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重走唐蕃古道,探寻丝路之路

重走唐蕃古道,探寻丝路之路

【摘要】:无论是古丝绸之路,还是唐蕃古道,天水都是西出长安的必经之地,长安去往凉州全程1000千米的驿道,民族杂居,不同文化在此汇集,经济发展迅速。北宋时期,经营丝绸之路成为国防经略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着宋朝对辽朝和西夏的防御。[5]11—12世纪时,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经济贸易中心南下东移,但秦州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仍然维持着古丝绸之路东段的繁荣,是这条古道沉寂前的最后一抹霞光。

天水位于陇右东南部,《元和郡县图志》载:“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周孝王时,其地始为秦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天水属陇西郡,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分陇西置天水郡,以“郡前有湖水,冬夏无增减,取天水名”。由此,“天水”一名开始出现在历史上。当年诸葛亮北伐之时,正是从蜀中出发,首要目标就是“遮断陇右”,进而挺进关中,使得曹魏不得不从祁连山至上邽、狄道、临洮一带布兵防守,并尽量瓦解蜀汉与氐、羌的联盟,天水便是当时用兵的重点区域。经过数百年的变迁,唐初武德年间,讨平薛举,天水改置秦州,成为拱卫关中的西部战略据点。

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读史方舆纪要》载:“(天水)盖关中要害,常在秦州,争秦州,则自陇以东皆震矣。”又云:“关中,天下之上游,陇右,关中之上游,而秦州其关、陇之喉舌。”无论是古丝绸之路,还是唐蕃古道,天水都是西出长安的必经之地,长安去往凉州全程1000千米的驿道,民族杂居,不同文化在此汇集,经济发展迅速。《资治通鉴》云:“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1]唐代之陇右,一般指秦、成、渭、鄯、兰、临、河、武、洮、岷、廓、叠、宕13州,在天水的极盛时期,“陇右诸州尽隶焉”,天水作为陇右地区的“大都会”,吸引了五湖四海的商贾齐聚这里。其中来自中亚、欧洲等地的商人,通常也会在天水停留,开展贸易活动。来自西域胡人在这里定居、任职、经商,陇右一带曾出土过拜占庭金币和萨珊银币,足见这里商业繁盛,经济发达。

宋代时,秦州在中原王朝与吐蕃关系发展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北宋时期,经营丝绸之路成为国防经略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着宋朝对辽朝和西夏的防御。秦州是宋代商贾穿越到青唐吐蕃地界进行贸易的必经之地,由此也成为北宋重要的茶马交易中心,也是丝绸之路外贸使团的遣散地。咸平元年(998),宋朝在秦州置市马务,用丝绸和茶叶交换马匹。宋朝和西夏的战争爆发后,秦州成为宋朝唯一一处西向市马的交易场所,以此保障北宋的军事力量。秦州“扼巴蜀之境,限河湟之城,其西又控党项、吐蕃陇右山之外,今之一都会也”[2]。天水成为河湟地区部族东进的必经之地,其中“秦州路”也是宋王朝唯一指定的朝贡之路,宋朝在这里设置了检验关卡。(www.chuimin.cn)

宋代避开河西走廊所走的青唐道也是沿着渭河而上,经天水过临洮至青海。吐蕃政权崩溃后,迁徙到陇右的吐蕃“族种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矣”[3],这里一度也是唃厮啰和西域诸国商人中转歇息之地,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且秦最为关陇之盛,而夐在一隅,黠羌久有窥图之心,伏羌寨之北,尽是属户蕃部所居,距西界止百余里,无山川之险,苟贼马忽踰伏羌以南断入州道,则失腹背之援,有不测之虞。”[4]北宋时期秦州的贸易活动主要为官方主导,私人活动受到限制,尤其禁止铜钱外流,防止其“出塞销铸为器”。因此,宋朝对这里的经营和管理颇为严格。

秦州也是陇右通关中、蜀中的三岔交汇处,宋神宗时在秦州、成都设茶马司。当时陇蜀道畅通,张方平《乐全先生文集》云:“盖秦州南通巴蜀,控引诸蕃,自关中诸路商旅之所萃止。又自展置古渭一带堡寨,深在蕃界,蕃部交易为便,故货利凑集。”[5]

11—12世纪时,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经济贸易中心南下东移,但秦州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仍然维持着古丝绸之路东段的繁荣,是这条古道沉寂前的最后一抹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