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重走唐蕃古道:揭秘古道起点长安城

重走唐蕃古道:揭秘古道起点长安城

【摘要】:长安是唐蕃古道的起点,在当时是一座文明荟萃的国际性大都市。今天,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西安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太极宫是长安城代表性建筑之一,与大明宫、兴庆宫并称为长安城的“三大内”。太极宫共开十道门,其中北部的玄武门最为人所知。这里是唐蕃古道的起点,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必经之地。而金城公主出嫁时,则很有可能从大明宫出发,穿过街市,经开远门西出,踏上漫长的唐蕃古道。

长安是唐蕃古道的起点,在当时是一座文明荟萃的国际性大都市。长安城植根于深厚的汉文化传统,在千年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非壮丽无以重威”,它是唐朝政治中心,是万国衣冠向往的东方之都。

长安城与太极宫

西安玉祥门段城墙

20世纪初的西安灞桥(足立喜六摄)

唐长安城平面图

长安城的奠基是从城墙开始的。汉高祖在娄敬的建议下定都长安,先后修建了长乐宫和未央宫,但并没有修筑城墙。惠帝即位后,因匈奴的威胁迫近,长安开始修筑城墙以御敌。从西城墙和北城墙开始,工程持续5年之久,规模惊人,耗资巨大,甚至连妇女也参与其中。而后,惠帝又在高祖修筑的大市之西修建了“西市”,此时的长安城已初具规模。汉武帝时,又对长安城进行了扩建和整修。今天,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西安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

在乱世角逐中建立起来的隋朝,舍弃了破败不堪的汉长安城,在龙首原以南建造了大兴城,这是唐长安城的前身。大兴城由宇文恺设计,平面呈长方形,规划整饬,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隋二世而亡后,唐继承了大兴城,恢复了汉代长安城的名称。长安城分为外郭城、宫城、皇城三部分,其中外郭城即京城,是居民和官员的住宅区,东西长18里左右,周长67里,考古实测证明,唐长安城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米,规模壮观。

皇城和宫城位于京城的环抱之内。宫城处于京城中轴线北部终点处,是朝廷所在地,也是皇帝、皇族们居住的地方;皇城是政府机关所在地,位于宫城南面。

其中太极宫是长安城代表性建筑之一,与大明宫、兴庆宫并称为长安城的“三大内”。太极宫初建于隋,称为大兴宫,唐景云元年(710)改为太极宫。承天门是太极宫的正门,在唐代,皇帝即位时“御承天门,赦天下”,充分体现出太极宫的神圣地位。唐太极宫包括东宫、掖庭宫两座宫殿,是长安城北部的中心,是隋朝设计大兴城的“北极星”所在位置。太极宫共开十道门,其中北部的玄武门最为人所知。626年夏天,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登上皇位,开创了贞观之治。唐末战乱时,太极宫毁于一旦,只存南、北两段宫墙。后太极宫南墙旧基被宋代的云居寺所覆盖,即今天的“西五台”[11]

京城规划整齐,住宅井然有序,白居易的“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描述的正是长安城内规整的里坊制度。此外,长安城有十二座城门,东西南北四面各开三门,其中最北的一座城门当属开远门。开远门是西出长安的起点,始建于隋初,唐时改名“安远门”。这里是唐蕃古道的起点,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必经之地。《资治通鉴》云:“是时中国强盛,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新唐书》亦载:“开远门揭侯署曰:‘西极道九千九百里’,示戍人无万里行也。”[12]实际上,从开远门西行,又岂止“九千九百里”,跋涉在漫长的丝绸之路上的人,深知远行的艰难,以九千之数来安慰“黄沙万里绝人烟”的孤独。

开远门故址上的丝绸之路雕塑

时至今天,开远门一带仍然是西安城西向交通的必经之路,它的西段便是城西客运站,交通便捷。开远门的遗址已不复存在,“丝绸之路群雕”是在开远门的原址上修建而成,再现了当年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盛大场面。如今四周围绕着雕塑建成了一座小型的公园,斑驳的树荫下只有一位闭目养神的老人。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开远门与宫城甚近,因此皇帝也多从开远门出入长安城。如至德二年(757),太上皇李隆基自蜀地返归长安时就是从开远门进入;广明元年(880),黄巢的军队逼近长安时,唐僖宗夜走开远门出逃。历史的辉煌与黯淡,都被开远门尽收眼底。

大明宫的壮丽重威

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禅位于李世民,带着复杂的心情徙居大安宫。贞观六年(632),监察御史马周上书唐太宗:“(大安宫)蕃夷朝见及四方观听,有不足焉。臣愿营筑雉堞,修起门楼,务从高显,以称万方之望,则大孝昭乎天下。”(《旧唐书》)面对马周的奏疏,“帝深纳之”。于是,为太上皇营建一座新的宫殿被提上了日程。

