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川藏地区民间歌舞与羌族文化

川藏地区民间歌舞与羌族文化

【摘要】:自娱性歌舞主要有谐、卓、果谐等,表演性歌舞主要包括堆谐、热巴、囊玛等。2)羌族歌舞羌族的民间歌舞艺术同样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羌族歌舞包括民间歌曲和民间舞蹈两部分。

川藏地区民众崇拜天神,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神的安排,高原上的一切都是神灵在冥冥之中操控的。在这种意志的反映下,祭祀神灵的活动随之出现。在这些活动上当地居民会用各种歌舞艺术活动取悦天神和表达自身的情绪,由此形成了法舞、藏戏、跳神等传统歌舞艺术活动。每次祭祀活动都会刺激各类社会群体发展各种歌舞艺术,促使活动得到普及和推广。因此川藏地区人民从小就能歌善舞,这里的歌舞艺术不完全是舞台上表演的概念,而是群众性的一种爱好和娱乐,可以说是“家家有舞,人人能跳”。对于节庆旅游活动的外来游客而言,欣赏并参加体验民族特色的歌舞活动,是川藏地区节庆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3.3.1 歌舞

川藏地区的藏族羌族等人民能歌善舞,高山峡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当地人民优美的歌喉和矫健的体魄,独特的农牧文化和劳动生活又造就了当地人民即兴歌舞的热情和情致。歌舞来源于民间,是劳动人民生活的写照,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神佛的敬仰。

1)藏族歌舞

藏族传统歌舞艺术种类繁多、特色鲜明,被用于有关人的生死、各种仪式及劳作等社会活动之中,主要包括民间歌舞、宗教歌舞、宫廷歌舞三大类。民间歌舞居主要地位,可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等五类。宗教歌舞包括诵经音乐、宗教仪式乐舞“羌姆”、寺院器乐等。宫廷乐舞“嘎尔”只传于拉萨布达拉宫及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如此丰富的歌舞艺术形式,其主要的传播方式就是人们的口口相传和一些固定的宗教仪式、节日庆典等表演。

藏族的民间歌舞又可分为自娱性和表演性两大类。自娱性歌舞主要有谐、卓、果谐等,表演性歌舞主要包括堆谐、热巴、囊玛等。其中,果谐、堆谐和囊玛主要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谐、卓等主要流传在金沙江流域。

“谐”有歌舞之意,又称为“弦子”,以四川甘孜州的“巴塘弦子”最为典型,属于农区的舞蹈形式。果谐就是圆圈舞,在前后藏地区的广大农村最为流行;堆谐是一种脚下打点的踢踏舞,在拉萨地区十分流行。“卓”俗称“锅庄”,是流传于牧区、半农半牧区的歌舞形式,是一种群众自娱性无伴奏音乐舞蹈,男女分别或混合站成弧形对唱而舞。表演时舞者相互牵手,共舞人数多时可达二三百人。“热巴”又称为“铃鼓舞”,艺人们手持手铃,以手鼓伴奏进行表演性舞蹈,除了舞蹈内容外,还有快板、对话和杂技等内容。

2)羌族歌舞(www.chuimin.cn)

羌族的民间歌舞艺术同样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羌族歌舞是人民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青年男女更是把歌舞作为进行社交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羌族歌舞包括民间歌曲和民间舞蹈两部分。

羌族的民间歌曲题材广泛,语言生动,比喻贴切,不同的词套上不同的曲调演唱。如羌族特有的歌唱形式“酒歌”,主人和客人一边饮酒,一边轮流唱酒歌,歌曲的节奏缓慢但是旋律优美,歌词通常比较长,内容大多是祝贺、赞颂、酬谢以及叙述家史或追忆祖先业绩等。此外,羌族的情歌、劳动歌、喜事歌等都非常有特色。

羌族的民间舞蹈种类多样,特点鲜明,作用各异,但其基本动律有两种:一是身体的轴向转动韵律,二是上身倾斜转动的拧倾韵律。其主要形式是连臂、踏歌,以腿部动作为主。羌族的代表性舞蹈主要有萨朗、哟初步、皮鼓舞、铠甲舞和哈日等。萨朗又被译为“锅庄”,是羌族人民最喜爱,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一般是男前女后围着火塘或场坝一圈,参加人数不限,连臂或不连臂,载歌载舞,沿逆时针方向迈进,速度由慢变快,娱乐性非常强。皮鼓舞又称为“羊皮鼓舞”,可分为独舞、对舞和集体舞等形式,边唱边击鼓和跳舞。

2.3.3.2 藏戏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起源于600 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 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藏戏种类繁多,但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藏戏的传统剧目相传有“十三大本”,经常上演的是《文成公主》《诺桑王子》《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八大藏戏”,此外还有《日琼娃》《云乘王子》《敬巴钦保》《德巴登巴》《绥白旺曲》等,这些传统剧目基本上都含有藏传佛教的内容。

藏戏既含有苯教巫舞、早期祭神仪式跳神的因素,又具有道歌、演述故事的因素。从艺术形式上看,巫舞、跳神、藏戏本身的不断发展和互相渗透,不仅保持了它们固有的仪式的属性,更主要的是还形成了比较系统和完善的审美观,并作为审美对象为僧侣和民间所接受,从而形成了藏戏形式的内在框架,即戏剧表述成为一种信仰习俗。无疑,苯教的巫舞、早期的跳神、藏戏三种因素的混合发展,使藏传佛教祭神仪式——跳神,成为藏族戏剧发生的根源。它是宗教节日的催生物,无论内容还是表演形式,都是藏族的文化传统,因此得以延续与传承。藏戏历史悠久,在多个重大的节庆旅游活动中都是主要的表演内容之一,具有缜密的表演程式,在藏族人民精神生活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由于受到严格的宗教神规制约,藏戏在发展过程中受其他文化影响较少,从表演内容到表演形式更多保留了原始风貌。正是由于藏戏与其他地区的传统戏曲差异较大,歌舞艺术中的藏戏环节对节庆旅游者才有着很强的旅游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