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汉唐时期的历史文献关于筝的条目中,有筝、秦筝、弹筝、筝、轧筝的记载。它们的不同之处笔者将在下章详述,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在文献资料的记载中,筝是一种中原所固有的乐器。筝最早见于正史文献是在《史记》中。而《旧唐书》中载:“案京房造五音准,如瑟,十三弦,此乃筝也。”......
2023-10-27
瑟在中国的古代历史文献资料中,是一直伴随着“礼”被记载的。其与琴经常被视为中和之乐。《史记》载,汉武灭越之后,为制郊祀之乐而用瑟。实际上,其历史要更早于此。在历史记载中,琴瑟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一种礼仪标准。如《史记》载“琴瑟不较,不能成其五音”[105],琴瑟甚至被作为一种法律制度标准来使用。又如《通典》所载:“大功将至,避琴瑟。小功至,不绝乐。”但瑟作为乐器的属性,在这一时期有着什么样的历史脉络呢?
关于瑟的形制及弦数,《通典》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上古时期创造之初其为五十弦,后因其声过哀,破取一半,为二十五弦。其后转引《三礼图》载,瑟分为雅瑟、颂瑟两类。其中雅瑟二十三弦,常用的有十九弦。颂瑟二十五弦,全部被使用。“……雅瑟,长八尺一寸,广一尺八寸,二十三弦。其常用者,十九弦。颂瑟,长七尺二寸,广尺八寸,二十五弦,尽用之。”《易通卦验》曰:‘人君冬至日,使八能之士,鼓黄钟之瑟,瑟用槐木,长八尺一寸;夏至日,瑟用桑木,长五尺七寸。’(槐取气上也。桑取气下也。)”[106]由于唐前《三礼图》分别有汉代郑玄、晋代阮谌、唐代张镒等人所撰的不同版本,且尽数遗失,所以关于该条目下的瑟的尺寸有着一定的误差性。郑玄与阮谌生活的年代较为相近,而张镒与杜佑生活的时代又有重合,所以将这种尺寸悉数列出。将汉魏时期的度量标准换算成今天的,雅瑟的尺寸约等于长192.78厘米、宽42.84厘米;颂瑟长约171.36厘米、宽约19.04厘米。而将唐代时期的度量标准进行换算,雅瑟的尺寸约等于今天的长196.02厘米、宽43.56厘米;颂瑟长174.24厘米、宽19.36厘米。由此可见,虽然颂瑟的弦数要大于雅瑟,但其形制较小。这里还揭示出瑟的制作材料有槐木和桑木两种。但是,瑟的弦数并不仅见于《通典》当中的相异。《宋书》在记载瑟条目时将其弦数记载为二十七弦,其载:“瑟二十七弦者曰洒。”[107]这个“洒”,《隋书》中并未出现,其只是记载了瑟为二十七弦,见:“二曰瑟,二十七弦,伏牺所作者也。”[108]“洒”字再度出现是在《通典》中,其把大瑟称为“洒”,并未标注弦数:“大瑟谓之洒。”而《旧唐书》中沿用的是《宋书》的记载。也就是说瑟在汉唐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分别出现了五十弦、二十五弦、二十七弦、二十三弦之记载。
瑟的制作材料见于《艺文类聚》的记载当中:“椅桐梓漆,爰伐琴瑟。”[109]“有青桐赤桐白桐,白桐宜琴瑟。”[110]可见桐木是制作瑟的主要材料。瑟弦的制作材料同阮咸弦的材料一样,为蚕丝。这一点在《通典》中可以找到:“岱畎丝……檿桑蚕丝中琴瑟弦。”[111]并记载了其作为贡品日常进贡。由于瑟在汉唐时期承担着礼教的特殊文化意义,所以其曲目多见于礼乐的合作演奏当中。除去郊祀用乐,隋初其还被编入清乐部中。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在其诗《拟古十二首》中写道:“含情弄柔瑟,弹作陌上桑。”[112]这也出现了记载中为数不多的曲目名称。
历史文献资料是研究汉唐时期弹拨类乐器的主要依据,但是在众多的历史文献中,对于乐器记录混淆不清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唐代之前对于琵琶和阮咸的混称,使得笔者在研读文献时,无法判断出其使用的何种乐器、筝的分类具体是依照何种规则、瑟的弦数变化究竟是何种原因等。这均由历史文献资料中记录不够清晰而导致。事实上,有很多问题,在历史文献记载的时代,就已经搞不清楚了。本章在对各种历史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力求能对相关历史记载不清的条目加以分析。在本章中,笔者对南朝褚渊和后主高纬及其嫔妃所演奏的“琵琶”乐器是哪一种进行了推断,认为褚渊所演奏的乐器为阮咸,而后主高纬所演奏的胡琵琶为五弦琵琶,其嫔妃所演奏的乐器则五弦琵琶与四弦曲项琵琶兼有。本章还对阮咸琴弦的材质进行了考证,认定为蚕丝,继而从蚕丝这一材质出发,进一步支持了前文对于阮咸是一件中原固有乐器的论证。通过对于历史文献中出现的空侯、坎侯与箜篌三种记载的史料溯源,可以看出,后世历史文献在辑录前朝文献时,是存在谨慎解释现象的。笔者对在隋唐西凉乐中使用的弹筝和筝进行了辨析,借助文字解释并以琵琶演奏的“”字来判断,两种筝在演奏时的区别,还对历史中对于筝爪的误记进行了考释。
综合而言,本章是建立在对于汉唐时期历史文献中相关乐器的形制、制作材料、弦数、柱数、演奏者、演奏法、曲目等条目进行梳理之上的。在梳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上述混淆问题。所以,在有可能的前提下,笔者引据其他资料对其进行考证和分析,而不是单纯地进行历史文献堆积。只有将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对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有较为清晰的认知,从而在进行综合分析时,正确地将其作为论证材料使用。
【注释】
[1]〔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十五)·魏书十五》,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74页。
[2]〔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63页。
[3]〔唐〕杜佑撰:《通典(卷第一百四十四)·乐四》,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679页。
[4]〔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四》,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35页。
[5]〔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卷四十四)·列传第二十五》,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776页。
[6]〔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卷三十三)·列传第十四》,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594页。
[7]《子夜歌》者,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孝武太元中,琅邪王轲之家有鬼歌《子夜》,则子夜是此时以前人也。〔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二十三)·志第十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16页。
[8]〔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卷第十六)·琵琶第三》,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91页。
[9]本书的计量换算均参照丘光明著《中国古代计量史》,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后不详注。
[10]《正仓院の乐器》,日本经济新闻社昭和四十二年,第50页。
[11]《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甘肃卷)》,大象出版社1998年版,第62页。
[12]〔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卷第十六)·琵琶第三》,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91页。
[13]〔唐〕杜佑撰:《通典(卷第一百四十四)·乐四》,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679页。
[14]〔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十四)·乐部四》,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89页。
[15]〔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卷第十六)·箜篌第四》,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93页。
[16]〔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307页。
[17]〔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卷八)·补遗》,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34页。
[18]〔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卷第十六)·琵琶第三》,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91页。
[19]〔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卷第十六)·琵琶第三》,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92页。
[20]〔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卷八)·补遗》,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10页。
