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译文江海之所以能汇聚百川而得以称王,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海纳百川“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江海之所以能够容纳百川,汇聚了一切的山谷水流,是因为地势低,是自然而然。老子以江海为百谷之王比喻说明善于身居低位的重要性。高居人民之上,剥削压迫,作威作福,必然成为人民的沉重压力和负担,进而激化阶级矛盾,造成社会动乱。......
2023-10-17
无名之朴:指道。在《道德经》中,老子用不同的名称来指道,如大象、母、根、朴、一、谷神等。帛书甲本、乙本在第二个“无名之朴”前还有“镇之以”三个字。天下将自定:帛书甲本、乙本均作“天地将自正”。
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德不以德自居,因此有德;下德不让德失去,因此无德。上德无所作为并且无所追求,下德有所作为并且有所追求。上仁有所作为但没有功利目的,上义有所作为并且有功利目的。上礼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于是就人为地强力推行。因此道消散之后才有德,德失去之后才有仁,仁失去之后才有义,义失去之后才有礼。礼,它的基础是忠信的淡薄和混乱的开始。费尽心机的预测,是道的美丽的假象,是愚蠢的开始。因此,大丈夫总是使自己置身于厚实的地方,而不停留在薄弱之处,追求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不沉溺于华丽的外表。所以排除虚华,选择务实。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www.chuimin.cn)
在老子的心目中,“朴散则为器”是基本的思路,即道从本真的状态消散开来以后,才有了这个有形世界的万事万物,圣人就是根据这一点,去了解万事万物的变化消长规律,从而去顺应万事万物的规律,治理这个世界的。由道到器,再由器到治,这里有个顺序,反映在人类社会当中就是道一德一仁一义一礼。当人类社会强调以礼治国时,已经离开道很远很远了。以礼治国是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后,诸侯和贵族们为了维护自身的特权利益而做的最后挣扎,所以具有强制性和霸道的特点,社会基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不会从内心里接受的,这就导致了老子说的“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的局面。攘臂,捋起衣袖伸出胳膊,表示下很大的决心,使出很大的力量。扔,强力牵拽,这都是末世特权贵族的行为,他们不能顺应道的规律去行事,所以注定要失败。真正明白事理的人,应该顺应规律,顺应社会发展,不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从大道的运行规律出发,无为而治,这样才能“为官长”,即做百官的首领、天下的首领,统治天下。
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
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
有关道德经的文章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译文江海之所以能汇聚百川而得以称王,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海纳百川“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江海之所以能够容纳百川,汇聚了一切的山谷水流,是因为地势低,是自然而然。老子以江海为百谷之王比喻说明善于身居低位的重要性。高居人民之上,剥削压迫,作威作福,必然成为人民的沉重压力和负担,进而激化阶级矛盾,造成社会动乱。......
2023-10-17
天地开辟,与道为一的情况是:天与道为一因此清朗,地与道为一因此安宁,精神与道为一因此灵动,山谷与道为一因此丰盈,万物与道为一因此生存,侯王与道为一因此使天下走上正道。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榖。老子生于春秋末世,他看到了特权贵族的衰微,所以提出了侯王要使天下走上正道,要以贱为本,不要追求虚名的主张。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2023-10-28
为学日益a,为道日损b。◤注释a为学日益:研究世俗学问,需要逐步积累。◤译文研究世俗学问要日积月累才能增益,修身养性要使内心的妄求不断减损。“为学”与“求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损,指逐步减少外界对心灵所诱引的欲望。二十章说学问之道就是“绝学无忧”,放弃所有知识、观念,超越一切形而下,进入“清静无为”的境界。......
2023-10-17
人之生也柔弱a,其死也坚强b。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c。故坚强者死之徒d,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注释a生也柔弱: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草木生长的时候枝叶柔弱,死了以后就变得干枯坚硬。坚强的东西可归属为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可归属为有生命力一类。正在生长的东西都是柔弱的,会渐渐处于优势。无论人或草木,柔弱标志着成活,僵硬标志着死亡。所以,为人处事要以柔为本,避免过于刚强的一面。......
2023-10-17
天下有道,却a走马b以粪。天下无道,戎马c生于郊d。天下无道,秩序混乱,连母马也要被用来作战。这里的“有道”指天下治理正常,政治清明,社会发展符合自然之道。人类最大的祸患和罪恶就是不满足,想占有天下,占有权力;想占有女人,想满足欲望;想占有金钱。天下之所以大治,即在统治者重视道德,从而教化天下,使社会风气淳朴。天下之所以大乱,即在治理者有悖于道德,蝇营狗苟,一任私欲泛滥。......
2023-10-17
也是柔弱胜过刚强的道理所在。“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在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老子宁愿居于柔弱的一方,因为“柔弱胜刚强”。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水尽管柔弱,持之以恒却可以穿透石块,这就是柔弱胜刚强。通过对自然万物以及人情世故的深入观察,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老子断然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老子认为这种逞强是不会长久的,因此他说“柔弱胜刚强”,主张统治者采用“无为”的政策,以柔和宁静来治理天下。......
2023-10-17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j,以御今之有k。这就是没有形状的状,不见物体的象,叫作“惚恍”。“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视之不见的叫“夷”。视觉、听觉与触觉,不可探寻它的究竟,因此笼统称之为“混而为一”。这三者是无法追究“道”的真谛的,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三者融为一体,即道。致诘,究诘,追究。因此,以无始之始,姑且称之为“古”。......
2023-10-17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a,将以愚之b。◤译文古时候善于为“道”的人,教化天下,不是为了使人民聪明多知识,而是为了使人民智慧而淳朴。那么,人人都会为了利益而舍弃生命,却绝不会为了尊严与道义而轻生。深远的道德往往与常理相反。本章强调了返璞归真的思想,讲述以无为之道治理国家,而不是以智治国。......
2023-10-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