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北塔文成公主和亲吐蕃西出长安时曾经过兴平县,相传现今兴平北塔所在的清梵寺即是当年公主的礼佛之地。金城公主和亲吐蕃时,唐中宗带领群臣从长安送至兴平,并举行了隆重的送别仪式。然而,在唐代,马嵬坡是重要的驿站,承担着出入长安的沿途补给、休整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拱卫长安城的前沿阵地,甚至在吐蕃逼近长安城时一度沦为唐蕃之间的拉锯之地。[23]马嵬驿是西出长安的必经之地。安史之乱中,叛军攻破潼关,直逼长安。......
2023-10-28
吐谷浑在隋唐时期的军事格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个从辽东迁徙而来的游牧部落,在草原上辗转寻觅,最终于4世纪初在青海湖畔站稳了脚跟。
从西海郡到伏俟城
西汉末年,王莽秉政时,欲开疆扩土,元始四年(4),王莽派遣中郎将平宪等人来到青海湖,用大量的财物诱使当地居民首领向汉朝称臣。首领在威逼利诱之下,同意让出青海、允吾、盐池等地,即今天从青海湖到茶卡盐湖以及共和县的大部分区域,率领部下迁往更偏远的地区。在当时已经设立东海郡、南海郡、北海郡的情况下,得到青海湖周边土地的王莽随即设立了西海郡,治龙夷(耆),即今天海晏县三角城,又从内地迁徙成千上万的流民、刑徒等至西海郡。地皇四年(23),西海郡最终随着王莽政权的崩溃而废弃,前后存在仅19年。
青海湖
今天西海郡故城周围已是一片荒凉,杂草丛生,“西海郡”的碑文斑驳不堪。四周是低矮、连绵起伏的山丘,以及一望无际的草原。由于青海湖远离中原战乱,千年之久的城址仍然可寻其迹,考古发现的5处汉代遗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史籍记载的不足。这5处汉代遗址与西海郡郡城的形制、布局极其相似,分别为青海海晏县三角城、海晏县甘子河乡尕海古城、刚察县吉尔孟乡北向阳古城、共和县曲沟乡被龙羊峡水库淹没的曹多隆古城、兴海县河卡乡宁曲村的支东加拉古城。据考古学家推测,此即为当年王莽所设的“西海郡五城”。
另一处重要的遗址是吐谷浑故都伏俟城,即“铁卜恰古城”,位于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青海湖西岸的布哈河谷地。史载吐谷浑“虽有城郭而不居,恒处穹庐,随水草畜牧”[12]。高原上的阳光极具穿透力,我们疾步穿过草场,古城遗存呈现在眼前。历1500余年至今,古城的轮廓大体清晰,平面略呈四方形,边长200余米。四面城墙均存,四角凸起疑似角楼遗迹。爬坡走上城墙,俯瞰全城格局,城门开在东墙中央位置,城内依稀能看出当年的中轴线布局。城中有通衢,呈十字状贯穿全城。城墙宽处可容三人并排行走。四周破败、荒凉不堪,空中无数只飞蚁云集涌动,当年盛极一时的伏俟城现在已经变成了土拨鼠的天下,它们灵活地钻进钻出,在远处观望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
大唐梦魇大非川
大非川,即今天的切吉草原,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西南。考察队在青海一年里气温最高的八月到达这里,依然感到寒风阵阵。千年之前的唐兵跋涉至此,在高寒的高原上想必更是难以适应。不远处的乌海(今玛多县花石峡)也是因为海拔高,“暮春之月山有积雪,地有冷瘴,令人气急”。1914年的冬天,周希武自兰州至玉树勘察界务,见到的切吉草原“平原弥望,草亦丰,乃切吉滩也。约行三十余里,原竟,至一山口,切吉河所出也。……是处水草均有”(《宁海纪行》),也算是用丰美的水草资源弥补了恶劣的气候条件。
在青藏高原崛起的吐蕃王国,曾以兵临松州的举动成功吸引了唐朝的注意力。经过若干年的试探,唐与吐蕃深知彼此实力不容小觑。吐蕃灭掉吐谷浑之后,唐蕃双方终于迎来了一场正面的、大型的军事较量。咸亨元年(670),唐派大将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进军大非川。同时跋涉在唐蕃古道上的薛仁贵还肩负着另外一个任务,即护送吐谷浑归国,恢复吐谷浑政权。