[21]张晓东:《汉唐时期阮咸史料考》,《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第33页。
[22]〔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卷第十六)·琵琶第三》,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91页。
[23]〔唐〕房玄龄等著:《晋书(卷二十三)·志第十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16页。
[24]〔唐〕段安节撰、罗济平校点:《乐府杂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25]〔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460页。
[26]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卷三〇五)·冷朝阳》,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472页。
[27]〔宋〕郭若虚著:《图画见闻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60页。
[28]〔唐〕姚思廉撰:《梁书(卷四)·本纪第四》,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8页。
[29]〔唐〕李百药撰:《北齐书(卷八)·帝纪第八》,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112页。
[30]〔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864页。
[31]〔唐〕李延寿撰:《北史(卷十四)·列传第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26页。
[32]〔唐〕李延寿撰:《北史(卷十四)·列传第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27页。
[33]〔唐〕李延寿撰:《北史(卷十四)·列传第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27页。
[34]〔唐〕李延寿撰:《北史(卷十四)·列传第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25页。
[35]〔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八十三)·列传第四十八》,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855页。
[36]〔唐〕李延寿撰:《北史(卷九十二)·列传第八十》,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055页。
[37]后文将作详述。
[38]见下文注解。
[39]〔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二)·列传第九十》,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81页。
[40]〔唐〕杜佑撰:《通典(卷第一百四十六)·乐六》,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726页。
[41]〔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十四)·志第九》,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45页。
[42]〔唐〕段安节撰、罗济平校点:《乐府杂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43]〔明〕郎瑛著:《七修类稿(卷二十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285页。
[44]〔宋〕陶岳著:《五代史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82页。
[45]〔唐〕段安节撰、罗济平校点:《乐府杂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46]〔唐〕杜佑撰:《通典(卷第一百四十四)·乐四》,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679页。
[47]〔唐〕段安节撰、罗济平校点:《乐府杂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48]〔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四十三》,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85页。
[49]〔唐〕李百药撰:《北齐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667页。
[50]〔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十二)·志第十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7—478页。
[51]〔唐〕段安节撰、罗济平校点:《乐府杂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52]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卷四三五)·白居易十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831页。
[53]〔唐〕段安节撰、罗济平校点:《乐府杂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54]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卷四五五)·白居易三十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177页。(www.chuimin.cn)
[55]〔南朝梁〕沈约:《宋书(卷十九)·志第九》,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56页。
[56]〔唐〕杜佑撰:《通典(卷第一百四十四)·乐四》,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680页。
[5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二十九)·志第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76页。
[5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二十九)·志第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76—1077页。
[59]〔唐〕杜佑撰:《通典(卷第一百四十四)·乐四》,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680页。
[60]〔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十五)·志第十》,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79页。
[61]〔唐〕杜佑撰:《通典(卷第一百四十四)·乐四》,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680页。
[62]〔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卷四十四)·乐部四》,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87页。
[63]〔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卷四十四)·乐部四》,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88页。
[64]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卷三九〇)·李贺一》,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405页。
[65]〔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312页。
[66]〔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列传第八十八》,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24页。
[67]〔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二)·列传第九十》,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81页。
[68]〔唐〕杜佑撰:《通典(卷第一百四十四)·乐四》,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680页。
[69]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卷三九〇)·李贺一》,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405页。
[70]〔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312页。
