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蚀物品造成的灼伤与一般火灾的烧伤烫伤不同,开始时往往感觉不太疼,但发觉时组织已灼伤。氢氟酸能腐烂指甲、骨头,滴在皮肤上,会形成难以治愈的烧伤。被溴灼伤后的伤口一般不易愈合,必须严加防范。在受上述灼伤后,若创面起水泡,均不宜把水泡挑破。如为碱灼伤,则用2%的硼酸溶液淋洗;若为酸灼伤,则用3%的NaHCO3溶液淋洗。对因溅入碱金属、溴、磷、浓酸、浓碱或其他刺激性物质的眼睛灼伤者,急救后必须迅速送往医院检查治疗。......
2023-10-28
(一)放射线类型
(1)α射线、氘核射线及质子射线。
(2)β射线及电子射线。
(3)中子射线。
(4)γ射线及X射线。
(二)防辐射
1.减少接触放射源的时间
(1)在操作放射源之前,做好充分准备,应尽量迅速。尽量减少或避免射线从外部对人体的照射。
(2)剂量较大且操作时间又很长时,可采用轮班操作,限制每人操作的时间,从而减少每个操作人员所受的剂量。
(3)避免在放射源旁做不必要的停留。
2.增大与放射源的距离
(2)人员经常活动的场所,应与放射源之间保持足够的距离。
(3)操作台与放射源要有一定的间隔。
3.设置屏蔽
人体与放射源之间设置屏障,如固定式的墙壁、局部防护墙、天花板、地板、防护门、观察窗、水井等,及移动式的铅砖、屏风等,以减少或避免照射。
4.减少放射源的用量
(1)防止放射性物质由呼吸道进入体内,使用安全的吸液管等仪器进行操作。
(2)防止放射性物质经口进入体内,尽量采用湿法实验或在密闭容器内操作。
(3)防止放射性物质经体表进入体内,如皮肤、伤口,要戴上防护手套、面具及眼镜等防护用具。避免皮肤接触放射性物质。
5.加强通风系统
加强通风和排风,降低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蒸气、尘埃及飞散物的浓度。
(三)瞬时照射剂量与放射线的危害(www.chuimin.cn)
表5-4 瞬时照射剂量与放射线的危害
(1)伦琴(R):在标准状态下,使每1.293×10-6kg干燥空气电离,产生的正负电荷各为1/3×10-9C的X和γ辐射的照射量。1R=2.58×10-4C/kg。
(2)雷姆(rem):当被人体吸收的放射线所显示出的效果,与吸收1(rem)射线时的生物学效果相同时,就把这个剂量叫作1雷姆。它与受到1(rem)的照射剂量大致相等。1rem=10-2Sv。
(四)放射性物质
常用的仪放射源有:铀(238U)、镭(226Ra)、钋(210Po)、镅(241Am)、钋(239Pu)、锎(252Cf);β放射源有:铯(137Cs)、碘(131I)、碳(14C)、钴(60Co,58Co)、钠(22Na);γ放射源有:钴(60Co)、镭(226Ra)、铯(137Cs)、铱(192Ir)、铥(170Tm)、氡(222Rn、Rn220、Rn219)、液光粉等。
表5-5 放射性物质
续表
(五)对放射线的屏蔽
(1)对X和γ源的屏蔽。适用于屏蔽X和γ射线的材料分为两类,一类为原子序数高、密度大的金属材料,如铅(包括铅玻璃、铅橡皮)、铁、钢等;另一类是多种建筑材料,如水泥、砖等。
(2)对β源的屏蔽。β射线在物质中有一定的最大射程,只要屏蔽物的厚度大于此射程,就可将β射线全部吸收。但β射线在通过物质时,能产生辐射,β射线的能量和屏蔽物的原子序数越高,产生的辐射越强。为了减少辐射,通常选用原子序数低的材料,如铝、玻璃、有机玻璃等作为屏蔽物。
低能β射线的射程很短,一般不考虑专门屏蔽,例如14C的β射线。
(六)常见放射性核素对人体损害的特点
(1)铀:对人体的损害主要是引起血癌或者人体其他器官的细胞癌变。这种病变有可能是急性的,也有可能是长期潜在的,受辐射的人在多年以后才会发病。
(2)钍:临床表现为神经衰弱,并有中毒性肝炎,造血功能障碍,低血压症状,女性表现出月经不调,性欲减退等。
(3)镭:致使骨骼改变,常发生在载重骨或反复受伤的骨头,骨痛多见于腰骶部及下肢,严重者引起肿病。
(4)钋:早期出现肾功能改变,晚期肾功能萎缩和肾硬化。钋引起的肿瘤多数在软组织。
(5)钚:慢性中毒的主要症状为骨痛,特别是下肢骨。若在肝内积蓄,表现为肝大、肝硬化和肝肿瘤等。
(6)碘:碘能在甲状腺中有选择蓄积的能力。吸收过量可引起甲状腺损伤或致癌。
(7)锶:主要被骨骼吸收。锶急性中毒者可使各组织、器官均出现变性、萎缩、坏死和出血等,以骨骼和造血组织的损伤最为突出。
有关实验室化学安全基础的文章
