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及四方选择

教师职业道德及四方选择

【摘要】:中学“导师制”教育模式要放下这一“包办”的包袱,让参与教学的各方自己来选择,这种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四向选择,是要强化学校教育各方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从而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将学校初步确定的班主任人选交教师进行广泛的讨论酝酿,然后班主任挂帅进行“组阁”——组建班级教学的教师班子。这个“组阁”过程是一个教师和班主任的双向选择过程,班主任挑选任课教师,教师挑选班主任。

谁教谁,过去都是由学校一方进行计划安排的,教师没有选择学生的自由,学生也没有选择教师的自由,家长更是不得参与选择了。这也是教育上的“计划经济”。这种由学校进行的统一的计划安排,不仅教师受害,学生和家长受害,连学校自己也受害,因为由此产生的多种复杂的人事纠葛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麻烦,由此造成的教学质量的不良也给学校的声誉带来了损害。

中学“导师制”教育模式要放下这一“包办”的包袱,让参与教学的各方自己来选择,这种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四向选择,是要强化学校教育各方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从而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其运作方法是:

1.学校提供选择班主任的建议。由学校行政在学年开始之前,对各个教师的教学业绩、在教师和学生中的威信与影响、教学个性等进行认真研究,初步确定班主任人选。

2.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双向选择。将学校初步确定的班主任人选交教师进行广泛的讨论酝酿,然后班主任挂帅进行“组阁”——组建班级教学的教师班子。这个“组阁”过程是一个教师和班主任的双向选择过程,班主任挑选任课教师,教师挑选班主任。这个“组阁”过程是一个对班主任的重新确认的过程,如果班主任没有教师追随,“组阁”不成,就不再担任班主任工作;当然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对教师的选择过程,如果不能被班主任邀请参与教学班子组建,就要“下岗”。(www.chuimin.cn)

3.教学班子与学生、家长的双向选择。教学班子组建完成,即向学生公布并开始接受学生报名,这也是一个接受学生及其家长的选择过程。如果某一个教学班子不能得到学生与家长的信任,学生的报名数极少甚至没有的话,这个教学班子也就面临解散的危险。

4.学校对学生以及家长的报名进行统筹协调。这种统筹协调是协商性调济,如果某些班子的报名数受到组班的限制——过多或过少,学校可出面进行小范围的协商调济,以保证教学组织形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果在这种调济协商之下,某些教学班子仍然得不到学生,或者学生数量太少,就要解散。

以上四个环节,是中学“导师制”教育模式就学校的最一般的也是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建设提供的策略,策略的核心依据是名师效应。选择班主任,组建教学班子是依据名师的个体效应,学生以及家长对教学班子的选择是由多个名师所构成整体效应的体现。至于学校的其他的辅助教学形式的组织建设,如培优课、补差课、选修课、第二课堂等,谁教谁的问题操作起来就非常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