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乐器在古代历史文献中的记载,除去上文在论述渊源史所涉及的历史争论之外,不同历史书籍中的记载均有用词用字不同的现象。特别是对中原固有的箜篌和外来入华的箜篌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混淆问题,对研究胡俗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究其弦制,历史文献记载也有不同。具体统计见表3:表3历史文献所载箜篌弦数汉唐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对于箜篌的演奏法、演奏者以及曲目记载是很少的。......
2023-10-27
箜篌乐器在汉唐时期中国文献中的记载名称较为繁杂。仅就这一时期的史书记录可以看到有空侯、箜篌、坎侯、胡空侯、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大箜篌、小箜篌、五弦箜篌之类。其具体记载将在下章中具体阐述,在此只探讨其渊源脉络。根据具体的历史文献记载,箜篌可分为中原固有箜篌和外传入华的箜篌两大类别。
箜篌一词在正史中最早见于《史记》:“其年,既灭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见。上善之,下公卿议,曰:‘民间祠尚有鼓舞之乐,今郊祠而无乐,岂称乎?’……于是塞南越,祷祠泰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20]根据此条目记载,箜篌的诞生是在汉武帝破南越之后,也就是公元前111年前后。这一记载为其后《汉书》《后汉书》及两唐书等史书所广泛使用。而《宋书》在记载条目的基础之上,增添了箜篌的制作者,即侯晖,并记录了该乐器的名称由来:“……令乐人侯晖依琴作坎侯,言其坎坎应节奏也。侯者,因工人姓尔。后言空,音讹也。”[21]“坎坎”应为节奏,“侯”者则为制作者的姓氏,亦被后世讹音为“空”。然而学界目前对其制作者的渊源仍然有争议。这一争议的主要来源是《艺文类聚》中所载的“《释名》曰:箜篌,师延所作,靡靡之乐,后出桑间濮上之地,师涓为晋平公鼓焉,郑卫分其地而有之,遂号郑卫之音为淫乐”[22]。这一史料说明箜篌为上古时期的师延所作,并记录了该乐器的名称来源与地理位置名称。关于这一条史料,笔者认为其收录的时代较前朝文献晚,且历史文献资料关于师延的记载较为散乱,正史中在此之前并未有关于师延或是关于“箜篌古城”的记载,所以以目前的资料来看,考证相对困难。因渊源考证不是本研究论证的重点,所以在此不做延展。但是,通过上述的历史材料可以判断,箜篌应为中原所固有的乐器。
那么,外传入华的箜篌又是怎么样的呢?《后汉书》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23]这是“二十四史”中最早的关于胡箜篌的记录。也就是说至少在公元189年之前胡箜篌就已经传入中原,并逐渐为统治阶层所接受和喜爱。目前中国可考证的最早的胡箜篌文物出现在新疆地区。2010年,在位于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的艾斯克霞尔南墓地出土了一件被考古学家鉴定为大约是公元前7世纪产物的箜篌实物(图6[24])。2003年,在位于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东部的吐鲁番市下属鄯善县出土了两件箜篌实物,即海洋1号墓地与2号墓地,编号分别为M90:12和M263:1。经考古学家鉴定,这两件箜篌约为公元前7世纪也就是中原地区的春秋时期的文物,并且这种类型的箜篌在该地区有着历史的延续性发展。1996年,在位于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金山北麓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且末县出土了被考古学家鉴定为大约是公元前5世纪的箜篌实物。由于出土于扎滚鲁克地区1号墓地,所以也被称为扎滚鲁克箜篌,编号为M14J、I:20。20世纪80年代,在位于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昆仑山北麓和田地区的洛浦县出土了一件箜篌残件,被鉴定为东汉时期的产物。如此众多的考古发现,说明了在古代这一地区箜篌乐器曾一度繁盛。综观这些乐器形制,其制作虽有差别之处,但与后世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胡箜篌和竖箜篌有着密切的联系。
(www.chuimin.cn)
图6 艾斯克霞尔南墓箜篌
《汉书》西域传有关于鄯善国、且末国、于阗国[25]、乌孙国[26]等的记载。而据《魏书》记载,康国[27]与乌洛国亦有箜篌乐器:“康国者,康居之后也。……有大小鼓、琵琶、五弦箜篌。”[28]又载:“乌洛侯国,在地豆于之北,去代都四千五百余里。……乐有箜篌,木槽革面而施九弦。”[29]这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乌洛侯国的地理位置。随着考古领域的不断发现,学界确认现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的嘎仙洞遗址,为《魏书》中记录的乌洛侯国先民旧墟。在洞中发现的北魏时期的石刻祝文与《魏书》所载的“世祖遣中书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30]相对应,也就是说在北魏时期,中国的东北亦出现了关于箜篌乐器的记载。而在后世的文献记载中外传入华的箜篌记录日益繁多。《隋书》乐志有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31]在《隋书》对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高丽乐的条目中都有对于这种竖箜篌的记载。根据《通典》对于竖箜篌的记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32],可以判断在新疆地区出土的箜篌实物样态为竖箜篌。而这种竖箜篌的来源,笔者认同学界的研究成果,即沿着丝绸之路的前段,由西亚经中亚进入中国的新疆地区,再到中原。[33]
有关开源·溯流·繁衍:汉唐时期弹拨类乐器的历史与流变述论的文章
箜篌乐器在古代历史文献中的记载,除去上文在论述渊源史所涉及的历史争论之外,不同历史书籍中的记载均有用词用字不同的现象。特别是对中原固有的箜篌和外来入华的箜篌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混淆问题,对研究胡俗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究其弦制,历史文献记载也有不同。具体统计见表3:表3历史文献所载箜篌弦数汉唐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对于箜篌的演奏法、演奏者以及曲目记载是很少的。......
