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唐蕃古道:改善昌都至类乌齐道路,解放西藏的关键

唐蕃古道:改善昌都至类乌齐道路,解放西藏的关键

【摘要】:我们希望,这个隧道完成后,能较大改善从类乌齐到昌都的道路。其中,地处横断山脉和三江流域的昌都为必经之地,它扼守西藏与四川、青海、云南交界的咽喉部位,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节点,是名副其实的“西藏东大门”。于是,解放西藏提上日程,而首战昌都至关重要。昌都作为“西藏东大门”的险要位置,是争夺西藏主导权的前沿阵地。

类乌齐到昌都应该算是最难走的道路之一。1950年10月,解放昌都的时候,解放军第154团从类乌齐向昌都进发,许多战马死亡,他们遇到的最大敌人不是反叛的藏军,而是高海拔的群山、低温和盘旋的道路,造成很多的非战斗减员,许多战马死亡,骑兵变成步兵

从类乌齐到昌都,最初的道路到处是“炮弹坑”,还有很多落石没有清理,是一条惨不忍睹的路,尤其是类乌齐检查站附近有一段路被水淹了,底盘高的越野车还能勉强通过,而驾驶普通桑塔纳的我靠的只能是谨慎无误的操作和斯文·赫定式的勇气了,好在是有惊无险。跟在后面的小车却没那么幸运了,战战兢兢,到处抛锚。从类乌齐到昌都的盘山公路道路狭窄,车辆相向而行,避让十分困难,转弯处常常造成车辆迎头相撞的交通事故。尤其是珠角拉山更是如此,由于目前正在修隧道,到处是施工的车辆,交通更为拥堵。我们希望,这个隧道完成后,能较大改善从类乌齐到昌都的道路。

从类乌齐到昌都的盘山公路,沿途路面多凹凸不平

玉树翻山越岭而来的我们已经疲惫不堪,而进入昌都市区途中的拥堵更是考验着每一个司机的耐心。山水环绕的昌都,不得不通过完善交通来打破封闭的现状。这里也曾是历史上东女国的政权中心,《新唐书·西域传》载:“(东女)有八十城,以女为君,居康延川,岩险四缭,有弱水南流,缝革为船。”“康延川”即昌都,“弱水”指的是澜沧江。

昌都地势险要,是西藏的东大门,是川藏线的咽喉之处。昌都连接了西藏和四川,是吐蕃进入中原的天然捷径,当年吐蕃联合羊同灭掉东女国后,这里就成为吐蕃重要的屯兵之地。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对川蜀的防范心有余而力不足。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因战乱从北庭回到长安,后赴嘉州刺史任时,作《送狄员外巡按西山军》一诗,云:“兵马守西山,中国非得计。不知何代策,空使蜀人弊。八州崖谷深,千里云雪闭。泉浇阁道滑,水冻绳桥脆。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胡兵犹不归,空山积年岁。”唐人诗中的“西山”,或曰“西岭”,指的正是剑南西缘的雪山(岷山),即北起陇右、南至成都平原西面的雪山,古人有时也用“剑南西山”“成都西山”“西山松州”等来指代这一地区。

兵临松潘与川蜀通途

松赞干布首次求婚唐朝失败后,曾兵临松潘城,欲以武力迫使唐朝同意婚事。历史的记载也透露着古代两地的交通状况。当时从川西越过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经昌都进入吐蕃,主要有南北两条路线:北道经由维州、松州,南道经由雅州、黎州、嶲州,约相当于今天的川藏公路的南北线。其中,地处横断山脉和三江流域的昌都为必经之地,它扼守西藏与四川、青海、云南交界的咽喉部位,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节点,是名副其实的“西藏东大门”。

通畅的交通也使得四川与藏地保持着良好的联系,直到今天,生活在昌都的市民,也以川蜀民众为多。昌都也是“茶马古道”的要地,处在商贸往来的枢纽地位。狭小的昌都街市,在异地文化的碰撞以及发达的商业贸易之下建设得异常繁华,市中心的茶马广场深藏千年的历史,又颇具现代化气息。试想,如果当时文成公主从玉树南行直进昌都,浓郁的蜀地风情也可慰藉她的乡思。

