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和国务院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现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而奋斗。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由之路。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新视角来重新认识并加大其推广的力度,而不能仅仅停留在通过科技教育办出学校特色上。......
2023-10-28
【作者】白明凤
内容提要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今天普及义务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材施教是普及义务教育的根本措施和质量保证。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首创的一个教育原则,即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实现培养目标。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和实践,不仅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今天普及义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不仅要保证数量,使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都到学校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而且要保证质量,让每一个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和少年都学有所成,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普及义务教育的历史重任。因材施教是普及义务教育的根本措施和质量保证。
启示一: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特点,是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先决条件。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孔子非常重视了解和研究学生,他对学生的心理、个性的观察很细致。他在教育中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指出:“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注:《论语·季氏》)这种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分析是符合当今心理学理论的。他通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注:《论语·为政》)的观察方式,全面掌握学生的性格态度、知识智能、兴趣特长。比如他曾多次分析学生的特点:“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注:《论语·雍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师也过,商也不及。”(注:《论语·先进》)“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注:《论语·公冶长》)“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注:《论语·先进》)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长处、偏向等,指出他们适宜干什么工作,如“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注:《论语·公冶长》)正是孔子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细致分析,从而使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巧妙地实施因材施教。
义务教育的对象是广大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尽管他们的年龄相近,但由于遗传、环境和先前教育的不同影响,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也就不一样。教育者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做了解学生的有心人,通过观察、谈话、访问、测量、分析书面材料等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既要了解掌握学生的优点与长处,又要了解掌握学生的缺点与不足;既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类型特点,还要了解学生的个别特点。在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以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研究学生的情况,既要看到主流又要看到支流,既要看其过去和现在的表现,又要看其将来的发展,掌握学生发展的规律和问题的成因。但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不够全面、深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特点是任课教师只了解掌握学生在本学科上的学习基础、学习倾向、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而对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思想品德、身心特点知之不多,从而影响着因材施教的贯彻落实。对此,中小学要改变按学科分设教研组的单一方式,可以增设年级组,平时的教研活动以年级组为主,以便同一年级各任课教师加深了解,共同研究学生情况,增强教育合力。同时,学科教研组每月开展一次集体教研活动,以保证学科教学的系统性。此外,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桥梁作用,班主任应定期召集任课教师研究班级学生的教育,让各任课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启示二: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是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根本措施。
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论语》中记录了许多有关孔子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例子,有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进行因材施教的,如对少年儿童的教育要“戒在之色”,对中青年人的教育要“戒之在斗”,对老年人教育要“戒之在得。”(注:《论语·季氏》)有从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出发进行因材施教的,如“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注:《论语·雍也》)更多的是针对学生的个别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比如在“问孝”、“问仁”、“问政”等等上,孔子都是针对提问学生的不同特点作出不同的回答。最著名的是对“闻斯行诸”的问答。子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以“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孔子则答以“闻斯行之”。公西华不解,问为什么“问同而答异?”孔子答道:“求(冉有)也退,故进之;由(子路)也兼人,故退之。”(注:《论语·先进》)还有从学生的发展变化出发进行因材施教的,如有一次,孔子因情绪不好而对子路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马上就飘飘然起来。孔子见后又连忙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注:《论语·公冶长》)这些例子不仅说明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实质,而且也说明了孔子在教育教学中丝毫没有教条的气息,而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正因为孔子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人、因地、因势施教,使门下弟子学有所成,突出的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注:《论语·先进》)当然,孔子的因材施教是在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容易操作。在集体教学形式下怎样进行因材施教呢?我们认为,在普及义务教育中实施因材施教,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一是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问题。统一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反映,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尺度;因材施教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我们必须坚持在统一要求下进行因材施教,通过因材施教实现统一要求的方针。教育者必须理解和把握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确保因材施教方向明确、措施得当。当前,要注意克服统得过死的弊端,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出发,制定义务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具体的培养目标,并允许地方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培养目标。对义务教育的教材建设,国家不搞统一编订,应试行省一级编写、国家审订制度。
二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问题。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课外活动是必要的补充和重要的途径。义务教育各学校应该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从本校实际出发,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所有学生都参加到课外活动中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才能和特长,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三是就近入学与分组教学的问题。各地在普及义务教育中大都提出“就近入学”的基本原则,它有利于保证少年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有利于各学校开展公平竞赛,提高教育质量。但同一学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如果再把好、中、差学生平均分班,会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从因材施教原则出发,学校不妨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在学校内部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分班,使同一班级学生的基础大体相同。尽管这种做法仍有不同意见,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但它有利于班级的因材施教,降低操作难度,有利于班内学生的竞赛提高。(www.chuimin.cn)
