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绿色农业:实现生产与环境协调发展

绿色农业:实现生产与环境协调发展

【摘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基准不同,对农业的要求各有侧重,但都希望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在整个生产活动中,投入基本上是自然产品,不会造成污染。

1.可持续农业

绿色生产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农业生产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农业虽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小于工业和服务业,但作为生产人类生存必需品的产业,农业仍然是重要的生产部门。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需要负担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13亿人口每天需要吃掉8.2亿千克的粮食。因此,粮食的充足供应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对保持国家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中国绝大多数人口仍然生活在农村,而农村经济相对落后,9亿农民中大部分人的收入不高,生活水平较低。同时,中国农业还面临着各种问题: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紧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农村污染严重、农村经济落后、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等。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工业化国家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当时指的是农业领域中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技术和经济变革),将现代科学技术大范围、大规模地应用在农业当中。化肥、农药、除草剂、农用塑料薄膜和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专业化生产迅速发展,农产品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发展到了现代农业。然而,农业投入从1950年到1985年却迅速增长。35年内,化肥的消耗量增加了9倍以上;农药的消耗量增加了33倍;土地灌溉面积扩大了1倍。人工合成化学药剂的使用,造成了一系列的负影响。如大量使用农药导致农药污染土壤、水体,甚至农产品中也含有一定的农药;土壤变得贫瘠、土地生产力下降;大量投入的工业能源和产品,使农业投入越来越高;农产品产量虽然提高了,产品品质却下降了;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等。为了解决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农业界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的概念。然而,对不同的国家来说,农业发展的要求是不相同的,对可持续农业的理解也有差异。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水平较高,食物生产以质量为主要目标,十分重视食品的安全和营养,因而更多地强调资源环境的保护。

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投入水平较低,经营粗放,农业发展的潜力较大,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粮食的数量增长还是第一位的。所以,发展中国家则更强调量的增加,寻求一种以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农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基准不同,对农业的要求各有侧重,但都希望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我国的可持续农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农业方面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就,基本解决了不断增长的人口的吃饭问题。然而,粮食问题和农村发展问题仍然是压在中国人民心中的一块重石。农业专家对近几十年我国农业生产所取得的成绩进行回顾,发现粮食产量从1500亿千克增长到4500亿千克用去了41年(1952~1993年);而最后增加的500亿千克用去了9年,年增长率仅达4%。这表明土地生产的潜力在经过长期的挖掘之后,粮食产量的增长每一步都举步维艰,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资金和物质投入。同时,我国的农业发展还面临环境和资源的挑战:

(1)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紧缺:我国农业长期以来以相对紧缺的自然资源承担着巨大数量人口的粮食需求压力。我国有13亿人口,14.4亿亩耕地。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9,加拿大的1/20,澳大利亚的1/34。更令人心惊胆战的是,由于水土流失、沙漠化等自然原因和工业、建筑、基础设施等占用农业土地,我国建国以来耕地面积以平均700万亩/年的速度在减少。如此下去,50年后,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将不足0.7亩,与日本现在的人均耕地面积相等。而日本粮食的2/3依赖进口,中国倘若也是如此,那时堂堂大国的16亿人口将如何解决吃饭问题?(www.chuimin.cn)

(2)中国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想象中的农村应该是碧水蓝天绿树,实际上农村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例如,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农产品品质变坏。我国农产品中农药的检出率达到98%以上,有的超标90%以上(如烟草中的六六六),粮食中的有机氯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19%。农村垃圾随处丢弃;牲畜粪便等造成了有机物污染;焚烧麦梗等造成大气污染、能见度下降;土地过度开垦,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等造成农业生态系统的退化;农村的小企业造成的工业污染……尽管没有城市环境问题那么明显,农村也早已不是一片净土。

为了保护中国的农村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需要找到一条新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一方面,保持农业稳产、高产、增产仍然是我国农业生产的目标;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采取工业化国家发展农业的高投入模式。我国的土地已经耕种了几千年,仍然能保持良好的肥力,充分说明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与自然生态环境较为协调。因此,我们需要继承传统农业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优点,又应该借鉴石油农业高生产力的优点,还要努力摒弃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石油农业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的缺陷,才能使生态农业成为一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可持续的农业耕作方式。生态农业根据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原则,致力于利用生物之间的共生、互补、相生相克等特性,就可以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既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收益,又能够维持和改善生态系统,培养持久发展的潜力。

可持续农业生产

目前已经开发并实施的有效的农业生态技术模式主要有:稻田养鱼;沼气利用;绿色和有机无污染产品;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混农林业;农牧结合;种养结合。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是鱼米之乡,又有种桑养蚕的传统。“桑基鱼塘”是该地区著名的生态农业模式,在易发生水灾的低洼地区挖塘养鱼,在鱼塘的田埂上种植桑树。桑叶用来养蚕,蚕蛹和蚕桑废弃物喂猪,猪粪和蚕沙喂鱼,鱼塘中的淤泥用于作桑树的肥料。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小小的生态循环系统。这些生态农业的模式,都尽可能地将绿色植物合成的能源和物质多次使用,一项农业活动的废弃物作为另一项农业活动的投入原料,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在整个生产活动中,投入基本上是自然产品,不会造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