[71]〔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卷三十二)·人部十六》,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62—563页。
[72]〔唐〕段安节撰、罗济平校点:《乐府杂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73]〔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卷四十四)·乐部四》,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87页。
[74]〔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十五)·魏书二十五》,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08页。
[75]〔南朝梁〕沈约:《宋书(卷十九)·志第九》,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56页。
[76]〔南朝梁〕沈约:《宋书(卷二十一)·志第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20页。
[77]〔南朝梁〕沈约:《宋书(卷二十一)·志第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14页。
[78]〔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十五)·志第十》,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78页。
[79]〔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十五)·志第十》,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80页。
[80]〔唐〕杜佑撰:《通典(卷第一百四十四)·乐四》,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679页。
[81]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卷二二四)·杜甫九》,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402页。
[82]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卷五三九)·李商隐一》,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215页。
[83]〔宋〕戴侗:《六书故》,中华书局2012年版。
[84]〔唐〕杜佑撰:《通典(卷第一百四十四)·乐四》,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679页。
[85]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卷八二一)·皎然七》,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345页。
[8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二十九)·志第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79页。
[87]〔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二十二)·志第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77页。
[88]〔南朝梁〕沈约:《宋书(卷十一)·志第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6—207页。
[89]〔唐〕杜佑撰:《通典(卷第四十二)·礼二 沿革二 吉礼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163页。
[90]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卷二三)·琴曲歌辞》,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92页。
[91]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卷四四六)·白居易二十三》,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037页。
[92]〔唐〕段安节撰、罗济平校点:《乐府杂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93]〔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卷十六)·乐部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90页。
[94]〔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312页。
[95]〔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九)·乐志五第十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835页。
[96]〔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卷四十四)·乐部四》,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86页。
[97]〔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卷四十四)·乐部四》,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84页。
[98]〔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卷四十四)·乐部四》,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84—785页。
[99]〔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十五)·志第十》,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75页。
[100]〔唐〕杜佑撰:《通典(卷第一百四十四)·乐四》,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679页。
[101]〔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十四)·志第九》,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31页。
[102]〔唐〕姚思廉撰:《梁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三十三》,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61页。
[103]〔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卷八十九)·木部下》,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36页。
[104]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卷三五五)·刘禹锡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994页。
[105]〔汉〕司马迁撰:《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890页。
[106]〔唐〕杜佑撰:《通典(卷第一百四十四)·乐四》,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678页。
[107]〔南朝梁〕沈约:《宋书(卷十九)·志第九》,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56页。
[108]〔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十五)·志第十》,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75页。
[109]〔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卷八十八)·木部上》,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26页。
[110]〔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卷八十八)·木部上》,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26页。
[111]〔唐〕杜佑撰:《通典(卷第四)·食货四》,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70页。
[112]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卷一八三)·李白二三》,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868页。
有关开源·溯流·繁衍:汉唐时期弹拨类乐器的历史与流变述论的文章
在中国古代汉唐时期的历史文献关于筝的条目中,有筝、秦筝、弹筝、筝、轧筝的记载。它们的不同之处笔者将在下章详述,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在文献资料的记载中,筝是一种中原所固有的乐器。筝最早见于正史文献是在《史记》中。而《旧唐书》中载:“案京房造五音准,如瑟,十三弦,此乃筝也。”......
