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易学而言,他对汉代易学的总结和整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郑玄易学融合今古文易,结束了两汉今文易和古文易相对峙的局面汉代易学有今古文之分,西汉立于学官的施、孟、梁丘易是今文易,民间未立学官定的费氏易与古文易相同,则属于古文易。但此次校刊的熹平石经是今文。故郑玄易学从思想和方法方面继承了京氏易今文易和费氏易古文易。以礼注《易》是郑氏的独创,这也是郑氏易学胜于马融易学关键之所在。......
2023-10-27
在治经可以入仕晋身求荣的汉代,郑玄不随波逐流,淡薄名利,身耕播植,遁世无闷,立志“念述先圣王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穷尽毕生精力致力于经学和诸子之学的研究。并通过梳理和诠释经学和诸子之学,创立了气势恢弘、以一贯之的郑氏解释学,整合出一套错误较少的、比较完备的经学文本和无门户之见的、博综众说的经学体系,从而郑玄在当时有“纯儒”“通儒”“大儒”“经神”之称,郑氏的学问及在当时学界的地位得到了时人的认可,士人学者以郑氏为楷模,或直接拜郑玄为师。据有关文献记载,何休治今文经,“言理幽微,非知机藏往不可通焉。及郑康成锋起而攻之,求学者不远万里,赢粮而至,如细流之赴巨海。京师谓康成为经神。”(《北堂书抄》卷八十三)以学问而闻名当时的邴原曾求学于孙崧,孙崧则极力推荐郑玄。说:“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注引《原别传》)博学秀才赵商与数千人自远方来拜郑氏为师。并称郑氏的学问于人“犹土地之有山川也,珍宝于是乎出;犹树木之有枝叶也,本根于是乎庇也”(《北堂书抄》卷八十三)。王粲曾就《尚书》对郑氏发难,但最后他不得不承认郑氏学问。他说:“世称伊、洛以东,淮、汉以北,康成一人而已。咸言先儒多阙,郑氏道备。粲窃嗟怪,因求所学,得《尚书注》,退思其意,意皆尽矣,所疑犹未喻焉。”(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二)从这些记载看,不仅是不远万里向他求教的数千弟子仰慕他在经学方面的真才实学,而且凡是与他交游论学的人,甚至他的论敌也不得不叹服他于经学研究的洽熟和造诣。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人们所赞赏他的不是他的训诂学方法,而是用这种方法对易学和经学所作的精湛的研究。“玄质于辞训,通人颇讥其繁,至于经传洽熟,称为纯儒,齐鲁间宗之。”(《后汉书·郑玄传》)“玄以博学洽闻,注解典籍,故儒雅之士集焉……是时海内清议云:‘青州有邴、郑之学。’”(《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注引《原别传》)
更为重要的是他这种学问融合繁杂纷纭的百家之说,从版本上和内容上基本消除了学界门户之见,统一了当时的经学,这是其他学人所没有做到的。如范晔在评论经学时指出:
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汉兴,诸儒颇修艺文,及东京,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异端纷纭,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后汉书·郑玄传》)
就易学而言,其《易注》是郑氏晚年绝笔之作,虽未象《三礼》研究那么耗费时间、竭尽思虑,但他毕竟用倾注了其一生的智慧来完成的,其易学仍然不失为具有独特不凡的路数、闳通精深的内涵,取代了其他易学而广泛流传于当时,其易学成为两汉自田何传易以来最正宗的易学,如清儒皮锡瑞所言:“学者苦其时家法繁杂,见郑君闳通博大,无所不包,众论翕然归之,不复舍此趋彼。于是郑《易注》行,而施、孟、梁丘、京之《易》不行矣。”[16]郑氏易学之所以能一统天下取代官学易,是由于他建立了融象数、义理、训诂为一体、较为完备合理的易学诠释方法和以这种方法构筑的有丰富内涵的、囊括诸家的易学体系。
正是因为郑玄易学囊括今古、融合诸家,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较强的生命力,故在它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广为流行,并逐渐主宰了易学界。魏晋王弼杂取老庄,以清言说易,尽扫两汉之象数,汉易衰微,唯郑氏易存。陆德明云:“永嘉之乱,施氏、梁氏之易亡,孟、京、费之易无传者,唯郑康成、辅嗣所注行于世。”(《经典释文序录》)南北朝时,学界有南学和北学之分,南学用王弼易,北学用郑氏易。隋唐北学并入南学,以南学为正宗,郑易失去了官学的地位。但《周易集解》《经典释文》及以疏解王弼《易》为宗旨的《周易正义》多引郑氏易,郑氏《易注》在唐代犹存。宋《崇文书目》只载一卷,存《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四篇。《中兴书目》则始未录,郑易亡于南北宋之间。幸得宋儒王应麟,明儒姚士麟,清儒张惠言、惠栋、孙堂、黄奭等起废扶微,集逸成册,发凡其例,使郑氏易学大略,再显于世。
诚然,郑氏易学对丰富和发展象数易和今天的易学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他的易学仍然没有摆脱象数易的局限,故遭到义理易的强烈攻击和反对。如前所言,孔颖达批评郑玄爻辰说与文本不符。同时,郑氏易学与其他象数易又有所不同。如传费氏易,取十翼之理说易;言礼象,重人事;崇尚训诂,不谈卦变,有义理易之倾向,故又受到象数易的轻视和批判。如三国时虞翻曾尖锐地批评郑氏易学“未得其门,难以示世”(《三国志·虞翻传》注引)。宋儒刘牧也指责郑玄易学卦气说存在问题:“《易纬》及郑氏,虽以坎离震兑四正之卦之爻,减乎二十四之数,与当期之日相契,则又与圣人之辞不同矣。何以知之,且夫起子止亥十二月之数,所以主十二卦之爻也,十二卦之爻者,自复至坤之位也,岂可取杂书贤人之说而破圣人之经义哉。”(《论下》《易数钩隐图》卷中)
【注释】
[1]胡自逢.周易郑氏学[M].台北:台湾文史出版社,1990:15
[2]宋王应麟撰集、丁杰后定、张惠言订正《周易郑注》嘉庆二十四年本。以下只注取处,其他略。
[3]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齐鲁书社,1984:228-234
[4]林忠军.周易郑氏学阐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张舜徽.郑学丛著[M].济南:山东齐鲁书社,1984:199.(www.chuimin.cn)
[6]杨端志.训诂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461.
