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缺失是制约川藏地区节庆旅游人才培养的瓶颈和障碍。川藏地区节庆旅游人才协同培养工作的根本出路是打破传统模式依赖,突破既有机制的禁锢,构建适应人才协同培养的新机制。川藏地区节庆旅游人才协同培养的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组织机制、运行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
2023-10-28
“川藏地区节庆旅游人才教育联盟”的运行机制的核心在于“协同共管”。政府、高校、企业是川藏地区节庆旅游人才协同培养过程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只有在联盟中建立政校企“协同共管”的管理运行机制,才能保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同的利益相关主体对联盟的影响程度和影响面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侧重也有所不同。在川藏地区节庆旅游人才协同培养过程中,政府以其特有的职能和资源优势进行统筹协调,通过相关制度和法律的制定明确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发挥主导作用;高校承担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主体作用;企业是人才的接收者,并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成为人才培养的又一主体。总的来说,川藏地区节庆旅游人才协同培养“协同共管”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执行管理、人员和资金管理这两个大的方面。
7.2.2.1 川藏地区节庆旅游人才协同培养的执行管理
“川藏地区节庆旅游人才教育联盟”采取项目制的运行和管理,发挥政府的指导、协调和政策支持作用,发挥企业在市场、资金、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将高校作为人才协同培养的主战场,紧紧依托川藏地区的旅游行业发展、旅游企业的共性和个性需求,积极探索校政协同、校企协同、校校协同等新机制,依托各个高校的旅游、酒店、餐饮、景观设计、会展、外语、文化、历史、地理、民俗等节庆旅游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与政府和企业协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人才培养项目组以旅游产业链-旅游专业群为主线,开展川藏地区节庆旅游人才协同培养利益相关者的调研工作,在联盟理事会和项目执行委员会的领导下,根据政府的政策和规划、企业的需求和高校的优势专业基础,形成由政府、高校、企业构成的多个人才培养项目孵化单位,进而在科学合理的论证程序下,遴选出项目合作单位,共同组建人才协同培养项目组。在联盟理事会和项目执行委员会的协调管理下,实施川藏地区节庆旅游人才协同培养,联盟理事会和项目执行委员会在项目组的成员单位中要起到协调和沟通的作用,积极联合协同单位成员开展组织联盟群体决策、议事和反馈工作,注意不同项目组、同一项目组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互动,充分发挥联盟作为协同平台的整合功能。
第二,在联盟人才协同培养的工作中,由于人才培养的回报主要流向为企业,因此需要激发企业增加合作创新和人才培养投入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和资金资源为高校提供实习基地、试验基地,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引导企业逐步提高研究教育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鼓励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专项经费,推动企业成为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中的投入主体。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参与的投资体系,以解决项目最重要的资金投入问题。在联盟的启动阶段,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然后参与企业按照一定的比例缴纳联盟会费,会费的缴纳比例与人才的选择和流向程序直接挂钩。
第三,在联盟项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下,各个人才培养项目的成员单位共同遵守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责任制度。在风险共担方面,高校与企业建立某种“可信承诺”。这些承诺包括法律约束意义的,如包含有利益与补偿机制的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协议,也包括非法律意义的,如学校与开设专业的社会声誉,以及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贡献专项奖等。在利益共享方面,建立规范的培养成果评估体系,保证各方的合理利益,建立健全人才协同培养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分配制度方面,可实行兼职兼薪,保证高校、企业双方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待遇并保持其积极性,创建高水平校企合作的教学团队,开展人才资源共享。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特长,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充实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符合节庆旅游产业需要的教学内容,保证课程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管理人员的优势,开发教学资源,建立课程教学项目案例库,引入企业实际项目案例进入课堂作为教学案例或学生实践项目,以项目和任务驱动教学。
第四,以校企合作为核心,带动项目组的人才协同培养工作。为保证川藏地区节庆旅游人才协同培养工作的实施,高校与企业结合企业的岗位需求、人才素质要求和高校的专业优势,共同完成人才协同培养工作。这包括联合成立教学型节庆旅游企业、高校内部的节庆旅游项目工作室等教学微组织,校企合作制订项目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激发师生的参与性和发展动力,同时在项目组内设立俱乐部、沙龙等校企交流分享平台,提升学生的行业意识和能力。通过联合共建节庆旅游实验室、共建节庆旅游实践创新基地、开展基于节庆旅游项目的合作、建立校企战略合作关系等形式,基于产学研结合的形式,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国内教学资源与国外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的“小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和国外,变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三结合”的“大课堂”。项目组内的合作各方以人才协同培养平台为支撑,通过立项和联合开发等途径,开发节庆旅游相关课程、专题研讨课程、问题中心课程等新型课程,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积极探索在联盟协调管理下的校校协同人才培养。依托旅游相关高校各自的优势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群,开展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通过共同承担节庆旅游类科研项目、互聘师资、委托培养、共享课程和实验室资源等途径,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当前可着重探索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新的高校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试点高校开展特定专业的委托培养等,进一步创新协同机制,共同搭建人才培养大平台。
