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唐蕃古道:文成公主西行之旅

唐蕃古道:文成公主西行之旅

【摘要】:那时,人们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到了新石器时代,则有了西藏“卡若文化”“曲贡文化”和“藏北细石器文化”这三大原始文化,位于昌都的卡若文化是这次考察的目标。卡若文化遗址遗址区我们从昌都市驱车沿澜沧江南行,约行驶11千米,到达卡若村。卡若文化中的原始建筑对后世藏族建筑风格影响极大,“发端于卡若遗址的晚期碉楼式建筑,后来成为高原藏族民居建筑的鼻祖”[2]。

青藏高原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生命禁区,很难想象早期的文明会诞生在这样高寒、恶劣的环境中。然而根据考古发现,距今5万至1万年间的旧石器时期,西藏境内就出现了早期人类活动的踪迹,这些遗迹表明西藏的早期人类已开始使用石制工具。那时,人们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到了新石器时代,则有了西藏“卡若文化”“曲贡文化”和“藏北细石器文化”这三大原始文化,位于昌都的卡若文化是这次考察的目标。在藏语中,昌都为“水汇合处”的意思。扎曲和昂曲在昌都相汇为澜沧江,在两山之间冲积出较平缓的台地,孕育出丰富灿烂的早期文明。1978年,卡若文化的发现,说明了距今4000~5000年前的昌都地区就有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展现了西藏先民原始社会情况和生活状态。

卡若文化遗址

遗址区

我们从昌都市驱车沿澜沧江南行,约行驶11千米,到达卡若村。卡若遗址位于澜沧江西岸,因地处卡若村而得名,海拔约3100米,是现今已经发掘的海拔最高的一处新石器文化遗址,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是一座较有规模的原始村落。现在,卡若遗址园区正在施工,目标是建成一座保护性的遗址公园,供更多人参观学习。我们来到这里时,一位年轻的藏族妈妈正在值班,她怀里抱着一个两岁左右的小男孩,很是可爱。在她的指引下,我们现场勘察了遗址的发掘区。目前,这片区域已经用护栏围了起来,四周绿草成荫,很是醒目。仔细观察发掘的区域,能够辨别出土层的构造,以及原始建筑的痕迹。(www.chuimin.cn)

据考古发掘资料记载,在已发掘的区域内,建筑遗存居多,其中房屋遗址31座,道路3条,石墙3段,圆石台2座,石围圈2座,灰坑20处,水沟1条。1978年,发现了房屋遗迹26座,出土了铲类、锄类、切割器类、投掷器类、砍砸器类、敲砸器类、刮削器类、碎磨器、斧类、石钻等石制生产用具,有环、珠镯等装饰品,还有谷物、兽骨等。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的罐、盆、碗等陶器,它们都是小平底器,陶质均为手制的夹砂陶,雕刻的纹路以刻画纹、锥刺纹和附加堆纹为主,颇具特色。

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当时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同时又有狩猎和家禽饲养的定居生活。卡若文化中的原始建筑对后世藏族建筑风格影响极大,“发端于卡若遗址的晚期碉楼式建筑,后来成为高原藏族民居建筑的鼻祖”[2]。在东汉时期就有相关记载,如《后汉书》就将这种碉楼式的建筑称之为“邛笼”,而“碉楼”的名称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在实地考察时,我们特地留意四周的地理环境,卡若地区地处川、滇、藏三省交界处,其社会文明与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痕迹。如此地出土的肩石斧、磨制条形石斧、凹背直刀石等,在甘肃马家窑遗址中也曾大量出土;而遗址中出土的“粟”,则说明卡若地区与黄河流域的农业文化有着广泛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