[7]张舜徽.郑学丛著[M].济南:山东齐鲁书社,1984:197-419.
[8]张舜徽.郑学丛著[M].济南:山东齐鲁书社,1984:34.
[9]吴雁南,等.中国经学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134.
[10]金德建.经今古文字考[M].济南:齐鲁书社,1986:261.
[11]皮锡瑞.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1:148.
[12]金德建.经今古文字考[M].济南:齐鲁书社,1986:410-411.
[13]皮锡瑞.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1:149.
[14]胡自逢.周易郑氏学[M].台北: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0:6.
[15]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M].济南:山东齐鲁书社,1994:159-162.
[16]皮锡瑞.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1:149.
有关周易郑注导读的文章
就易学而言,他对汉代易学的总结和整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郑玄易学融合今古文易,结束了两汉今文易和古文易相对峙的局面汉代易学有今古文之分,西汉立于学官的施、孟、梁丘易是今文易,民间未立学官定的费氏易与古文易相同,则属于古文易。但此次校刊的熹平石经是今文。故郑玄易学从思想和方法方面继承了京氏易今文易和费氏易古文易。以礼注《易》是郑氏的独创,这也是郑氏易学胜于马融易学关键之所在。......
2023-10-27
桐城方氏学术渊源于泰州学派,经方学渐,经方大镇、方孔炤、方以智、方中通等人阐发,使其成为明代哲学史上和易学史上重要派别。他认为“虚空皆象数”“两间皆《易》”。方孔炤反对空谈先天本体,重视个体及其过程性之价值。其“质测通几”“下学上达”的思想,对明末清初的学风产生重要影响。其“一在二中”“不落有无”“寂历同时”之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意义。明代社会思潮和自然科学成就,对方氏思想有重大影响。......
2023-11-01
郑玄,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汉献帝建安五年,袁绍与曹操战于官渡,袁绍胁迫郑玄随军。到达元城县时,郑玄因病重不能前行。他担心自己一病不起,便给独子郑益恩写了这封信。对儿子,郑玄并没有进行呆板的说教,而是通过对自己一生求学经历的回忆,向其娓娓叙述了淡泊名利、一心追学的坚定志向。他丝毫不隐瞒自己的这些想法,而是坦率地告诉儿子,其磊落的胸怀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跃然纸上。......
2023-12-03
郑玄是大经学家,也是大训诂学家。这一点与许慎不同:“郑氏注经,与许氏解字之体不同。注经职在畅通经意,多因文立注,而引申假借之义为多;许书则以阐明文字本义为主,二者固有辨也。”因此,郑玄注《易》尽力运用《易传》已有训诂成果。《尔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训诂学著作,它的成书是汉代训诂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注《否》九五,“休,美也。”《复·六五象》:“考,成也。”注《家人》九五,“假,登也。”......
2023-10-27
《后汉书·郑玄传》:“玄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不过,郑玄学问渊博,所注群经,又能网罗众说,删裁荒芜,所以郑注一出,能够支配学人至数十年之久,及王肃出,始发生反郑学的运动。郑玄学说,散见于各书之注,不易窥其全豹,故略而不述。......
2023-08-17
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被韦皇后毒死后,李隆基马上发现韦皇后要步武则天的后尘当女皇。这次要除韦氏一党,必须与太平公主组成统一战线。恰好这些人对韦氏一党也恨之入骨,表示坚决与李隆基站在一边。不久,韦皇后安排的傀儡少帝被废掉,由李旦登基为皇帝,这就是唐睿宗。经过权衡,唐睿宗李旦将平王李隆基立为太子。唐睿宗没有接受。又过了几天,唐睿宗彻底要向太子让位了。......
2023-08-26
谯定为涪州五贤之一,著有《易传》,又称《谯子易传》。随着程颐以党论被革职编管涪州寓居于北岩的普净院,谯定与之相伴返乡,还在北岩凿了一个高4米、深2.2米、宽3.8米的山洞,并在这里协助程颐点注易经并深入学习理学。因二人联袂讲《易》于北山之穴,即今之点易洞或讲易洞,遂使程学得以在巴蜀传播,点易洞也因此名动天下。程颐离开涪州不久,谯定也到了京城汴梁并积极教授传播易理学,使易理学得以进一步推广和发展。......
2023-11-07
1947年,郑作新因对学生表示同情,又未能阻止学生参加全市的示威游行,受到民国福建省政府的指责与处分。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郑作新奉命到北京筹办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任秘书长。他亲自率领科考队,对我国动物、特别是中国的鸟类进行了综合考察。正是这一部巨著,使郑作新产生了世界性影响。为了表彰他对鸟类学的卓越贡献。......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