西海郡遗址
西宁虎台遗址
薛仁贵只想速战速决。他试图以大非川为大本营,充分利用其地旷平坦的特点,留辎重于此,修筑工事,分兵二万让副将郭待封率兵看护,以作后应,他则自领轻兵为头阵进攻乌海。《旧唐书·薛仁贵传》载:“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13]台湾学者林冠群认为,这是薛仁贵无奈之下的战术选择,因为时机在唐军已为不利,薛仁贵只能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术,试图在草原上主动出击吐蕃的主力部队。
20世纪80年代,曾有考察人员前往大非川,在唐格木农场四大队驻地,有一处古城遗址,青海文物部门命名为“切吉古城”,当地人称“薛仁贵城”,据说就是当时薛仁贵指挥大非川战役时所筑。城垣保存较为完整,发现了兽面瓦当,还曾经出土了唐代的陶片、砖瓦片。这座古城也正是大非川驿的所在地。大非川之战时,唐军的布兵正是以切吉水库和唐格木农场四大队驻地为中心。
①伏俟城遗存
②伏俟城西北角楼所见景观
③伏俟城遗址
④伏俟城采集的瓦片
古大非川战场——切吉草原
然而郭待封并没有听从薛仁贵的命令,而是带着辎重缓缓前行,随后被吐蕃军队战败,军粮辎重全部被吐蕃掠走,几乎注定唐军失败的结局。在吐蕃军队的进攻下,唐军节节败退,最后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唐朝低估了吐蕃的军事实力,在秋高马肥的农历八月,唐蕃之间第一次的大规模战争以唐军惨败而结束。
大非川之战的失利,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原因:一是将帅不和,二是中原士卒不适应大非川的气候环境,三是双方投入的军事实力悬殊,其中以将帅不和最为致命。从此,大非川之战成为一场梦魇,对于薛仁贵而言,一战而败,太宗对他的高度评价“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已成往事,薛仁贵最后被“械送京城”。对于曾经驰骋在这片草原上的吐谷浑王国,大非川之战的失利使得他们彻底丧失了复国的希望,由此,青海一带完全纳入吐蕃的势力范围,唐王朝退守赤岭,唐蕃毗邻相存,百年间摩擦不断。
生死一线石堡城
在唐蕃之间两百余年的是非恩怨中,除大非川之外,石堡城也是一处令唐朝将士辛酸之地。
在唐蕃河湟一带的争夺中,哥舒翰是极其重要的人物。当时流传着“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的传说,“先是,吐蕃每至麦熟时,即率部众至积石军获取之,共呼为‘吐蕃麦庄’,前后无敢拒之者”。[14]吐蕃惯于在秋收之际抢掠积石军屯田之粮,于是哥舒翰派人设伏以待,当吐蕃五千骑兵又来抢麦子时中了哥舒翰的埋伏,“匹马不还”,从此吐蕃军队不敢再来。在哥舒翰的经营之下,唐朝加强了在青海东部的力量,稳定了局势,恢复了开元前的政治形势,哥舒翰也因功被封为“西平郡王”。李白有《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一诗,“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军皆披靡,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对哥舒翰的丰功伟绩羡慕不已。哥舒翰的英勇事迹在西北边境世代传颂,在今天甘肃临洮县境内,仍然有哥舒翰纪功碑一方。(www.chuimin.cn)
