇昆仑山,东连横断山,全长约1000千米,宽约150千米,平均海拔5500~6000米,其主峰格拉丹东是长江的发源地。唐古拉山是青海和西藏的分界线,因海拔高,终年风雪交加,因此也被称为“风雪仓库”。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是青藏公路的最高点。“唐古拉,唐古拉,伸手把天抓!”自古以来,唐古拉山口就是一道天险,除了当年和平解放西藏的大部队从这里经过,历史上还没有任何大规模的队伍从这里经过。唐古拉山的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一半,水的沸点约为80℃,气温常年在零下20℃以下,终年积雪,被称为西藏的“生命禁区”。

8月的唐古拉山,周围居民皆身穿羽绒服,寒风凛冽,如在深冬。绕过几座山,雪山逐渐显露出来,或许是视角的原因,我们看到的雪山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其余斑斑点点。由于正在修建高速公路,所以唐古拉山附近的道路极其难行,路边经常会有“路面沉降,谨慎慢行”的标语,提醒着往来车辆谨慎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