第六,加强联盟内的政府与高校沟通,研究校地(区域)协同的人才培养。结合川藏区域内节庆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需求,高校与所在区域内的政府机构、旅游企业共建节庆旅游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促进高校科研资源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开放。构建多元化的成果转化与辐射模式,带动区域节庆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节庆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机会,促进联盟成员高校旅游专业群交叉型、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www.chuimin.cn)
第七,尝试拓展由联盟牵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人才协同培养。在联盟理事会的牵头组织下,依托政府、高校和企业各自拥有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高校、企业、机构开展合作,在节庆旅游人才跨国企业实习、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师资、节庆旅游专业认证、联合培养学位项目、国际交换生、短期游学项目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提高川藏地区节庆旅游人才协同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节庆旅游创新人才。
7.2.2.2 川藏地区节庆旅游人才协同培养的人员和资金管理
“川藏地区节庆旅游人才教育联盟”应在联盟理事会的领导下,加强和规范川藏地区节庆旅游人才协同培养的计划项目及资金的管理,以保障人才协同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联盟理事会由政府牵头,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相关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同组成,同时选举成立监事会,下设财务管理委员会、项目执行委员会,具体成员由理事会决定。具体的各个人才培养项目采取项目组的形式开展工作,人员由项目执行委员会协同参与单位成员组成。联盟的各个成员单位的进入和退出机制由理事会负责制定,重点在于对参与高校和企业的准入和退出的评估程序。
第二,联盟项目执行委员会及项目组成员单位是资金计划的直接执行者,具体负责人才培养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联盟财务管理委员会负责建立健全对联盟运行和财务收支的监督管理机制。联盟理事会和监事会负责对联盟人才协同培养活动的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成果进行考核验收。
第三,财务管理委员会的具体事务是资金管理体制的重点。该委员会负责完善联盟内部资金财务的内控机制,确保联盟正常运行和人才协同培养活动的顺利开展;制订年度工作计划、经费收支预算,撰写编制年度自评报告、经费收支决算报联盟理事会审定。接受联盟理事会组织的年度财务审计;提出联盟成员单位的分配机制及贡献奖励机制;根据社会团体的相关会计准则和规定,制定联盟财务管理细则及各项开支标准;审核年度工作计划、经费收支预算,并将审核确定的计划和预算于每年的3 月底前报联盟理事会批复;委托作为实际培养主体的高校和企业成员单位财务部门,对联盟成员单位的经费收支实行专账明细核算。
第四,联盟监事会负责对联盟的各项财务收支进行全过程跟踪,每年出具财务审计报告并于次年报联盟理事会;在联盟内部定期公开联盟资金使用及人才协同培养成果等情况;每年年初,各个人才培养项目组的负责高校和企业报送上年度项目进展情况、人才协同培养成果、当年新开展项目情况等内容,经联盟理事会、监事会审核后,作为安排拨付资金的重要依据。
有关川藏地区节庆旅游资源与产业开发研究的文章
目前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缺失是制约川藏地区节庆旅游人才培养的瓶颈和障碍。川藏地区节庆旅游人才协同培养工作的根本出路是打破传统模式依赖,突破既有机制的禁锢,构建适应人才协同培养的新机制。川藏地区节庆旅游人才协同培养的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组织机制、运行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
2023-10-28
现有的相关文献根据川藏地区的节庆旅游资源特色和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大量有益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针对川藏地区节庆旅游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明显起到促进川藏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很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目前我国对川藏地区节庆旅游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主要是:① 研究方法比较单一。② 过于侧重对于川藏地区传统节庆旅游活动的内涵研究,对节庆资源的开发研究不够。......
2023-10-28
关于节庆旅游目前尚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概念界定模糊不清,存在相互包容和混用的情况。从国内的相关研究来看,对节庆旅游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有较大分歧,主要表现在对“事件旅游”“节事旅游”“节庆旅游”等概念的探讨上。戴光全也把广义的节庆等同于节事,认为狭义的节庆专指各种节日。......
2023-10-28
从全球节庆旅游产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较为单一的节庆旅游活动正在逐渐失去旅游吸引力,多元化的节庆旅游活动以及相关的传统旅游要素共同构成的节庆旅游产品才是今后节庆旅游产业的核心产品。目前,将节庆旅游活动作为旅游核心吸引物的川藏地区节庆旅游产业,必须将节庆旅游产业的多元化作为今后的主要发展原则。从主办者的多元化来看,节庆旅游活动的主办者可以是政府主办、企业主办、社团主办、社区主办,各类节庆并行不悖。......
2023-10-28
林丽花等将西藏节庆旅游活动纳入西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中,论证了开发西藏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及可以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开发方面要做好宣传策划工作,稳步扩大客源市场,保持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营造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氛围。[38]蔡小叶、唐兵飞通过对西藏山南地区藏族民俗文化的研究,提出要将生产、服装、节庆、人生礼仪、饮食、居住与建筑等文化内涵统一在“体验式生态旅游”这样的旅游模式下进行开发。......
2023-10-28
川藏地区节庆旅游人才协同培养的前提是协同培养目标的定位。川藏地区节庆旅游人才协同培养涉及政府、高校、企业、研究院所、教师、学生等多个主体。......
2023-10-28
作为旅游产品,节庆旅游产品的构成要素与普通旅游产品类似,主要由三类要素构成。此类要素是构成整个旅游者体验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旅游者实现旅游行为、获得旅游体验的主要平台。......
2023-10-28
[17]黄林以四川甘孜康定“转山会”、甘南“香浪节”以及西藏的“雪顿节”和“望果节”为例,对藏族地区节庆中的休闲习俗进行了介绍。[21]冶青措认为藏族的传统节庆旅游活动是展示藏族艺术的舞台,是传承和弘扬藏族艺术的盛会。[25]王新平以藏区节庆中的常见仪式活动“煨桑”为对象,研究了该仪式的起源、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认为该仪式的形式和内涵是认识藏族宗教信仰、思想观念和风土人情的重要窗口。......
2023-10-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