石堡城重新归属唐朝充分体现了哥舒翰的军事才干。石堡城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对于吐蕃而言,石堡城扼守藏地的广大区域,是天然的军事要塞,也是上攻河陇、下守河湟的重要根据地。石堡城在吐蕃手中,令玄宗甚至整个大唐如鲠在喉。唐朝欲拔石堡城,但并非易事。石堡城本为吐蕃所筑,称“铁仞城”。陇右节度使王忠嗣深知攻伐石堡城的艰辛,对于玄宗的命令,他认为,石堡城是以险固闻名,不可强取。天宝八年(749),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发兵青海,统领陇右、河西、朔方等部兵马及突厥阿布思部共63000人,进攻石堡城。石堡城三面险绝,只有一条小路可以上去。双方相持一连数日,终于唐军胜利夺得石堡城,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时唐军如期攻占了石堡城,生擒吐蕃大将铁刃悉诺罗等400人,而唐军士卒战死数万人,真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临洮县哥舒翰纪功碑
石堡城遗址
石堡城下河流
从咸亨元年(670)至至德元年(756),唐与吐蕃对石堡城先后进行了8次争夺战,但最终石堡城还是落于吐蕃手中。
我们考察石堡城时,雨下得很大。站在路边看到的山体远没有实地踏查时那样艰险。远观的山体线条平滑,只有在大方台处约有棱角的模样。而当实地走近山体时,就发现比想象中艰难许多。山上没有成型的路,山坡成45度夹角,异常难行。裸露出来的山坡非常湿滑,必须格外小心翼翼,四顾皆茫茫,草丛的雨水已经打湿了整条裤子。倘若没有走这一遭,可能就不会明白为什么唐军以牺牲数万大军的代价,才攻取仅仅800吐蕃兵的石堡城。李白有诗曰:“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诗人暗示的也正是这一场战争的惨痛代价。
哈拉库图古营盘
带着对石堡城的各种猜测与联想,考察队继续出发,前往古营盘遗址。雨越下越大,冷风阵阵。古营盘城一面是哈城山缓坡,一面与石堡城遥相呼应,形成了石堡城外的前一道防线。唐朝在河湟布局了复杂的军事体系,石堡城、古营盘是其中的组成部分。据考古人员统计,药水河两岸自东向西分布有克素尔、石堡城、北京台若药城、营盘台古城,其中北京台在1958年兴修水利时被拆除作为石料,今已不存。
清代哈拉库图古城
从石堡城驱车向南,不久即抵达古营盘所在的哈拉库图村。营盘台遗迹在哈城山上,哈拉库图村的民居则建在古营盘城残墙脚下。在唐代,营盘台是赤岭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军事地位显著。清代时,哈拉库图村已是一个集商业、军事与民居为一体的村镇。周希武曾经亲临哈拉库图村,在《宁海纪行》中写道:“药水东西二源于城北交会。城据西南山麓,形势颇险。西距日月山二十里,扼蒙番进口之大道,前清常住守备一员,兵额二百四十名。城东南山阜上有古营盘遗址,隔水东北山上亦有古时牧营马处。”[15]
唐代的营盘台遗迹位于哈城山山顶,营盘台今仅存残城墙,城墙上可容一人行走,靠近北端的位置有一残留的烽火台遗迹。
1000年来,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哈拉库图斑驳的印记。从唐代到清代再到今天,不同时期的城村交叠、生长,耐人寻味。面对历尽沧桑的古城,1989年,“西部诗人”昌耀写下名为《哈拉库图》的诗篇:
贩卖窑货的木轮车队已愈去愈加迢遥
哈拉库图城墟也终于疲惫了
而在登山者眼底被麦季与金色芸薹垄亩拼接的山垴
此刻赫然膨大如一古代武士的首级
绿色帚眉掀起一片隐隐潮动的嚣声
他为眼前这一突然发现而震悚觉心力衰竭顿生恐惧
他不解哈拉库图的译意何以是黑喇嘛
历史啊总也意味着一部不无谐戏的英雄剧
营盘遗址
有关唐蕃古道:重走文成公主西行路的文章
兴平北塔文成公主和亲吐蕃西出长安时曾经过兴平县,相传现今兴平北塔所在的清梵寺即是当年公主的礼佛之地。金城公主和亲吐蕃时,唐中宗带领群臣从长安送至兴平,并举行了隆重的送别仪式。然而,在唐代,马嵬坡是重要的驿站,承担着出入长安的沿途补给、休整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拱卫长安城的前沿阵地,甚至在吐蕃逼近长安城时一度沦为唐蕃之间的拉锯之地。[23]马嵬驿是西出长安的必经之地。安史之乱中,叛军攻破潼关,直逼长安。......
