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实验室化学安全管理体系及责任制

实验室化学安全管理体系及责任制

【摘要】:建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对防范实验室安全隐患、遏制不安全事故发生是非常必要的。健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法律依据,它使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管理者、执行者在工作中有据可依。由于安全事故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建立健全规范和约束人们日常实验安全行为的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建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对防范实验室安全隐患、遏制不安全事故发生是非常必要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应是一项系统的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它应包括具有相应的组织结构、健全的管理制度、安全教育的制度、安全技术和安全条件。安全管理体系的良好运作依赖于制度和组织机制,更依赖于各种角色的安全意识和对安全方针的理解与遵守程度。健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法律依据,它使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管理者、执行者在工作中有据可依。安全教育是基础,它帮助增强人的安全意识,提高人的安全责任心,同时有助排查安全事故隐患,以此提高安全防范水平,这是防范事故和遏止事故的重要保证。安全技术及安全条件是安全的保障,是安全工作的技术和物质基础。所有这些,需要有有效的体系和管理层的支持。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作,是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实验室安全工作内涵的拓展,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指导思想需不断更新,以适应新形势下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需求。“以人为本,预防在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基本的指导思想,“谁主管,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是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以防为主;防控结合,职责明确;预案健全,高度重视”应成为新形势下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基本准则。

以高校系统实验室为例,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应由几个管理层次组成,校级的宏观管理、院级的综合管理、系级的落实管理。高校管理层设置见图1-1。

图1-1 高校安全管理体系组织结构设置图

校级的宏观管理是对全校实验室的总体安全管理,对于实验室安全进行宏观指导,制定全校的实验室安全总体规划,确定全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根据上级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定全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实验室安全文件、指示,宣传、通报相关实验室的安全事件,对全校实验室安全主要进行监督管理。学校应成立以校级领导为主管的校级安全委员会,负责制定包含危险化学品等在内的校园安全工作的方针、政策并做出重大决策;同时为使校安全委员会的各项决策得到切实落实,设置安全管理职能部门(如保卫处、实验室设备处),代表学校行使在危险化学品的购买、储存、运输、废弃和使用过程中的监督管理权力,掌握全校各独立房间危险化学品的使用与储存品种和数量,建立危险化学品档案管理制度和不断完善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确保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以及校实验室的宏观安全管理。

院级的综合管理,主要是针对学院的各个实验室进行安全管理,落实安全制度,进行安全教育,定期进行实验室安全检查,严防和排除安全隐患的出现。落实安全管理层层负责制,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学院书记、院长、主管危险化学品安全工作副院长、教学负责人(科研项目负责人、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独立房间负责人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中的职责,做到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责任落实到每个学院、每个实验室、每个独立房间,建立持续稳定的实验室安全体系,出了问题能快速进行应急反应。

为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运输、购买和使用的监督管理,高校也应建立“三级巡回检查制度”,根据学校危险化学品的具体情况,将校内易发生安全事故的重点部位,依据危险性大小、分为3个等级(简称三级危险点)进行管理,同时建立主管校长、安全职能部门和所在学院的三级监管体制,对三级危险点进行不同频度的安全检查与抽查,加强监管体制建设和建设安全网络信息化管理。

化学实验常常伴随着危险,无论怎样简单的实验,都不能粗心大意。安全实验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需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尤其要重视安全意识的教育,充分认识化学品的危险性,尤其是潜在的安全隐患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和减少各类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财产和环境安全。(www.chuimin.cn)

健全安全制度、落实责任制为高校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健全的制度是保证各项措施得以贯彻、落实、执行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安全事故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建立健全规范和约束人们日常实验安全行为的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工作中,高校既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单位的法律法规,还要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健全完善校内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制度,并制定符合学院及实验室特点的实验规程、安全管理法规和措施。

主管部门在实验室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管理体制建设和安全教育职责落实的前提下,签订安全责任书是落实安全责任制的一种有效手段。学校或主管危险化学品安全工作的职能部门与各有关学院签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责任书,各学院与从事危险化学品实验的教师、学生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双方的安全管理职责,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共同把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真正落实到实处,使每个环节都有科学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各自的职责,使每一位领导及师生员工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化学危险品生产、储存、运输、购买及使用中肩负的重大责任。建立一套严格、科学的安全目标展开与保证体系,见图1-2。

图1-2 高校实验室安全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目标的展开与保证体系

安全教育是确保高等学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由于危险化学品品种繁多、性质各异,安全管理人员应对其具备一定的常识,对化学试剂使用、储存和废弃每一个环节所涉及的每一种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防范措施有清楚的认识。为此,各高等学校应通过参加上级组织的危险化学品管理交流会和培训班,聘请经验丰富的危险化学品储存、使用及管理专业人士到学校做讲座等形式,对学校领导、各学院主管安全工作的领导、各学院师生员工等进行危险化学品安全教育培训。从事危险化学品实验或研制的新教职员工应定期地由学院统一组织接受安全技术培训和教育,要求教师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安全教育培训和指导,熟悉实验室环境,了解危险化学品特性和安全相关的事件,明确危险环节,掌握应急处理措施,贯彻安全管理制度等。高等学校也可结合自身情况,对涉及危险化学品较多的有关学院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开设“实验安全”培训必修课,课程中除进行安全理论教育外,重点结合危险化学品的事故案例,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防范安全的操作能力和应急救助能力。

在目前一些高校的安全生产管理中,“有章不循,有规不遵”,甚至于口头上说“安全第一”,实际操作中却是教学科研第一,只讲究完成教学科研任务,不注意安全行为的思想意识还依然存在,或者存在安全知识教育的盲点,这是高等学校发生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如何使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各级人员各尽其职,使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责任制得到严格落实,使安全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治理,这些需要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安全教育机制、监督机制,加大执法力度,适当组织开展化学危险品安全整治工作的检查、教育、监督和整改,强化安全意识,增强责任心,严格按照责任制进行管理。同时建立学校安全管理、学院安全教育监管、个人年终考核与安全工作、安全工作规章制度执行情况挂钩的人事制度。学校通过下发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督促有关单位限期整改,定期安全培训、安全信息宣传、召开校园安全隐患治理工作会等多种形式,克服安全工作与己无关的思想,增强全员安全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加大安全工作的经费投入是确保安全的根本保证,学校要根据学生扩招和科研项目增多与实验室房间紧缺的矛盾,以及建筑结构陈旧、房屋安全设施不符合安全规范标准等状况,要有计划地投资建造、修缮、更新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实验室房屋和安全设施,改善危险化学品安全隐患的条件,长期制定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计划,关注和发现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化学品储存和使用中的安全隐患,确保实验室安全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