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物联网的提出及其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中的应用

物联网的提出及其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中的应用

【摘要】:物联网这个词,国内外普遍公认的是MIT 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于1999年在研究射频识别时提出来的。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1965年后发生的变革以大型机为标志,1980年后发生的变革以个人计算机为标志,1995年后发生的变革以互联网为标志,2010年后发生的变革以物联网为标志。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实时收集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再收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

物联网这个词,国内外普遍公认的是MIT 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于1999年在研究射频识别时提出来的。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表的同名报告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扩展,不再只是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到来,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包括从轮胎牙刷、从房屋到纸巾、从汽车到衣服,等等。

IBM公司前首席执行官郭士纳曾提出一个观点,认为计算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1965年后发生的变革以大型机为标志,1980年后发生的变革以个人计算机为标志,1995年后发生的变革以互联网为标志,2010年后发生的变革以物联网为标志。

2009年1月28日,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办了一次“圆桌会议”。作为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IBM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IBM公司认为,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的IT技术充分运用到各行各业中,地球上的各种物体将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

简言之,物联网指的是将无处不在的(ubiquitous)末端设备(devices)和设施(facilities),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与“外在使能”(enabled)的设施,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assets)、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mote)[1],通过各种无线和/或有线的长距离和/或短距离通信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2])、应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在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和/或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护、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物联网的特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www.chuimin.cn)

●将越来越多的、被赋予一定智能的设备和设施相互连接。

●通过各种无线、有线的长距离或短距离通信网络,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或互联网(Internet)等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选定范围内的互联互通。

●提供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护、决策支持等管理和服务功能。

●对“物”进行基于网络、实时高效、绿色环保的控制、运行和管理。

在物联网中,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实现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RFID技术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它利用射频信号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达到物品识别的目的。RFID技术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相结合,可以帮助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的跟踪与信息的共享,从而给物体赋予智能功能,实现人与物体、物体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最终构成连通万事万物的物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