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汉唐弹拨乐器历史流变选编

汉唐弹拨乐器历史流变选编

【摘要】:然而散落的条目,为当今日益精深的音乐史学理论研究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不便,需要有目的地对历史文献材料进行甄别与编理。本篇择取汉唐时期不同性质的历史文献资料,按照弹拨类乐器的不同进行辑录,且选录文献均与前文有着密切的关联,以供基础研究使用。

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相关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文本文献,特别是历史较为久远的汉唐时期。对于弹拨类乐器而言,这一时期其形制、应用等处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乐谱系统的构建也在起步状态。在乐谱方面,目前能见到最早的古琴文字谱是现存于日本的《碣石调幽兰》,以及现存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敦煌琵琶谱。这两份乐谱的解读是20世纪音乐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至今还有诸多争议问题存在。这样就造成了对唐代之前的音乐我们无法直接听到其“音乐本体”的问题。那么,研究的主要原始资料就只能仰仗大量的古代文献了。

事实上,中国古代文献中丰富的记载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反映出研究对象的相关历史发生的。在面对没有具体“音乐”对象的前提下,通过研读文献资料对其形制、制作材料、演奏法的相关记载,辅以传世的实物乐器、出土文物、壁画造像与中国的音乐传承方式的佐证,还是可以进行有效研究的。那么,对于古代历史文献资料中的弹拨类乐器的记载就非常重要了。这一类的记载,较为集中的是体现在各朝代正史的乐志中,主要记载了乐器形制与应用等具体情况。但相关演奏状态、乐人用乐场景与演奏速度、音乐风格特性等,则更多地存在于各部史书的本纪、列传与当时代的诗词歌赋中。因此,具有史学“编年”性质的纵向梳理是开展研究的根本。而众多的历史文献中,用书的甄选同样重要。以两唐书与《通典》来看,《通典》的作者杜佑生活在735—812年间,直接经历着唐代的历史发生。而《旧唐书》的作者刘昫、赵莹生活的年代均在此之后,虽然去唐不远,且有实录、国史旧本为基础,但是,在研究具体历史现象时,离历史时期越近的文献,写实的可靠性相对越高。这当然不是说后世的文献不可采用。后世文献的编纂不但有增补的空间,而且辑录时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校正。前文对阮咸、琵琶的历史渊源与筝演奏的义甲长度变化的论述均可以反映出一定的问题。所以要区别选择并比较进行、综合使用。然而散落的条目,为当今日益精深的音乐史学理论研究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不便,需要有目的地对历史文献材料进行甄别与编理。本篇择取汉唐时期不同性质的历史文献资料,按照弹拨类乐器的不同进行辑录,且选录文献均与前文有着密切的关联,以供基础研究使用。(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