2023-10-28
为了保障河西走廊的畅通,汉宣帝命令老将赵充国平定作乱的羌部。赵充国认为对羌族的叛乱不宜仅靠军事镇压,“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并建议朝廷通过屯垦戍边保持军事上的压力。汉代赵充国屯田,将河湟谷地与关中平原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战略整体,京畿与陇右甚至西域的经济、文化实现了进一步的联系与交流。在赵充国的身体力行之下,西汉正式进驻河湟区域。为了长期治理这片沃土,赵充国采取了屯垦戍边之策。......
2023-10-28
德宗求和心切反而被吐蕃所利用,在此次会盟中,唐朝为主动的一方,在唐蕃关系史上并无先例,先后经过四年四次的磋商才达成协议。清水会盟后,四月,“上命宰相、尚书与吐蕃区颊赞盟于丰邑里,区颊赞以清水之盟,疆场未定,不果盟”[7]。根据重新划定的边界,唐朝被迫正式承认了吐蕃在河陇地区的实际统治。陇右的陷落成为唐朝的伤痛,吐蕃统治陇右、河湟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日千骑四掠,陇兵不敢出”,西北局势非常严峻。......
2023-10-28
那时,人们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到了新石器时代,则有了西藏“卡若文化”“曲贡文化”和“藏北细石器文化”这三大原始文化,位于昌都的卡若文化是这次考察的目标。卡若文化遗址遗址区我们从昌都市驱车沿澜沧江南行,约行驶11千米,到达卡若村。卡若文化中的原始建筑对后世藏族建筑风格影响极大,“发端于卡若遗址的晚期碉楼式建筑,后来成为高原藏族民居建筑的鼻祖”[2]。......
2023-10-28
取“凤鸣于岐,翔于雍”的祥瑞之意,升凤翔郡为凤翔府,称“西京”。凤翔距离长安156.5千米,倘若遭遇兵燹,长安危在旦夕。出兵勤王的镇西节度使马璘转战凤翔,率士兵背城出战。柳林镇亭子头裴行俭诗作碑刻吐蕃扩张的野心并未停止。唐仪凤二年,“帝因诏行俭册送波斯王,且为安抚大食使”[37],裴行俭护送波斯质子俾路斯,自长安出发,行经凤翔县柳林镇亭子头村。亭子头现在也已然成为当地居民的休闲场所。......
2023-10-28
文成公主入藏后的一二十年中,双方使者往来不绝。“帝以雍王守礼女为金城公主妻之,吐蕃遣尚赞咄名悉腊等逆公主”,这里的名悉腊,即为明悉猎。金城公主入藏时,据《新唐书》记载:“帝念主幼,赐锦缯别数万,杂伎诸工悉从,给龟兹乐。”当公主厌恶藏民“以赭涂面”,松赞干布便下令革除。正是从文成公主入藏开始,中原文明与藏族文明互相融合,藏族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3-10-28
唐朝对吐谷浑可汗诺曷钵的支持并没能减缓吐蕃继续东扩的步伐,更无法帮助吐谷浑避免亡国的命运。对于唐朝而言,失去了吐谷浑作为缓冲区域,在后期常受到吐蕃的正面威胁。而薛仁贵率10万唐军对抗吐蕃40万兵力,大败而......
2023-10-28
塔尔寺创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据介绍,因大金瓦寺内修筑有纪念宗喀巴大师的大银塔而得名,“先有塔后有寺”,故名“塔尔寺”。后人在此建寺,称为“杰古贡巴”,即塔尔寺。因此,塔尔寺在青藏高原甚至全国享有极高的荣誉。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一方面与宗派弟子们的宣传、组织相关,另一方面,与中原王朝的往来奠定了格鲁派的发展格局,稳固了格鲁派在青藏高原的政治地位。......
2023-10-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