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川藏地区节庆旅游资源与产业开发研究

川藏地区节庆旅游资源与产业开发研究

【摘要】:林丽花等将西藏节庆旅游活动纳入西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中,论证了开发西藏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及可以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开发方面要做好宣传策划工作,稳步扩大客源市场,保持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营造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氛围。[38]蔡小叶、唐兵飞通过对西藏山南地区藏族民俗文化的研究,提出要将生产、服装、节庆、人生礼仪、饮食、居住与建筑等文化内涵统一在“体验式生态旅游”这样的旅游模式下进行开发。

林丽花等(2008)将西藏节庆旅游活动纳入西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中,论证了开发西藏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及可以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开发方面要做好宣传策划工作,稳步扩大客源市场,保持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营造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氛围。[36]旺宗(2010)以西藏节庆文化为例,探讨了藏族节庆文化产业化的意义及其途径,她指出,藏族节庆文化的产业化有助于增强藏民族的自信心,有助于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西藏地区的长治久安和经济发展,并提出加强节庆文化的抢救、挖掘与整理工作,加强对藏族节庆文化的创意与宣传,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等对策。[37]武树含(2013)通过分析拉萨市节庆旅游的发展现状,发现拉萨市节庆旅游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地方特色不鲜明、节庆旅游活动开展规模较小、品牌意识薄弱、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并提出要深入挖掘拉萨节庆旅游的文化内涵、扩大节庆旅游活动的规模、加强节庆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等对策。[38]蔡小叶、唐兵飞(2014)通过对西藏山南地区藏族民俗文化的研究,提出要将生产、服装、节庆、人生礼仪、饮食、居住与建筑等文化内涵统一在“体验式生态旅游”这样的旅游模式下进行开发。[39]孔佳(2015)针对四川石棉县尔苏藏族“还山鸡节”的保护开发进行了研究,她发现对民族传统节庆进行旅游开发后,给村庄的聚落景观、节日内容、村民心态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其原因在于法律缺失,制度无序,节庆开发后导致原有伦理失范、文化内涵丧失,政府行政干预过度,民俗文化趋于同质化和庸俗化以及利益分配不均,影响村民心态。由此在保护和开发中要注意健全法律和制度保护、完善政府有效职能管理、鼓励公众参与、创新民族旅游模式、培养民族旅游意识、培养民俗传承人等。[40]吴东生(2016)通过针对游客的问卷调查,对参与2015 年拉萨雪顿节的游客地方认同感的构成要素进行定量测量,发现西藏节庆旅游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信息咨询服务欠缺、价格不稳定、外部环境性低、配套设施有待提高、节庆本体设计不够完善、购物环境一般等,需要在今后的节庆旅游工作中予以解决[41]。曹盼盼、祝越(2017)通过研究四川康定“四月八”跑马山转山会,就其现在存在的问题,如对外知名度不高,活动趋于利益导向、娱乐性、形式化,以及活动期间景区存在安全隐患和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建议从清理记录、组织学习、加大宣传力度,高度重视转山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落实具体保护措施,统筹转山会非遗保护、传承与地方经济和谐发展,加强安全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治安管理力度,文明出行、爱护环境等六个方面加强转山会的保护和开发[42]。(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