腐蚀物品造成的灼伤与一般火灾的烧伤烫伤不同,开始时往往感觉不太疼,但发觉时组织已灼伤。氢氟酸能腐烂指甲、骨头,滴在皮肤上,会形成难以治愈的烧伤。被溴灼伤后的伤口一般不易愈合,必须严加防范。在受上述灼伤后,若创面起水泡,均不宜把水泡挑破。如为碱灼伤,则用2%的硼酸溶液淋洗;若为酸灼伤,则用3%的NaHCO3溶液淋洗。对因溅入碱金属、溴、磷、浓酸、浓碱或其他刺激性物质的眼睛灼伤者,急救后必须迅速送往医院检查治疗。......
2023-10-28
高校各类实验室,尤其化学实验室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可能发生事故的原因主要为不安全环境和不安全行为。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中心内容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质环境的不安全状态,阻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实验室主管人应定期对实验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尤其新的员工、学生,并定期检查实验室安全防范措施。实验安全包括实验财产安全和实验者人身安全两个方面。......
2023-10-28
设计实验室供配电系统时,应根据用电设备运行情况并结合容量要求,选择合适的导线,以免超负荷运行导致导线过热引起漏电、短路和火灾等事故。实验室的布线和排线对确保师生实验安全十分重要,应做到符合行业规范,不要乱拉、乱接电线。(四)实验室人员的用电安全要求为确保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必须首先保证师生的人身安全,规范用电安全应该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2023-10-28
单位主管安全的负责人应负责实验室安全的宣传教育、安全技术培训、制定安全制度和安全检查工作。实验室安全员主要是协助实验室负责人,做好每天的安全检查工作,督促实验人员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并逐级上报。......
2023-10-28
开始任何新的或更改过的实验操作前,需了解所有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潜在危险,及相应的安全措施。使用化学药品前应先了解常用化学品危险等级、危险性质及出现事故的应急处理预案。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需穿全棉工作服,不得穿凉鞋、高跟鞋或拖鞋;留长发者应束扎头发;离开实验室时须换掉工作服。进行可能发生危险的实验时,要根据实验情况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如戴防护眼镜、面罩或橡胶手套等。实验完毕,应将电器的电源切断。......
2023-10-28
一般有机溶剂是指醇类、酯类、有机酸、酮及醚等,由C、H、O元素构成的物质。例如,对含有乙醇、乙酸、动植物性油脂、蛋白质及淀粉等的稀溶液,可用此法进行处理。含一般有机溶剂的废液处理方法如下。故对这类溶剂的稀溶液,经用大量水稀释后,即可排放。含N、S及卤素类的有机废液。能分离出有机层和水层时,将有机层焚烧,对水层或其浓度低的废液,则用吸附法、溶剂萃取法或氧化分解法进行处理。含有机磷的废液。......
2023-10-28
灭火剂是能够有效地破坏燃烧条件、终止燃烧的物质。化学泡沫灭火剂不能用来扑救忌水忌酸的化学物质和电气设备的火灾。二氧化碳灭火剂在消防工作中有较广泛的作用。普通干粉灭火剂主要使用于扑救可燃液体、可燃气体及带电设备的火灾。目前它的种类最多,生产使用量最大。......
2023-10-28
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是导致燃烧的三要素,缺一不可,是必要条件。上述“三要素”同时存在,燃烧能否实现,还要看是否满足了数值上的要求。在燃烧过程中,当“三要素”的数值发生改变时,也会使燃烧速度改变甚至停止燃烧。因此,对于已经进行着的燃烧,若消除“三要素”中的一个条件,或使其数量有足够的减少,燃烧便会终止,这就是灭火的基本原理。使可燃物质发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或着火点。......
2023-10-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