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熊猫基因之谜:揭开生命密码

大熊猫基因之谜:揭开生命密码

【摘要】:遗憾的是,虽然大熊猫以竹为食几自万年,但基因上仍然是食肉动物,也保留了很多食肉目的特征,仍有肉食动物的牙齿、消化道,偶尔也会掏竹鼠、捅鸟窝,还会吃烂肉、腐肉。这是因为DUOX2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甲状腺素的合成减少,体内新陈代谢速率降低。所以,体重90千克的成年大熊猫,代谢水平竟不到同等体重的人的一半。唯有如此,远古的基因才躲过了岁月的销蚀,来到我们面前。

因为食素太久,熊猫体内的一个重要基因T1R1开始失效[2],T1R1基因极为关键,决定了食肉动物能否尝出肉的鲜味。对基因失效的大熊猫来说,既然肉食味道和竹子无异,何必再去辛苦捕食?

遗憾的是,虽然大熊猫以竹为食几自万年,但基因上仍然是食肉动物,也保留了很多食肉目的特征,仍有肉食动物的牙齿、消化道,偶尔也会掏竹鼠、捅鸟窝,还会吃烂肉、腐肉。

几百万年间,熊猫并没能演化出消化竹子的基因。熊猫消化竹子所仰赖的是寄生之客——纤毛虫(Ciliate)。纤毛虫类似于人类的肠道菌群,协助熊猫消化食物,跟熊猫有良好的“共生关系”。这种特殊的单细胞生物,会努力地在熊猫的消化道中寻找竹纤维,将之降解成糖分,给熊猫提供一些贫瘠的养分。因此,熊猫需要不停进食,才能维持自身所需能量。

为了让自己能更好地活下去,熊猫使尽怪招,其中一招便是无情无义的生育模式。

熊猫的孕期,一般只有3~7个月,初生幼崽瘦小而脆弱,宛似一只无助的老鼠。

这是因为DUOX2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甲状腺素的合成减少,体内新陈代谢速率降低。就像人若患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3],也是终日萎靡。所以,体重90千克的成年大熊猫,代谢水平竟不到同等体重的人的一半。

从表面看,充满着基因缺陷的熊猫似乎是演化失败的代表作,然而,那些跟熊猫祖先同时代生活的古生物多已不在,唯有熊猫横穿800万年光阴,避过严酷竞争,幸运地存活于世,也是一个奇迹。

看似懒惰和缺乏进取心的熊猫,巧妙地将古生物时代的印记藏于自身基因组之中。唯有如此,远古的基因才躲过了岁月的销蚀,来到我们面前。

(续表)

参考资料

1.胡锦矗.大熊猫的分类地位与演化[J].四川: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52-153.

2. Jin,Changzhu,Russell L.Ciochon,Wei Dong,Robert M.Hunt Jr.,Jinyi Liu,Marc Jaeger and Qizhi Zhu.The first skull of the earliest giant panda[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June 19,2007,104(26):10932-10937.(www.chuimin.cn)

3.桂东北漓江流域的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及其分期[J].农业考古:2000(1).

4. Li R.,Fan W.,Tian G.,Zhu H.,He L.,Cai J.,et al.The sequence and de novo assembly of the giant panda genome[J].Nature,2010,463(7279):311-7.

5.房渴.熊猫是个“花和尚”[J].科学大众:中学版,2003(9),22-22.

6.何礼,魏辅文,王祖望,冯祚建,周昂,唐平,胡锦矗,相岭山系大熊猫的营养和能量对策[J].生态学报,2000,20(2):177-183.

7. Zhao H.,Yang J.R.,Xu,H.,Zhang J.Pseudogenization of the umami taste receptor gene Taslrl in the giant panda coincided with its dietary switch to bamboo[J].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2010,27(12):2669-2673.

8.Nie Y.,Speakman J.R.,Wu Q.,Zhang C.,Hu Y.,Xia M.,...Zhang J.Exceptionally low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 in the bamboo-eating giant panda[J].Science,2015,349(6244):171-174.

【注释】

[1]化石研究表明,大熊猫祖先在约700万年前开始吃竹子,200万年前完成了食性转换。

[2]今天成年的大熊猫,一般每天至少有12个小时在进食,最长的能吃18个小时。

[3]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主要症状有嗜睡,表情痴呆、反应迟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