贞观八年(634)十月,太宗开始在太极宫东北禁苑内的龙首原上为太上皇营造永安宫,次年改名大明宫。然而,第二年,因为李渊病逝,工程搁置了下来。《资治通鉴》胡注云:“大明宫南面五门,次西曰兴安门。但贞观以前,人主常居太极宫,高宗龙朔之后,方居大明宫。然此时已营永安宫,永安即大明也。”[13]这座被搁置了30余年的建筑,其后续工作皆在高宗时期完成,曾赐名蓬莱宫,后又改为大明宫。龙朔三年(663)四月,高宗始御紫宸殿听政,百官奉贺。新宫建成,从此大明宫成为唐朝的政治中心。

在跌宕起伏的唐蕃关系中,大明宫成为决策机构所在地,维系双方关系的政令都从这里发出,包括和亲、会盟、文化交流、解决军事对峙等。和亲吐蕃的文成公主并没有机会看到大明宫的全貌,或许从20余年后在长安前往吐蕃的使者口中得知长安大明宫的信息。而金城公主出嫁时,则很有可能从大明宫出发,穿过街市,经开远门西出,踏上漫长的唐蕃古道。

宫殿的建造,在一定意义上是统治者权力的象征。西汉开国丞相萧何认为:“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史记·高祖本纪》)唐初也迫切需要一座宫殿来彰显国威与权力,大明宫就是唐王朝用以彰显自己统治权威的政治场所,格局宏大,面积广阔,以雄伟的气魄诠释了“非壮丽无以重威”的帝王气象

大明宫的选址颇为成功。唐代的长安城是在隋朝大兴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隋代建筑设计天才宇文恺,用几近完美的大兴城勾勒了隋都长安的布局,但是唯独忽略了关中盆地的气候环境,将象征皇权的太极宫置于低洼之处。夏季的长安湿热难耐,突降的暴雨很容易造成排水不畅,使太极宫成为“泽国”,更何况长安城也曾出现过“京城兴道坊一夜陷为池,一坊五百余家俱失”的情况。而唐朝将大明宫选址在龙首原,克服了这一缺点。大明宫“北据高原,南望爽垲”(《唐会要》),是整个长安城的制高点,既可以避免渭水泛滥时淹没低洼处,又可以作为军事的防御高地。

大明宫含元殿遗址

大明宫整体布局大致遵照传统的朝寝制度,分为前朝、后庭两部分。前朝区建筑以中轴线对称布置,由南而北依次为外朝的含元殿,中朝的宣政殿,内朝的紫宸殿等主要建筑。后庭区以太液池为中心,将麟德殿、三清殿等大型建筑布置于周边地势较高处。大明宫的寝区宽敞华美,主殿为蓬莱殿,其次又有紫宸殿。蓬莱殿北部是含凉殿,是皇后的主要生活区域,唐睿宗即出生于这里。南为太液池,是宫中最大的园林区。此外,隋唐时期在宫北设立的禁苑,不仅是皇帝的游玩之处以及皇家用度的供给场所,同时也是屯兵、练兵之处,是中央统治集团的强大后盾力量。禁苑屯驻禁军,是唐沿袭隋朝的做法,当时太极宫发生玄武门事变时,李世民便是借助了附近的禁军而一举达到目的。

我们从遗址区北部的重玄门进入园内,大概十几米处便是玄武殿,东西间距较长,呈长方形。一行人从大明宫中央横穿,到最南端的含元殿的距离有2000多米,全程步行,几乎要用去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足见大明宫规模之大。含元殿是整个大明宫的中心建筑,“千官望长至,万国拜含元”“玉帛朝元万国来,鸡人晓唱五门开”,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四方的使者来到长安,到达含元殿。这里是接待蕃国朝觐之地,是唐朝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的见证。

含元殿向南600米即为丹凤门。丹凤门是现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含元殿与丹凤门相互结合,营造出宏大的历史空间,给人无限遐想。大明宫南墙东部有望仙门、延政门,西部为建福门和兴安门,中间即为丹凤门。这5个门道,唐人称其为“五门”,白居易有诗“待漏五门外,候对三殿里”,指的就是在丹凤门外等候入朝的情形。丹凤门是皇帝举行登基、改元、大赦等仪式的重要场所,其中大赦是指“金鸡释囚”,大赦之时在丹凤门外竖杆,系金鸡于上,宣读皇帝大赦诏令,就地释放囚徒,从而体现帝王的皇恩浩荡。唐人杨巨源《元日含元殿下立仗丹凤楼门下宣赦相公称贺》一诗云“丹凤楼前歌九奏,金鸡竿下鼓千声”,就是描写了“金鸡释囚”的场景。唐末,黄巢攻占长安城后,也曾在丹凤楼下赦书,以体现正统。

大明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开创了后世宫殿建筑模式,成为大唐盛世文化的重要载体,先后有17位皇帝在这里执政,直到唐天佑元年(904)迁都洛阳,大明宫被朱温毁废,沿用240余年的政治中心毁于一旦。