启示三:启发诱导,是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基本方法。
教育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提高教育成效,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孔子在因材施教中很重视启发诱导学生,认为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他说过一段至理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注:《论语·述而》)也就是说,教师不应在学生没有“愤”、“悱”的急切求知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教学。根据《论语》上的记录,孔子常常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发学生的“愤”、“悱”心理,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一步步地引出问题的结论。孔子说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注:《论语·子罕》)正因为如此,颜回曾称赞老师的教导:“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注:《论语·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办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是对启发诱导教育的绝好写照,也说明了孔子的启发诱导水平很高,很有艺术性。
启发诱导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普及义务教育必须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提倡导学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会学生学习。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注意适时而教。“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论语·卫灵公》)对各种类型的学生和不同特点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善于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多方面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引导他们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使学生始终感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注:《论语·泰伯》)对那些好提问题、肯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要注意表扬鼓励,即使他们讲的不正确,也应首先肯定其独立思考的精神,然后采取适当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路,诱导学生认识不正确的地方,切不可横加指责、讽刺打击。教育教学中,常有一些教师抱怨学生“启而不发”,究其原因不在学生,而在教师“启而不当”,没有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导,而是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
启示四:热爱学生,敬业爱岗,是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情感基础和内在动力。
热爱学生、敬业爱岗,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想前提,是教育好学生的情感基础的内在动力。孔子从教近五十年,一生遇过各种波折和困境,即使是在乱兵包围、断食七日等危急情况下,他仍照常讲学,“讲诵弦歌不衰。”(注:《史记·孔子世家》)在孔子的私学里,充满了尊师爱生的空气,他关心学生的学业、生活和健康,与学生有着深厚的情谊,对学生“无私无隐”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注:《论语·卫灵公》)正是孔子有着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挚深的热爱,才会对学生施以巧妙的因材施教。子路的成长就是最好的例子。子路出身“野人”,初见孔子时,对孔子很不礼敬,曾“陵暴孔子”;成为孔子的弟子后,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也往往跟孔子有分歧,曾当面批评孔子未免太迂腐了。但是,在孔子长期的教育熏陶下,终于变成孔子的信徒。(注:兄弟般《全面评孔子的教育思想》,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编务组编:《孔子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能使师生情绪愉快,亲密合作,从而驱动教师满腔热情、专心致志地从事教育工作,千方百计教好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学生则因没有恐惧、焦虑等精神负担,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健康成长。教育教学中,有些教师的师生关系很僵,经常出现学生“顶牛”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教师没有很好地处理好师生关系,没有真正去热爱、关心学生,看不到学生人格的独立性和受尊重性,随意批评惩罚学生,甚至打击报复学生,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抵触和戒备的心理。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也会失去教好学生的信心和热情,就谈不上因材施教了。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奉献精神,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树立科学的学生观,一心一意为学生服务。特别是关心、尊重后进学生,想方设法转化他们,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启示五: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
教师是普及义务教育的关键因素,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必须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合理流动的教师队伍。孔子的因材施教所以很成功,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好学不厌,博学多才,素质高。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注:《论语·为政》)一个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学问,这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掌握知识,并通过温习不断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孔子一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曾自我评价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注:《论语·公冶长》)他“学无常师”,曾“问礼于老聃”,“问官于剡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入太庙,每事问。”(注:《论语·八佾》)即使到了晚年,仍勤学不辍,以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注:《论语·述而》)他多才多艺,根据周、鲁、宋、杞等国的文献,整理编订了《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部经典;对水利、建筑、军事、五帝史略、大同社会、政治、岁历等等都有研究,是一位“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注:《墨子·公孟》)的圣人。正因为这样,孔子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如“仁”、“礼”、“政”、“君子”、“士”、“民”、“学”、“行”……(注:散见《论语》各章)都能有问有答,有条有理,因材施教。
在普及义务教育中,我们面临两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一是经费问题,二是师资问题。就师资来说,全国小学、初中教师的学历已基本达标,但是学历达标并不等于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目前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教育观念落后,深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重视部分升学有望的尖子学生,而忽视大多数中差生。知识老化、不全面,跟不上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对现代自然科学知识知之甚少。缺乏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不强,习惯于运用传统的、单一的授课方式组织教学,重视知识灌输,对现代化教学技术不熟悉、掌握难。这种现状极大地影响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因材施教的实施。对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个中小学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清醒地认识到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好这一问题,积极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广大中小学教师要提高对继续教育工作的认识,在各自的岗位上,边工作边学习,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象孔子那样“敏而好学”、“每事问”、“不耻下问”,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大力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不断创新,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有关教师职业道德谈的文章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和国务院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现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而奋斗。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由之路。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新视角来重新认识并加大其推广的力度,而不能仅仅停留在通过科技教育办出学校特色上。......
