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人类的婴儿在哺乳动物中算是“早产儿”了。为了顺利分娩,人类便演化出了这种“早产”的怀孕方式,让胎儿不待头骨愈合便离开母体。幸运的是,人类父母对婴儿关怀备至,即使“早产”的婴儿没有行动能力,也能在父母的照料下平安成长。成年袋鼠体重达50~100千克,而刚出生的小袋鼠体重却只有2克,个头只有一颗花生大小,模样就跟其他哺乳动物的胚胎差不多,是不折不扣的“早产儿”。......
2023-10-28
虽然克隆哺乳动物已经成功,但这并不代表克隆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技术的实现并不那么乐观。
出于医疗目的,科学家早已开始尝试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一旦技术成熟,这种细胞就能派上用场,分化产生绝大多数组织、器官,将大量苦苦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带离苦海。
知易行难。没过多久,人们就被现实狠狠地打了脸:哪怕只是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难度也非常大。
最先出问题的是体细胞核,被迫移居卵细胞,被强行摊派反自然的逆分化任务,人类体细胞核挑起大梁的能力比爪蟾乃至其他哺乳动物弱得多。核移植后的重编程往往停滞,克隆的胚胎能完成发育的也是寥寥无几。
作为承载容器的卵细胞也不太够用。如果是搞动物实验,科学家很容易就能收集到成百乃至上千的卵细胞,将它们统统用于核移植。只要数量够多,哪怕成功率再低,也总有几个能侥幸成功。然而人类的卵子每月仅产1颗,弥足珍贵,试验量也就很难提上去。
奇怪的是,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有科学家宣称解决了这个问题。
说这话的是黄禹锡。2004年,当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上时,这位韩国科学家震撼了世界:在对多达242颗人类卵细胞进行核移植的尝试后,他的研究团队成功克隆出了人类胚胎干细胞。(www.chuimin.cn)
这一成果曾被认为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后来却发现这是一桩造假事件,黄禹锡的研究被调查者认为存在伦理和结果造假问题,但有意思的是,经调查发现,黄禹锡的团队在这场闹剧里无意间培养了首批单性生殖的人类胚胎——单单这个重大技术突破就足以让他名垂青史。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的崛起,曾一度使克隆技术的研究备受冷落。直到2013年,在一味神奇“佐料”的帮助下,人类胚胎干细胞克隆才取得重大进展。上文提到的科学家米塔利波夫领导的团队首次成功实现了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克隆。
永远不会有人明白,为什么米塔利波夫会突发奇想,在人类体细胞核移植的过程中加点咖啡因。然而,一次脑洞大开的尝试,却收获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
在咖啡因的作用下,“军心”稳住了。卵母细胞细胞质的一些关键分子变得安分了。在它们的辅助下,细胞重新编程效果大增,总算生成了胚胎干细胞。更令米塔利波夫感到欣慰的是,其中一些还分化成了心肌,出现了脉动。
一种常见饮料里的物质竟有这般非凡的功效。生命世界,神奇如斯。
有关生命密码: 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书的文章
可以说,人类的婴儿在哺乳动物中算是“早产儿”了。为了顺利分娩,人类便演化出了这种“早产”的怀孕方式,让胎儿不待头骨愈合便离开母体。幸运的是,人类父母对婴儿关怀备至,即使“早产”的婴儿没有行动能力,也能在父母的照料下平安成长。成年袋鼠体重达50~100千克,而刚出生的小袋鼠体重却只有2克,个头只有一颗花生大小,模样就跟其他哺乳动物的胚胎差不多,是不折不扣的“早产儿”。......
2023-10-28
人类胚胎干细胞克隆成功,对许多焦急等待着的病人可算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一旦克隆技术能派上用场,医疗界将迎来一场巨变。在小说《别让我走》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创制了一个黑暗的科幻世界在这个未来世界中,克隆人们生活在一个类似寄宿学校的机构中,唯一的价值就是在成年后把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病人。如果真像石黑一雄所担心的那样,培养克隆人是用来收割器官,无疑是法律与伦理的巨大灾难。......
2023-10-28
尽管猫和人类的关系阴晴不定,但时至今日,猫寄人篱下也有1万年左右了。那么,猫到底被驯化了吗?可内心高傲的猫一直忠实于肉食动物的初始设定,无肉不欢。这可能是因为猫体内无法合成必要的氨基酸,不太消化得了碳水化合物。这里的毁灭,是说像海明威一样的硬汉,也会被猫驯服。猫就是靠着引发人脑的化学反应,来诱导人类对它有求必应。看来,猫奴们对猫痴心一片,不过是中了猫主儿的套路罢了。......
2023-10-28
而让科学入土生根,走进千家万户,就是科普的使命。自2006年以来,华大基因每年都会主办国际基因组学大会,而“科学嘉年华”正是大会的永恒主题之一。在2017年的第十二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上,尹烨及其团队精心策划了这一届的“科学嘉年华”活动,以“科学是甜美的”为口号,场面特别火爆。作为嘉宾之一,我跟孩子们谈到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聊到了他们的爱好和梦想,还跟孩子们说,科学是甜蜜蜜的,科学是美丽的,科学是可以享受的。......
2023-10-28
1859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首次提出“演化论”观点,世界上现存的数百万个物种,是从大约30多亿年前的原始生命开始不断演化的结果。中国民间流传着“同姓的人500年前是一家”的说法。他们可以根据毛发、血液等痕迹,通过基因检测技术来确认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因测序技术已经成为打开基因宝藏的金钥匙,帮助我们揭开了无数令人惊叹的生命奥秘。......
2023-10-28
已经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有安全稳固的避风港,也不用承受睡到半夜被野兽叼走的危险,因此人类的睡眠也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节奏。表面看来,睡梦中的人双目始终紧闭;实际上,眼皮底下的眼球却在转个不停,“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两个阶段交替循环。随着睡眠的深入,快速眼动睡眠的比重逐渐增加,人体也逐步适应天亮后的节奏。相应地,人类的快速眼动睡眠也会更多,而这正是长期记忆融入大脑的关键时刻。......
2023-10-28
随着猛犸象灭绝,大片冰原沦为苔藓的天下,日渐荒芜。更加不可思议的是,猛犸象的重生或许还能延缓温室效应。土壤温度在寒风的侵袭下势必降低,永久冻土层的融化将会受到阻碍。但是如果消失多年的猛犸象,能够在人类基因技术的进步下重获新生,也许对人类自己也是一份福泽。[2]基因编辑是一种人类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实现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的技术。......
2023-10-28
放眼当今世界,火灾频发、洪水泛滥、严寒侵袭、酷热炙烤,大自然无情的肆虐似乎警醒着我们,只有破解生命的密码,才能真正抵达人类的伊甸园。截至目前,成功驯养的品种达15个。一个故事一种感悟,在张启跃和刘兴的眼里,生命价值的等同,赋予了他们不寻常的人生脚步,一个回望生命的过去,一个追寻生命的将来,但他们都掌握着同一样的生命密码——生物的多样性!......
2023-11-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