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将10次会盟统计如下:续表会盟的地点一般在长安、拉萨或在唐蕃交界处,目的是停战言和,或者划分政权边界。贞元三年五月十五日,唐廷派出浑瑊、崔汉衡为正副会盟使,与尚结赞在平凉进行会盟。结果吐蕃伏兵四起,除浑瑊单骑出逃外,会盟官员自副使崔汉衡以下60余人皆被俘获,唐军死五百,被俘一千,双方此前的“清水会盟”破裂,重新回到交战状态。......
2023-10-28
安史之乱时,朝廷将河西、陇右、朔方将士调回中原,以靖国难。封常清从北庭回到长安,哥舒翰也屯守潼关,河陇空无驻守,吐蕃趁机东进,占领了大部分区域,西域孤悬塞外,丝绸之路断绝。汉唐以来中原王朝经营河湟数百年,“河湟父老地”的认识已深入中原的历史记忆。但在唐后期,面对内忧外患的乱象,终只落得“圣人唯有河湟恨” 的遗憾。
756年以后,吐蕃占领凤翔西部秦州、渭州、洮州等地,唐朝河西、河湟等地五十郡的唐人沦入吐蕃统治。
到代宗时期,吐蕃入大震关,陷兰、廓、河、洮、岷、秦、成、渭等州,尽取河湟、陇右之地,甚至一度攻入长安,“自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皆为左衽矣”[16]。无数个被动局面也开始让唐朝认识到了长久以来对吐蕃了解的缺失,甚至连“蕃人旧日不耕犁”可能也只是中原人一厢情愿的认识,吐蕃本是以雅砻河谷的农业起家,这个王国从来就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单一游牧民族,确切地说,这是一个以农业运营、支配游牧的王国。唐朝即使此时幡然醒悟,但“河湟之耻”的事实已经铭记史册了。
河湟丢失之后,吐蕃要求当地居民讲吐蕃语,留吐蕃发型,结辫散发,穿吐蕃的衣服,仅仅允许在春节之时着汉装祭拜祖先。吐蕃甚至从汧阳、吴山、华亭等地掳掠男女万余口,驱赶至安化峡西,分给羌、浑等部落为奴,允许离别时,民众可以“东向哭辞乡国”,“众遂大哭。其时一恸而绝者数百人,投崖谷死伤者千余人,闻者为之痛心焉”。时吐蕃“虏士众十三四,收丁壮弃老而去”。《因话录》云:“先是,(吐蕃)每得华人,其无所能者,便充所在役使,辄黥其面;粗有文艺者,则涅其臂,以侯赞普之命;得华人补为吏者,则呼为舍人。可则以晓文字,将以为知汉书舍人。”
然而,即使是在这沦为吐蕃的近百年间,仍有大量中原子民依旧保持着对唐王朝的一片赤诚。如陈黯《代河湟父老奏》云:“其后国家以内寇时起,不遑西顾。其蕃戎伺隙,侵掠边州,臣等由此家为虏有。然虽力不支,而心不离,故居河湟间,世相为训,今尚传留汉之冠裳。每岁时祭享,则必服之,示不忘汉仪,亦犹越翼胡蹄,有巢嘶之异。”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吐蕃请求会盟并划定唐蕃之间的疆界,唐穆宗派遣大理卿御史大夫刘元鼎前往吐蕃。刘元鼎从长安出发,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唐蕃古道”上盛极一时的龙支古城。刘元鼎看到古城道路两旁桃、李、榆、柳等树木成行,村庄里“皆天宝中陷吐蕃者子孙”。自龙支城没于吐蕃,这里的百姓就再没看见过唐朝的官员,以致当听说有唐朝官员经过时,他们“夹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其语言小讹,而衣服未改”[17],颇令人感动。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崩溃,唐蕃边境连年不断的战事开始出现转机。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张议潮在沙州起义成功,之后的几年中,河湟等地相继收复,终于结束了百年沦落的局面。河湟失地的收复,给了当时衰弱的朝廷莫大的鼓舞,大中三年(849)八月,唐宣宗颁布了《收复河湟德音》,其内容选取如下:(www.chuimin.cn)
自昔皇王之有国也,何尝不文以守成,武以集事,参诸二柄,归乎大宁。朕猥荷丕图,思宏景业,忧勤戚惕,四载于兹,每念河湟土疆,绵亘遐阔。……其秦、威、原三州并七关侧近,访闻田土肥沃,水草丰美,如百姓能耕垦种莳,五年内不加税赋,五年以后已量定户籍,便任为永业。其京城有犯事合流役囚徒,自今已后,一切配十处收管。温池盐利,可赡边陲……三州七关创置戍卒,且要务静,如有寇羌戎,潜来博易,辄不得容纳,委刺史切加禁断。或有投降吐蕃,到边上收取,本道令长吏奏取进止。呜呼!七关要害,三郡膏腴,候馆之残址可寻,唐人之遗风尚在,追怀往事,良用兴嗟。夫取不在广,贵保其金汤;得必有时,讵计于迟速。今则便务修筑,不进干戈,必使足食足兵,有备无患,载洽亭育之道,永致生灵之安。中外臣寮,宜体朕意。[18]
宣宗道尽了百年来的屈辱心酸,也留下了“克复河湟,拓疆三千里外;告成宗庙,雪耻二百年间”的点点自信。此后,千疮百孔的朝廷开始努力打通凤翔以西的交通,恢复商贸往来,鼓励民间贸易。但百年的“胡化”已经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晚唐诗人司空图《河湟有感》一诗仍充满了深重的遗憾,留给后世无尽的思考,其诗云:
萧关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有关唐蕃古道:重走文成公主西行路的文章
现将10次会盟统计如下:续表会盟的地点一般在长安、拉萨或在唐蕃交界处,目的是停战言和,或者划分政权边界。贞元三年五月十五日,唐廷派出浑瑊、崔汉衡为正副会盟使,与尚结赞在平凉进行会盟。结果吐蕃伏兵四起,除浑瑊单骑出逃外,会盟官员自副使崔汉衡以下60余人皆被俘获,唐军死五百,被俘一千,双方此前的“清水会盟”破裂,重新回到交战状态。......
