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首次提出“演化论”观点,世界上现存的数百万个物种,是从大约30多亿年前的原始生命开始不断演化的结果。中国民间流传着“同姓的人500年前是一家”的说法。他们可以根据毛发、血液等痕迹,通过基因检测技术来确认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因测序技术已经成为打开基因宝藏的金钥匙,帮助我们揭开了无数令人惊叹的生命奥秘。......
2023-10-28
Y-STR基因检测技术确实神奇,为DNA信息的解读提供了更多可能。不过,这还只是DNA信息宝藏展示给我们的其中一面。
每个人的细胞,都是携带着巨大DNA的数据宝库。要读懂、读透,往往得从两方面下手。
其一,可以看看SNP。在人类基因组上存在大量的人群中不同的单核苷酸差异,有人管这叫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简称便是SNP。
找到了SNP,就找到了重要的遗传标记,要解读DNA主人的发色、肤色、眼睛颜色、身高、脸形等外貌特征,自然不在话下。搜寻遗传的致病基因,指导药物的设计,也就有据可循了。
其二,可以看看短串联重复DNA序列(简称STR)。在人类染色体上,这种STR序列数量不计其数。在不同个体里,STR都有独特的数量组合。像指纹一样,人体的STR序列具有高度特异性。
正如白银一案,靠着STR比对技术,确定DNA主人身份轻而易举。相比成本不菲的全基因组检测,STR比对技术耗时短,成本亦低,准确度也不差,在法医学鉴定里当然可以大显身手。
不过,目前的DNA取证技术绝非万能。比如,一个重大的难题,便是同卵双胞胎的基因。理论上,同卵双生的两人有着完全相同的DNA,长相应不差毫厘,连亲人都难以分辨。然而,相同的DNA序列也可能由于表观调控的不同导致基因表达产生差异,从而使得表型出现不同。这也是同卵双胞胎也必然存在一些差别的原因。
要识别DNA表观遗传差异,并非做不到。解决不了的,还是资金的问题,目前的技术手段只能在科研上使用,难以推广到日常检测中。法医层面无能为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当然,有一点无可否认:基因技术的发展不会停止,在刑侦中也将有更大的作用。但是,技术过于极致的世界,永远值得警惕。(www.chuimin.cn)
如果一切如开篇电影《三块广告牌》中的母亲米尔德里所愿,将全国男人的DNA都抽取一遍,那便和日本小说家东野圭吾笔下的《白金数据》一样了。在这本书中,未来政府会建立基因数据库,收集全国人民的DNA数据,通过与犯罪分子留在现场的DNA进行比对,警方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真凶或者受害者的身份。而如果有骨髓移植等医疗需求,也可以快速比对,找出合适的供体,避免病人漫长而焦灼的等待。
一个由DNA天网守护的社会,自然更太平、更稳定。然而,这样的一个数据库也带来一些隐患。谁,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调用数据库?我们能确保数据库不被别有用心者挪作他用吗?
技术的发展永远是一把双刃剑,跟生活息息相关的DNA技术更是如此。我们希望在DNA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相关法律和保障监管措施也能同步完善,让DNA天网能安全地为人类的福祉服务。
参考资料
1.李恬.DNA追踪连环杀人凶手——浅谈Y染色体检测技术的应用[N].南方周末,2016-09-12.
2.刘宇轩,胡清清,马红杜等.表型信息SNP的法医学研究进展[J].法医学杂志,2014,30(5):371-374.
3.王悦.基因检测“进化史”:从千年到一天[N].第一财经日报,2016-04-22.
有关生命密码: 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书的文章
1859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首次提出“演化论”观点,世界上现存的数百万个物种,是从大约30多亿年前的原始生命开始不断演化的结果。中国民间流传着“同姓的人500年前是一家”的说法。他们可以根据毛发、血液等痕迹,通过基因检测技术来确认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因测序技术已经成为打开基因宝藏的金钥匙,帮助我们揭开了无数令人惊叹的生命奥秘。......
2023-10-28
群体技术、个体技术、群体伦理、个体伦理,始终是生命科学需要回答的问题。在过去异想天开,在今天勉为其难,在未来习以为常,尹烨说这就是“技术”。“自在睡觉”是为生命赋能的一个团队。尹烨两年半的坚持,成就了《天方烨谈》这样一个科普品牌,音频节目播放量高达3000万。而这本《生命密码》,不仅是中国本土的第一本基因科普书,也是尹烨本人探索生命科学领域的第一本趣味之作。生命是一种积累,而创作和阅读帮助人们积累。......
2023-10-28
然而,丧尸片也并非毫无根据——不生不死、半生半死的状态确实存在。另一类现实中的行尸走肉则是被弓形虫感染的啮齿类生物。老鼠本怕猫,然而,被弓形虫感染的老鼠在微生物的精心操控下可能会永久丧失对猫应有的恐惧之心。这些不避猫的老鼠最后的结局当然是被天敌当作美餐,弓形虫也趁机进入猫体内完成繁殖周期。相比恐怖的寄生生物,对人类威胁最大、最能造成类似丧尸片场景的,还得算是瘟疫暴发。......
2023-10-28
尹烨是我的一位科学家朋友,我们常会交流对科学问题的看法。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很认真的人。世上最怕认真二字,科学尤其如此,但也往往最需要认真的精神。最近尹烨出了本名为《生命密码》的新书,里面包含了40余篇与生命有关的文章,话题领域涵盖动植物、微生物和人,足以满足对生命科学感兴趣的人的好奇心。开卷有益,愿大家如尹烨一样,赤子之心永存,对生命充满好奇。......
2023-10-28
谁料想,在土豆传入爱尔兰的180年间,大大养活了老百姓,使得爱尔兰人口增加了17倍。相比之下,爱尔兰人为了提高产量,只引进了最高产的品种;而在晚疫病面前,最高产的也是最脆弱的。回到爱尔兰,当晚疫病到处蔓延时,土豆绝收,整个国家陷入了饥荒。被晚疫病肆虐七年后,这场惊世大饥荒终于结束,而爱尔兰人口也减少了将近四分之一。就这样,土豆把爱尔兰人送往美洲,送往正在蓬勃发展的美国。......
2023-10-28
既然治疗方法没成型,那么,做好预防就更加重要。由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理尚未彻底被探明,做到完全有针对性的预防也尚不可能。所以,那些爱说话的老人更乐于思考和回忆,不那么容易患上阿尔茨海默病。老人多发展一些兴趣爱好,跟周围的同伴打成一片,跳跳广场舞,或者下下棋,经常进行有效社交,才能保持头脑活跃。与正常老人相比,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脑内神经元纤维缠结数量更多。......
2023-10-28
与此同时,新技术面临的社会伦理压力与舆论挑战也日益严峻。事实上,在生命科学发展的漫漫征途中,从来都不缺少质疑和对立。今天,围绕转基因和基因编辑等技术的伦理与道德,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争议。科技发展将遭受伦理的挑战,而社会固有的道德伦理也未尝不会被科技重塑。技术本没有善恶之分,而是否会给未来世界带来深重灾难最终取决于我们人类自身。斯特普托于1988年3月21日逝世。......
2023-10-28
如果有了人工酵母,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了:只要将青蒿素相关的基因“写”人人工酵母,就能将它变成青蒿素的生产工厂。当然,除了青蒿素,这个“细胞工厂”还能生产各种中草药物成分、镇痛剂,乃至人白蛋白、抗体,等等。在合成生物学家手中,酵母又变成“食物工厂”:改变颜色、调整气味、增加元素,统统不在话下。......
2023-10-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