如今大明宫遗址公园也是西安保存最为完好的唐代遗址点之一,将唐代建筑遗迹与今天的复原建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集保护与开发为一体,已经成为国内外遗址遗存保护的成功案例。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卡塔尔多哈召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明宫丹凤门(www.chuimin.cn)

大明宫广顺门遗址

“五陵年少金市东”

带我到葡萄牙人家里去吧,

在那儿抬眼便会看到

一些来自中国的商品。

我们会看到灰色的龙涎香

华美的漆器

精美的瓷器

它们来自这个神圣的国度

或更确切地说是来自天堂。[14]

这是法国著名诗人保罗·斯卡龙(Paul Scarron)1640年的作品,展现了东印度公司对“中国元素”的狂热。事实上,早在唐朝时期,中国的丝绸、漆器等已经成为风靡中亚、欧洲的商品,长安城的“西市” 正是大唐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唐长安城设东、西两市,是由隋大兴城都会、利人二市改建而来,是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东市靠近“三大内”,活动或许会受到一些限制,《长安志》载:“(东)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万年县户口减于长安,又公卿以下居止多在朱雀街东,第宅所占勋贵。”可见,东市也是长安城商业活动的中心,但多少带有几分“官家”的性质。

西市则相对更为繁华,活动空间更大。西市又名“金市”,因五行中“金”意指“西”,故名。李白“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便是放浪形骸的贵公子在西市寻欢作乐的生动写照。西市商业种类繁多,贴近普通市民的生活,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唐代在西市设立了“平准署”和“西市署”,派驻官员管理市场,西市署按照规定每天“开市”和“闭市”,并定期检查度量衡,处理商户之间的纷争等,而平准署则主要调整市场价格,稳定市场供求关系等,二者相辅相成,体现了朝廷对西市的重视。

唐代胡人

同时,西市地近开远门,沿着丝绸之路跋涉而来的胡商常聚集于西市,因此这里也是国际性贸易中心,来自中亚、波斯、大食等地的商贾占据了西市的半壁江山,其中粟特人是西市贸易中最重要的角色。粟特商人多从事珠宝生意,因珠宝体积小、易携带,每次贸易都可以带来巨额利润。胡人识宝能力颇强,这也是他们长于珠宝生意的优势与缘由之一。《太平广记》中有大量胡商贩卖珠宝的故事,其中一则颇为传神:吴郡有一位叫做陆颙的人,“自幼嗜面,为食愈多而质愈瘦”,后来,有胡人来专程拜访,让陆颙服下一粒药,一会儿他便吐出一条虫子,“长二寸许,色青,状如蛙”,胡人解释道:“此名消面虫,实天下之奇宝也。……禀天地中和之气而结。”胡人后来重金购买了这只虫子,陆颙因此变身富豪,而胡人也用这只虫子得到了龙宫中的至宝,后不知所踪。[15]史料的记载也使得这些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颇具传奇色彩。这些以粟特人为主的胡商,除在西市经营金银珠宝之类的生意外,他们还开设客邸、货栈,代客商贮存钱物,并开设当铺、放高利贷,其中不少人从事饮食业。

此外,也有各种身份的人长年在西市活跃,极大地促进了西市的商业繁荣。如负责本行的各种事务,协助官府管理本行、肆的“行头”“肆长”,以及从全国各地采购珍奇来到西市售卖的“估客”,甚至也有粮食市场的中介人,在买卖中以斗斛量谷物并刮平斗斛,从中抽取佣金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商业活动早在千年之前就已经存在,大唐帝国的繁荣富庶如在眼前。

如今,在唐代西市的原址上已经建立起了一座大唐西市博物馆,位于西安市莲湖区劳动南路118号,整座博物馆反映了丝绸之路文化和商业文化。唐史学家、陕西师范大学胡戟为我们介绍了大唐西市的情况,并带我们参观了大唐西市博物馆。

大唐西市博物馆

大唐西市博物馆内景

大唐西市博物馆馆藏唐三彩

整座博物馆占地面积13000多平方米,馆藏文物多达20000余件,保存有“十字街”“水沟”“道路车辙”“房基”等多处遗址。珍品也跨越了3000余年的历史,主要有青铜器陶瓷、陶俑、金银器、玉石钱币、丝绸等珍贵文物,此外,也保存着一些唐代的墓志,以及与宗教传播、民俗文化密切相关的文物等,大唐西市博物馆已成为今天西安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2006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唐城考古队曾对大唐西市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重现这个千年之前闻名于世界的贸易中心的规模和布局。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大厅地下就是考古发掘的西市遗址,西市原有的排水系统、车辙痕迹都清晰可见。整座遗址呈长方形,实测范围南北长1031米,东西宽927米。遗址占据两坊之地,坊墙基部宽4米,市内有东西、南北向各两条宽16米的街道,以此将西市分为九个方格,路网布局呈“井”字,可以想象当年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街市之景。

大唐西市东北“十字街”石板桥遗迹

大唐西市见证了东方文明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文明交流、互动的过程,使得大唐盛世“开放、博大、包容”的情怀得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