2023-10-28
长安是唐蕃古道的起点,在当时是一座文明荟萃的国际性大都市。今天,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西安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太极宫是长安城代表性建筑之一,与大明宫、兴庆宫并称为长安城的“三大内”。太极宫共开十道门,其中北部的玄武门最为人所知。这里是唐蕃古道的起点,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必经之地。而金城公主出嫁时,则很有可能从大明宫出发,穿过街市,经开远门西出,踏上漫长的唐蕃古道。......
2023-10-28
兴平北塔文成公主和亲吐蕃西出长安时曾经过兴平县,相传现今兴平北塔所在的清梵寺即是当年公主的礼佛之地。金城公主和亲吐蕃时,唐中宗带领群臣从长安送至兴平,并举行了隆重的送别仪式。然而,在唐代,马嵬坡是重要的驿站,承担着出入长安的沿途补给、休整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拱卫长安城的前沿阵地,甚至在吐蕃逼近长安城时一度沦为唐蕃之间的拉锯之地。[23]马嵬驿是西出长安的必经之地。安史之乱中,叛军攻破潼关,直逼长安。......
2023-10-28
临洮历史悠久,文明积淀深厚,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那时的先民不断改造着周围的生存环境,留下了震惊世人的马家窑文化等遗址。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临洮马家窑村麻峪沟口发现一处远古文化遗址,定名为仰韶文化马家窑期,沉寂几千年的文化瑰宝得以重见天日。这些物产不可能来自内陆的青海,考古学界将之视为文明交流、物资交换的证据。离开临洮县城,行车约10千米,考察队到达马家窑文化遗址所在的黄土坡。......
2023-10-28
无论是古丝绸之路,还是唐蕃古道,天水都是西出长安的必经之地,长安去往凉州全程1000千米的驿道,民族杂居,不同文化在此汇集,经济发展迅速。北宋时期,经营丝绸之路成为国防经略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着宋朝对辽朝和西夏的防御。[5]11—12世纪时,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经济贸易中心南下东移,但秦州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仍然维持着古丝绸之路东段的繁荣,是这条古道沉寂前的最后一抹霞光。......
2023-10-28
首领在威逼利诱之下,同意让出青海、允吾、盐池等地,即今天从青海湖到茶卡盐湖以及共和县的大部分区域,率领部下迁往更偏远的地区。另一处重要的遗址是吐谷浑故都伏俟城,即“铁卜恰古城”,位于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青海湖西岸的布哈河谷地。......
2023-10-28
为了保障河西走廊的畅通,汉宣帝命令老将赵充国平定作乱的羌部。赵充国认为对羌族的叛乱不宜仅靠军事镇压,“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并建议朝廷通过屯垦戍边保持军事上的压力。汉代赵充国屯田,将河湟谷地与关中平原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战略整体,京畿与陇右甚至西域的经济、文化实现了进一步的联系与交流。在赵充国的身体力行之下,西汉正式进驻河湟区域。为了长期治理这片沃土,赵充国采取了屯垦戍边之策。......
2023-10-28
德宗求和心切反而被吐蕃所利用,在此次会盟中,唐朝为主动的一方,在唐蕃关系史上并无先例,先后经过四年四次的磋商才达成协议。清水会盟后,四月,“上命宰相、尚书与吐蕃区颊赞盟于丰邑里,区颊赞以清水之盟,疆场未定,不果盟”[7]。根据重新划定的边界,唐朝被迫正式承认了吐蕃在河陇地区的实际统治。陇右的陷落成为唐朝的伤痛,吐蕃统治陇右、河湟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日千骑四掠,陇兵不敢出”,西北局势非常严峻。......
2023-10-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