唐蕃之间的拉锯战在后期愈演愈烈,连接川蜀与西藏之间的要道成为二者进行军事较量的重心。唐德宗继位后,吐蕃入侵剑南地区,李晟出兵大渡河,与吐蕃交战,取得胜利后,受到朝廷的嘉奖。唐宪宗在《命李晟配享德宗庙庭诏》中曾无比自豪地夸赞道:“(李晟)垂饵虎狼,致威樽俎,刷宫庙之尘秽,回日月之光辉。”

昌都市茶马桥(www.chuimin.cn)

夕阳下的昌都街景

靠近昌都的唐代维州,处于今天四川省理县东北,也是唐蕃双方争夺的要地。当时吐蕃占领维州,唐朝如鲠在喉,欲从川蜀攻入吐蕃的战略早已酝酿多时。贞元十七年(801),吐蕃攻陷麟州等地,兵逼长安。危难之际,唐将韦皋率兵前往维州,成功上演了一场“围魏救赵” 的精彩战役。此次维州之战,唐王朝避开吐蕃在河西的兵峰,转而从四川方向杀向吐蕃。太和五年(831),当心惊胆战的维州吐蕃守将悉怛谋举城来降时,李德裕向皇帝建议应从维州断其肘腋,径直杀入逻些。但此时的唐王朝早已丧失了英勇奋发的锐气,70年前吐蕃攻入长安的阴霾还未散去,牛僧孺苟且偷安的想法在朝廷占了上风。唐文宗诏令李德裕遣返前来的吐蕃降者,拒绝了悉怛谋的投降。这应该是唐朝后期缺乏远见卓识的一次外显,被遣回的悉怛谋及其随从随即被吐蕃清洗,唐朝失去了在唐蕃西南一线边境最后的反击机会。

昌都澜沧江

昌都战役

早在上海策划考察“唐蕃古道”的行程路线时,地图上“昌都”二字映入眼帘,关于“昌都战役”的历史记忆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来。

195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谈判破裂,“西藏人民是爱祖国而反对外国侵略的,他们不满意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政策,而愿意成为统一的富强的各民族平等合作的新中国大家庭的一分子。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必能满足西藏人民的这个愿望”[1]。于是,解放西藏提上日程,而首战昌都至关重要。

昌都作为“西藏东大门”的险要位置,是争夺西藏主导权的前沿阵地。1950年10月6日,昌都战役的序幕拉开。这是一场异常艰苦的战斗,解放昌都所要面对的首要敌人是行军路途中高寒的地势、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突如其来的高原反应等。作为战役主攻的第18军,在张国华军长的带领下,做好了充分的后勤准备,在粮食、弹药等运输短板问题上,组织了高强度的后勤补给队伍。

高原上阴晴雪雨变化无常,缺氧、冰冻、阳光强,部队常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线上行军,从10月6日至24日,昌都战役历经19天,先后打了20多仗,共歼灭藏军5700余人。在昌都战役中,藏军已经充分领略到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结局几乎已经注定。当时的英国人福特描述了10月18日早晨7点钟昌都的情形:“整个昌都城人心惶惶,惊恐万状。人们向四面八方逃跑,有的携带着自己的财物,有的拖着有用的物品……大街上的牛栏马棚已无人照料了……随后,被招募来的一小群康巴民兵奔跑着穿过街道,边跑边愤怒地呼喊,满脸杀气。”

1951年2月,达赖喇嘛派出西藏地方的全权代表5人,前往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进行谈判,首席代表为阿沛·阿旺晋美,在他的周旋与努力之下,西藏和平解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昌都战役的胜利是西藏解放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战,解放军在昌都消灭了藏军的主力,迫使西藏地方势力放弃了独立的想法,承认了中央人民政府对西藏的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