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道德经》:道德的顺序为道德仁义礼

《道德经》:道德的顺序为道德仁义礼

【摘要】:帛书甲本、乙本在第二个“无名之朴”前还有“镇之以”三个字。上德无所作为并且无所追求,下德有所作为并且有所追求。因此道消散之后才有德,德失去之后才有仁,仁失去之后才有义,义失去之后才有礼。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由道到器,再由器到治,这里有个顺序,反映在人类社会当中就是道一德一仁一义一礼。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无名之朴:指道。在《道德经》中,老子用不同的名称来指道,如大象、母、根、朴、一、谷神等。帛书甲本、乙本在第二个“无名之朴”前还有“镇之以”三个字。天下将自定:帛书甲本、乙本均作“天地将自正”。

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德不以德自居,因此有德;下德不让德失去,因此无德。上德无所作为并且无所追求,下德有所作为并且有所追求。上仁有所作为但没有功利目的,上义有所作为并且有功利目的。上礼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于是就人为地强力推行。因此道消散之后才有德,德失去之后才有仁,仁失去之后才有义,义失去之后才有礼。礼,它的基础是忠信的淡薄和混乱的开始。费尽心机的预测,是道的美丽的假象,是愚蠢的开始。因此,大丈夫总是使自己置身于厚实的地方,而不停留在薄弱之处,追求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不沉溺于华丽的外表。所以排除虚华,选择务实。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www.chuimin.cn)

在老子的心目中,“朴散则为器”是基本的思路,即道从本真的状态消散开来以后,才有了这个有形世界的万事万物,圣人就是根据这一点,去了解万事万物的变化消长规律,从而去顺应万事万物的规律,治理这个世界的。由道到器,再由器到治,这里有个顺序,反映在人类社会当中就是道一德一仁一义一礼。当人类社会强调以礼治国时,已经离开道很远很远了。以礼治国是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后,诸侯和贵族们为了维护自身的特权利益而做的最后挣扎,所以具有强制性和霸道的特点,社会基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不会从内心里接受的,这就导致了老子说的“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的局面。攘臂,捋起衣袖伸出胳膊,表示下很大的决心,使出很大的力量。扔,强力牵拽,这都是末世特权贵族的行为,他们不能顺应道的规律去行事,所以注定要失败。真正明白事理的人,应该顺应规律,顺应社会发展,不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从大道的运行规律出发,无为而治,这样才能“为官长”,即做百官的首领、天下的首领,统治天下。

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

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