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猫和人类的关系阴晴不定,但时至今日,猫寄人篱下也有1万年左右了。那么,猫到底被驯化了吗?可内心高傲的猫一直忠实于肉食动物的初始设定,无肉不欢。这可能是因为猫体内无法合成必要的氨基酸,不太消化得了碳水化合物。这里的毁灭,是说像海明威一样的硬汉,也会被猫驯服。猫就是靠着引发人脑的化学反应,来诱导人类对它有求必应。看来,猫奴们对猫痴心一片,不过是中了猫主儿的套路罢了。......
2023-10-28
全球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超过70岁,而人类的平均孕期才280天。跟其他多数哺乳动物相比,人类的怀孕期实在太短了。就连平均寿命只有25~30岁的马,孕期都有11个月,比人类还多一个月。可以说,人类的婴儿在哺乳动物中算是“早产儿”了。
不过,牛、马这类草食动物的幼崽都是一出生便会跑会跳,而人类婴儿却几乎没有行动能力,只能待在母亲的怀抱里。与那些动物相比,人类胎儿待在母腹中的时间太短,各方面的发育都不大完善 如果人类能像牛、马一样,按寿命推算,在母亲体内待上三年两载才出生,那么一生下来可能很快就能走路说话了。
既然怀孕越久,生出的宝宝发育得越好,人类为什么还要急着“早产”呢?其实,这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大脑更为发达,为了容纳如此发达的大脑,颅骨也演化得更大。如果胎儿真在子宫中待到发育完善才出来,很容易因为头部发育过大而在生产时被卡在产道里,最终难产窒息。为了顺利分娩,人类便演化出了这种“早产”的怀孕方式,让胎儿不待头骨愈合便离开母体。即便如此,人类分娩也比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困难得多。
幸运的是,人类父母对婴儿关怀备至,即使“早产”的婴儿没有行动能力,也能在父母的照料下平安成长。(www.chuimin.cn)
同人类一样,袋鼠也属于“早产”一族。袋鼠属于比较原始的哺乳动物,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胎盘为胎儿提供营养,只能将胎儿早早生出。平均寿命22岁的袋鼠,孕期只有40天。成年袋鼠体重达50~100千克,而刚出生的小袋鼠体重却只有2克,个头只有一颗花生大小,模样就跟其他哺乳动物的胚胎差不多,是不折不扣的“早产儿”。好在,袋鼠妈妈有个特殊的结构——育儿袋,可以把新生儿随身携带,提供24小时全方位的呵护。
袋鼠母亲把“早产”的宝宝装在育儿袋里贴身照料
有关生命密码: 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书的文章
尽管猫和人类的关系阴晴不定,但时至今日,猫寄人篱下也有1万年左右了。那么,猫到底被驯化了吗?可内心高傲的猫一直忠实于肉食动物的初始设定,无肉不欢。这可能是因为猫体内无法合成必要的氨基酸,不太消化得了碳水化合物。这里的毁灭,是说像海明威一样的硬汉,也会被猫驯服。猫就是靠着引发人脑的化学反应,来诱导人类对它有求必应。看来,猫奴们对猫痴心一片,不过是中了猫主儿的套路罢了。......
2023-10-28
虽然克隆哺乳动物已经成功,但这并不代表克隆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技术的实现并不那么乐观。出于医疗目的,科学家早已开始尝试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核移植后的重编程往往停滞,克隆的胚胎能完成发育的也是寥寥无几。上文提到的科学家米塔利波夫领导的团队首次成功实现了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克隆。......
2023-10-28
已经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有安全稳固的避风港,也不用承受睡到半夜被野兽叼走的危险,因此人类的睡眠也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节奏。表面看来,睡梦中的人双目始终紧闭;实际上,眼皮底下的眼球却在转个不停,“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两个阶段交替循环。随着睡眠的深入,快速眼动睡眠的比重逐渐增加,人体也逐步适应天亮后的节奏。相应地,人类的快速眼动睡眠也会更多,而这正是长期记忆融入大脑的关键时刻。......
2023-10-28
而让科学入土生根,走进千家万户,就是科普的使命。自2006年以来,华大基因每年都会主办国际基因组学大会,而“科学嘉年华”正是大会的永恒主题之一。在2017年的第十二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上,尹烨及其团队精心策划了这一届的“科学嘉年华”活动,以“科学是甜美的”为口号,场面特别火爆。作为嘉宾之一,我跟孩子们谈到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聊到了他们的爱好和梦想,还跟孩子们说,科学是甜蜜蜜的,科学是美丽的,科学是可以享受的。......
2023-10-28
首先,让我们来看两者的信息编码:计算机的“程序”和生物细胞的“基因”。由0和1组成的数码串,本身并无意义,聪明的人脑根据需要,设计出各种实用的“编码”系统,就像编写电报密码那样,赋予数码信息单元一定的含义。令人惊讶的是,生物细胞的“基因”,竟然也是用成串的数码字母写成的!图1计算机密码与生物密码的对比......
2023-11-03
1859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首次提出“演化论”观点,世界上现存的数百万个物种,是从大约30多亿年前的原始生命开始不断演化的结果。中国民间流传着“同姓的人500年前是一家”的说法。他们可以根据毛发、血液等痕迹,通过基因检测技术来确认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因测序技术已经成为打开基因宝藏的金钥匙,帮助我们揭开了无数令人惊叹的生命奥秘。......
2023-10-28
或许,这些生命已到访过地球,却在返乡之后走向了毁灭。人类及目前推测出的大约870万种地球生命,在这浩渺宇宙中,在这有限认知内,成了一棵绝无仅有的“独苗”。然而,这棵独苗是否能继续存在,前景尚不明朗。最起码,我们应当明白,人类之于万千物种,不过是沧海一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对自然怀有敬畏,牢记人性之本,明天才会更加美好。[1]一个地质学上的概念,开始于地球形成之初,结束于38亿年前。......
2023-10-28
随着猛犸象灭绝,大片冰原沦为苔藓的天下,日渐荒芜。更加不可思议的是,猛犸象的重生或许还能延缓温室效应。土壤温度在寒风的侵袭下势必降低,永久冻土层的融化将会受到阻碍。但是如果消失多年的猛犸象,能够在人类基因技术的进步下重获新生,也许对人类自己也是一份福泽。[2]基因编辑是一种人类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实现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的技术。......
2023-10-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