2023-10-27
昭陵南有皇族和文武大臣陪葬墓167座。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墓,位于陕西乾县北梁山上。乾陵东南方有陪葬墓17座。章怀太子墓 章怀太子李贤,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次子。妻房氏与之合葬。是唐代侍女画的珍品。镇墓兽,狰狞可怖;镇墓俑,身穿胄甲;狩猎俑,驾鹰驮犬;乐俑,吹笛品箫。是研究唐代中西交通史与民族关系史的重要资料。......
2024-01-28
构成强烈对比的是留在中国大陆的一群学者。还好他活得够久,经历了“文革”,后被誉为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之一。中央的考古人员不够,后来各省就陆续成立了自己的文物队和考古队。丰富的考古新发现,让这样的解释架构越来越难应对。更麻烦的还有长江流域的考古发现。还有,在各地考古遗址发现大量的城墙遗址,绝大部分是夯土墙基。这些考古发现,彻底改写了中国历史。......
2023-08-28
考古人类学系被戏称为“挖死人骨头”,说老实话,考古学家还真的很在意死人骨头。为什么要这样麻烦地进行二次葬?为什么选择这些东西陪葬?为什么放在这里?考古学很大一部分靠概率,靠运气。但考古就是这么一回事。而且不管怎么努力,甚至运气也够好,考古能发掘出来的东西,毕竟还是像一幅总共由3600片拼图碎片构成的大拼图,却只是东一个,西一个,给了360片,要我们去解答:这拼图上到底画了什么?......
2023-08-28
从非洲广泛的各地挖掘出来的许多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证实了白色、红色和黑色在各种仪式语境下的运用。墓穴里的尸体上“盖着很多红色赭石,以及一些坟墓物品”。白色在早期的非洲岩画艺术中也被使用。考古学家还没有对颜色的意义有任何定论。我在这里提出的假设是,某种魔法-宗教的观念使人们选择基本的三色系,使人们一丝不苟地寻求或准备它的构成颜色。......
2024-01-21
以上几首诗中都含有“傀儡”或者傀儡表演的内容,可以推知当时寺庙中应该常有木偶戏演出,演出场景使僧人产生对于生命、生活的种种联想。从这些诗中可以联想到,唐代木偶戏中最为普遍的还是提线木偶,无论是“线段”还是“牵抽”都是指提线木偶。......
2023-08-16
显然,这部分内容所涉及的并不是单纯的弹拨类乐器之间的组合。清商乐是魏晋时期逐渐发展而成的一种音乐体裁。则较全面地反映了清商乐的具体内容。可见,虽然清乐在永嘉之乱以后衰落于宫廷,历经战乱流变,但在隋代进入官方系统时,仍然保持着中原固有弹拨类乐器演奏的音乐特征。除去常规十部伎乐以外,还有百济、扶南、林邑、骠国等相对较为成系统的音乐形式。西凉与燕乐两部则融合了中原固有乐器与外来传入的乐器。......
2023-10-27
唐代含嘉仓刻铭砖1971年洛阳老城驾鸡沟含嘉仓遗址出土砖作正方形,长宽各33厘米,厚6厘米,正面平整,有刻文10行110多字。含嘉仓是唐朝政府在东都洛阳营建的大型国家粮仓,仓窖所储粮食主要靠漕运往来转运。唐代仓粮主要通过京杭大运河往来运输,因此,大运河也被称为运粮河。含嘉仓地下储粮的方法是采用低温密封的科学原理,使粮食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具有防火、防虫、防潮、造价低廉等多项优点,非常适合在我国北方干燥地区推广。......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