2023-10-27
后世史书均以这两种记载为参照,如《魏书》卷一百九志第十四记载为神农氏所造;《隋书》卷十五志第十记载为伏羲所造;《通典》卷四食货四记载为伏羲所造,并且在《通典》中将伏羲氏使素女鼓瑟记载为黄帝使素女鼓瑟。据史料分析,瑟为中原固有乐器是毋庸置疑的,其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
2023-10-27
在有关筝的历史文献中,“秦筝”一词出现在《三国志》中:“赵弹秦筝,相如进缶。”这一点在后世《宋书》中得到印证:“筝,秦声也。”另有一种被称为“云和”的筝,始见于《旧唐书》,其载:“如筝稍小,曰云和,乐府所不用。”[91]由此看来,云和确实是一种弹拨类乐器,而且其与琴、瑟、筝有着相似之处。因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筝存在十二弦和十三弦之分。在尺寸方面,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献还对演奏筝所用的义甲有所记录。......
2023-10-27
通过对这些记载的分析可以看出“五弦琵琶”通常被简称为五弦。这里除去有记载二李夫人其中的一位是演奏五弦琵琶之外,其他几位后妃均记载为演奏琵琶。据此,对胡乐人身份及演奏乐器的考释成为了解该时期胡琵琶乐器的关键。......
2023-10-27
显然,这部分内容所涉及的并不是单纯的弹拨类乐器之间的组合。清商乐是魏晋时期逐渐发展而成的一种音乐体裁。则较全面地反映了清商乐的具体内容。可见,虽然清乐在永嘉之乱以后衰落于宫廷,历经战乱流变,但在隋代进入官方系统时,仍然保持着中原固有弹拨类乐器演奏的音乐特征。除去常规十部伎乐以外,还有百济、扶南、林邑、骠国等相对较为成系统的音乐形式。西凉与燕乐两部则融合了中原固有乐器与外来传入的乐器。......
2023-10-27
图7-11T2—K曲线由于冷却塔内气水处于热平衡状态,即有下式成立式中符号同前,则有假设在整个塔内该式成立,则有式中T1、T2分别为进水温度和出水温度。图7-12气水比及冷却数的确定表7-1值选择范围......
2023-06-19
长涂岛位于岱山岛的东部,由大、小长涂山组成,中间一条长涂港。随着时代变迁,目前面积广袤的大长涂山居住人口只剩1000左右,都是七八十岁的留守老人。小长涂山有一些公共且具有历史底蕴的水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倭井潭、双井潭、传灯庵水井、顾家井潭等。倭井潭 位于小长涂山倭井潭村的东北角。为纪念这一事件,乡民砌潭为井,命名为“平倭井”,而乡民习惯潭的叫法,遂称作“倭井潭”。......
2023-10-15
极限偏差是相对于公称尺寸偏离大小的数值,即确定了极限尺寸相对公称尺寸的位置,它是限制实际偏差的变动范围。而公差仅表示极限尺寸变动范围的一个数值。......
2023-06-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