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各类实验室,尤其化学实验室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可能发生事故的原因主要为不安全环境和不安全行为。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中心内容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质环境的不安全状态,阻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实验室主管人应定期对实验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尤其新的员工、学生,并定期检查实验室安全防范措施。实验安全包括实验财产安全和实验者人身安全两个方面。......
2025-09-30
燃烧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燃烧过程具有发光、发热、生产新物质三个特征。
(一)燃烧条件
燃烧是有条件的,它必须在可燃物质、助燃物质和点火源这三个基本条件同时具备时才能发生。
1.可燃物质
通常把所有物质分为可燃物质、难燃物质和不可燃物质三类。可燃物质是指在火源作用下能被点燃,并且当火源移去后能继续燃烧直至燃尽的物质;难燃物质是指在火源作用下能被点燃,当火源移去后不能维持继续燃烧的物质;不可燃物质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不能被点燃的物质。可燃物质是防火防爆的主要研究对象。
凡能与空气、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剧烈氧化反应的物质,都可称之为可燃物质。可燃物质种类繁多,按物理状态可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类。化工生产中使用的原料、生产中的中间体和产品很多都是可燃物质。气态如氢气、一氧化碳、液化石油气等;液态如汽油、甲醇、酒精等;固态如煤、木炭等。
2.助燃物质
凡是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能与可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引起燃烧的物质均称为助燃物。例如,空气、氧气、氯气、氟和溴等物质。
3.点火源
凡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能源均可称之为点火源。常见的点火源有明火、电火花、炽热物体等。
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是导致燃烧的三要素,缺一不可,是必要条件。上述“三要素”同时存在,燃烧能否实现,还要看是否满足了数值上的要求。在燃烧过程中,当“三要素”的数值发生改变时,也会使燃烧速度改变甚至停止燃烧。例如,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降到16%~14%时,木柴的燃烧立即停止。如果在可燃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中,减少可燃气体的比例,则燃烧速度会减慢,甚至停止燃烧。例如,氢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小于4%时就不能被点燃。点火源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热量,燃烧也不会发生。例如,飞溅的火星可以点燃油棉丝或刨花,但火星如果溅落在大块的木柴上,它会很快熄灭,不能引起木柴的燃烧。这是因为这种点火源虽然有超过木柴着火的温度,但却缺乏足够热量。因此,对于已经进行着的燃烧,若消除“三要素”中的一个条件,或使其数量有足够的减少,燃烧便会终止,这就是灭火的基本原理。
(二)燃烧过程
可燃物质的燃烧都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随着可燃物质的状态不同,其燃烧过程也不同。气体最容易燃烧,只要达到其氧化分解所需的热量便能迅速燃烧。可燃液体的燃烧并不是液相与空气直接反应而燃烧,而是先蒸发为蒸气,蒸气再与空气混合而燃烧。对于可燃固体,若是简单物质,如硫、磷及石蜡等,受热时经过熔化、蒸发、与空气混合而燃烧;若是复杂物质,如煤、沥青、木材等,则是先受热分解出可燃气体和蒸气,然后与空气混合而燃烧,并留下若干固体残渣。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可燃物质的燃烧是在气态下进行的,并产生火焰。有的可燃固体如焦炭等不能成为气态物质,在燃烧时呈炽热状态,而不呈现火焰。
综上所述,根据可燃物质燃烧时的状态不同,燃烧有气相和固相两种情况。气相燃烧是指在进行燃烧反应过程中,可燃物和助燃物均为气体,这种燃烧的特点是有火焰产生。气相燃烧是一种最基本的燃烧形式。固相燃烧是指在燃烧反应过程中,可燃物质为固态,这种燃烧亦称为表面燃烧,特征是燃烧时没有火焰产生,只呈现光和热,如焦炭的燃烧。一些物质的燃烧既有气相燃烧,也有固相燃烧,如煤的燃烧。
(三)燃烧类型
根据燃烧的起因不同,燃烧可分为闪燃、着火和自燃三类。(https://www.chuimin.cn)
1.闪燃和闪点
可燃液体的蒸气(包括可升华固体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到明火而引起瞬间(延续时间少于5s)燃烧,称为闪燃。液体能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该液体的闪点。闪燃往往是着火先兆,可燃液体的闪点越低,越易着火,火灾危险性越大。
应当指出,可燃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闪燃现象,是因为它在闪点的温度下蒸发速度较慢,所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气补充维持稳定的燃烧。
除了可燃液体以外,某些能蒸发出蒸气的固体,如石蜡、樟脑、萘等,其表面上所产生的蒸气可以达到一定的浓度,与空气混合而成为可燃的气体混合物,若与明火接触,也能出现闪燃现象。
2.着火与燃点
可燃物质在有足够助燃物(如充足的空气、氧气)的情况下,有点火源作用引起的持续燃烧现象,称为着火。使可燃物质发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或着火点。燃点越低,越容易着火。
可燃液体的闪点与燃点的区别是,在燃点时燃烧的不仅是蒸气,而是液体(即液体已达到燃烧温度,可提供保持稳定燃烧的蒸气)。另外,在闪点时移去火源后闪燃即熄灭,而在燃点时则能继续燃烧。
控制可燃物质的温度在燃点以下是预防发生火灾的措施之一。在火场上,如果有两种燃点不同的物质处在相同的条件下,受到火源作用时,燃点低的物质首先着火。用冷却法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燃烧物质的温度降到燃点以下,使燃烧停止。