2023-10-28
爱党爱国是教师保证其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所必需的。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并不等于爱党爱国,但爱党爱国的教师必然会关心党和国家大事。调查表明,对党和国家大事表现出极大关注的教师只有39.6%,有所关注的有56.6%,很少关注的有3.8%。爱岗敬业是对每一职业人们的共同要求。这种行为表现与教师对为人师表的认识基本相一致。调查中,87.0%的教师认为应该在社会上做出良好的榜样,其中,女教师比男教师的比例高。......
2023-10-28
国家正在研究多媒体教育应用的发展规划与相关政策,并在深圳和湖北建立了两个计算机多媒体教育软件研究开发实验基地。深圳、北京、上海、湖北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一些中小学也在积极进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改革实验。但是,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教育新技术的推广使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有计划地分步推进。这是更高一级的应用,目前只能在少数有条件的地区实验和推广,逐步向其他地区辐射。......
2023-10-28
另外,中学“导师制”教育模式的教学形式的高度的灵活性,还包括教学检验与认定方式的灵活性,其中主要的有灵活的考试形式和灵活的升级和结业制度。......
2023-10-28
日本的青少年在家长的呵护和溺爱下缺少如何掌握生存本领的心理准备。家庭教育应该说是孩子在成长中的最重要环节,在日本恰恰就是这个环节出现了相当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日本最近又出现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叫做“平行教育法”。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吸毒、卖淫等问题,这些都是与家庭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造成这种后果还有其他的原因。这些所产生的后果,其严重性已超过我们的想像。......
2023-10-28
孔子拒绝思考死亡问题,认为先应该把生弄明白了再去思考死是怎么回事。人类最恐惧的就是死亡,于是许多聪明人或自认为聪明的人,纷纷出来想尽办法安慰我们这些活人。孔子他们更高明,站出来说生和死是两码事,二者河水不犯井水,活着的时候尝不到死的痛苦,死了又没有生命,何必为死瞎操心呢?古希腊有一个戏剧家说得好:“也许谁都知道,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与死是一个铜板的两面,对死的认识影响着对生的态度。......
2023-10-29
在本书中,将直接向学校提供义务教育经费的这一级政府称为义务教育经费的管理者。第一种类型,义务教育的筹资者与管理者是一致的,即某一级政府既是义务教育经费的源泉,又是其最后的支付者。世界各国的公共教育领域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开始关注公共教育的经济效率,尤其是微观经济效率问题,导致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也有了以经济效率为取向的改革,即义务教育管理分权化的改革趋势。......
2023-08-15
孔子通过宰予昼寝这件事情,由原来的听言信行变成了听言观行。孔子也是通过教学相长获取的经验智慧。可是,我们知道宰予是孔门十哲之一。孔夫子是否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呢?所以,孔子的批评不但不过分,反而是恰到好处,做到了因材施教。耕牛可以看作比喻仲弓的父亲。仲由和冉求两人的问题相同,孔子的答复却不相同。进则退之,退则进之,合乎中庸之道,便是做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
2023-08-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