3.自燃和自燃点
可燃物质受热升温而不需明火作用就能自行着火燃烧的现象,称为自燃。可燃物质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自燃点越低,则火灾危险性越大。
化工生产中,由于可燃物质靠近蒸气管道,加热或烘烤过度,化学反应的局部过热,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温度高于自燃点的可燃物一旦泄露,均可发生可燃物质自燃。
4.热值和燃烧温度
(1)热值。指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可燃物质完全燃烧时所发出的热量。可燃性固体和可燃性液体的热值以“J/kg”表示,可燃气体(标准状态)的热值以“J/m3”表示。可燃物质燃烧爆炸时所达到最高温度、最高压力及爆炸力等均与物质的热值有关。
(2)燃烧温度。可燃物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一部分被火焰辐射散失,而大部分则消耗在加热燃烧上,由于可燃物质所产生的热量是在火焰燃烧区域内析出的,因而火焰温度也就是燃烧温度。
相关文章
高校各类实验室,尤其化学实验室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可能发生事故的原因主要为不安全环境和不安全行为。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中心内容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质环境的不安全状态,阻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实验室主管人应定期对实验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尤其新的员工、学生,并定期检查实验室安全防范措施。实验安全包括实验财产安全和实验者人身安全两个方面。......
2025-09-30
为确保实验室正常发挥作用,必须重视实验室安全。调查发现,近年来高校安全事故频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发生在实验室。实验室作为一个人员和设备资产相对集中的场所,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既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科研计划,也会给国家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更对师生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威胁。惨痛的教训、严酷的事实使实验室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随着教育的国际化,实验室安全问题已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
2025-09-30
(二)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安全文化建设的提出,是人类实现安全生存和保障安全生产的一种新的策略和方法。安全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安全文化建设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布局。安全文化建设可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2025-09-30
因此,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是确保实验室安全的必要环节和关键措施,实验室管理部门应认真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作为安全隐患诸多、安全事故多发的场所,实验室的安全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2025-09-30
一般认为,只要同时满足了以上三个特征的化学品就是危险化学品。发现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应立即拨打报警电话或应急响应电话。4)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应该使用专用车辆,严禁携带危险化学品乘坐公交车、地铁、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交通工具工作人员进行妥善处理。......
2025-09-29
建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对防范实验室安全隐患、遏制不安全事故发生是非常必要的。健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法律依据,它使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管理者、执行者在工作中有据可依。由于安全事故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建立健全规范和约束人们日常实验安全行为的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2025-09-30
违章动火引起爆炸 生产过程中,经常有设备检修的动火作业,往往因图省事、怕麻烦,凭经验而不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违章动火而引起爆炸。这些火源是引起易燃、易爆物质着火爆炸的常见原因。根据危险化学品系统火灾爆炸重大事故的统计,明火引发的事故占50%,因此必须控制明火。在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使用喷灯,应按动火管理制度进行,并将周围可燃物清理干净。......
2025-09-29
校级库房负责储存保管剧毒化学品等国家管控的化学危险品,院级库房负责储存保管本单位购买的化学危险品和正在(或近期)使用的国家管控的化学危险品。实验室领用爆炸品、剧毒化学品,必须详细写明用途,领取最少用量,经实验室负责人签字同意后,由2 人同时到院级化学危险品库房办理领用登记手续后方可领取。实验室领用的爆炸品、剧毒化学品有多余或当天使用不完的,必须立即退还院级化学危险品库房,严禁使用人自行保管。......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