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惠栋辑《易赞》郑氏易之为名也,一言而函三义。据兹三义而说,《易》之道广矣大矣。《郑氏周易》序郑氏之学立于学官,自汉魏六朝数百年来,无异议者,唐贞观中孔颖达撰《五经正义》,《易》用王辅嗣,《书》用孔安国,而二经之郑义遂亡,今传者惟三《礼》《毛诗》而已。《郑氏周易》卷上浚仪王应麟撰集东吴惠栋增补《周易》上经《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释文》)九二,王三赐[5]命。......
2023-10-27
数,是中国古代数学概念,本义指计算事物。《说文》云:“数,计也。”《汉书·律历志》云:“数,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算数事物,顺性之理也。”易学借用这个数学概念表示筮法中的筮数。《左传》云:“筮,数也。”成书于战国时代的《易传》第一次全面地总结了易数的理论,阐明了数的运用和作用。将《易传》中的数置于显要地位加以研究的是汉代。两汉易学家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果,赋予易数以新的含义,使其成为建构象数体系的一大支柱。其中郑玄在这方面的贡献十分突出。他通过对两汉以来易数研究的总结,论述和阐发了自己的易数理论。《易传·系辞》提出十个自然数,称为“天地之数”,但对于“天地之数”的含义及作用却未作说明。这就给后世留下一个难解之谜,导致易学界众说纷纭。郑氏取“五行之数”解说“天地之数”,自成一家。他指出:
天地之气各有五。五行之次,一曰水,天数也;二曰火,地数也;三曰木,天数也;四曰金,地数也;五曰土,天数也。此五者阴无匹,阳无耦,故又合之。地六为天一匹也,天七为地二耦也,地八为天三匹也,天九为地四耦也,地十为天五匹也,二五阴阳各有合,然后气相得,施化行也。(《左传》疏)
五行之数来自五行的序数,见于《尚书·洪范》:“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郑玄认为天地之数一至五这五个自然数不是别的,就是五行之序数。这五个数有阴阳之分,天数为阳,地数为阴,而阴阳必须相合,有阴必有阳合之,有阳必有阴合之,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这五个数“阴无匹,阳无耦”,故当以六、七、八、九、十合之,因而“天地之数”六至十这五个数也有了五行的含义。郑氏又以五行所居方位,把“天地之数”分居四方。他说:
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耦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月令》疏)
经过郑玄的发挥,《系辞》中的“天地之数”蕴含了丰富的意义,其中不仅有阴阳对立统一和五行生成的思想,而且也暗含了具有时空性质的图式(如下图)。从空间说,天地之数分居北、南、东、西、中五方;从时间说,天地之数代表了春、夏、秋、冬四季。因为在汉人看来,水、木、火、金所居方位分别表示了冬、春、夏、秋四季,如《白虎通德论·五行》云:“春之为言,蠢蠢动也,位在东方……夏之言大也,位在南方……秋之为言,愁亡也,其位西方……冬之为言,终也,其位在北方。”郑氏这种对“天地之数”的解释丰富和发展了易数理论,为进一步揭示“大衍之数”的渊源奠定了基础。
七
二(www.chuimin.cn)
八 三 五十 四 九
一
六
那么,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是什么关系呢?郑玄认为,天地之数是大衍之数的基础。大衍之数五十来自天地之数的总和。天地之数总和为五十五,而大衍之数只取五十,用四十九,这是由于天地之数中的五行关系决定的。郑氏对此作了说明:“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五行气通,凡五行减五,大衍又减一,故四十九也。”(引《汉上易传·丛说》),郑氏之意为,在一至十这十个自然数中包含两套五行之数,一套包含在一至五中,另一套包含在六至十中,后者是前者加五而成,即一加五为六,二加五为七,三加五为八,四加五为九,五加五为十。所以大衍之数取天地之数总和减五,即他们所谓的“五行各气并,气并而减五,惟有五十。”(《礼记》疏)郑氏对大衍之数的说明虽然未必完全符合《易传》之原义,但他能立足筮法,参照五行,言之成理,证之有据,不失为当时的一家卓见,为后人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三国时虞翻、宋代朱熹,直到今人高亨、金景芳等易学大家虽不取郑氏五行之说,但均认为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有关,可见郑氏之说影响深远。同时,郑氏关于天地之数的排列,与宋人“发现”和流传的“河图”(刘牧称“洛书”)完全吻合,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人所谓“河图”虽属伪造,但必有所本。
当然,天地之数所含的五行之义及在空间上的排列,并非郑氏所独有,早在西汉时就开始萌芽、流行。如《易纬·乾坤凿度》指出:“天本一而立,一为数源,地配生六成天地之数,合而成性。天三地八,天七地二,天五地十,天九地四。”扬雄说:“三八为木,为东方,为春……四九为金,为西方,为秋……二七为火,为南方,为夏……一六为水,为北方,为冬……五五为土,为中央,为四维。”(《太玄·玄数》)又说:“一与六共宗,二与七为朋,三与八成友,四与九同道,五与五相守。”(《太玄·玄图》)郑氏正是吸收了西汉以来的易学成果而建立其蓍数理论的。
有关周易郑注导读的文章
(清)惠栋辑《易赞》郑氏易之为名也,一言而函三义。据兹三义而说,《易》之道广矣大矣。《郑氏周易》序郑氏之学立于学官,自汉魏六朝数百年来,无异议者,唐贞观中孔颖达撰《五经正义》,《易》用王辅嗣,《书》用孔安国,而二经之郑义遂亡,今传者惟三《礼》《毛诗》而已。《郑氏周易》卷上浚仪王应麟撰集东吴惠栋增补《周易》上经《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释文》)九二,王三赐[5]命。......
2023-10-27
柯劭撰《周易郑注》十二卷,宋王应麟撰。王应麟所辑《周易郑康成注》一卷,明胡震亨附刊于李鼎祚《集解》后,其已见《集解》者不录。应麟书及栋所辑新本,《郑氏周易》三卷,前《提要》已著录。以《汉书》注所云郑氏,即注《汉书》者,非指康成。依孔颖达《正义》,称先师篇次以《彖》《象》附本经。复又引《释文》《七录》作十二卷云,郑原本如此,盖两存其说。郑《诗》《礼》注皆引《京氏易》,与注《易》用费学不同。......
2023-10-27
盈天地之间者惟万物,故受之以屯。《集解》凡两见,一《序卦》注,一分附卦前,下云卦前注者,皆仿此。《集解·序卦》注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行出而喜乐之意《集解·序卦》注豫必有随,喜乐而出,人则随从。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伤于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
2023-10-27
就易学而言,他对汉代易学的总结和整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郑玄易学融合今古文易,结束了两汉今文易和古文易相对峙的局面汉代易学有今古文之分,西汉立于学官的施、孟、梁丘易是今文易,民间未立学官定的费氏易与古文易相同,则属于古文易。但此次校刊的熹平石经是今文。故郑玄易学从思想和方法方面继承了京氏易今文易和费氏易古文易。以礼注《易》是郑氏的独创,这也是郑氏易学胜于马融易学关键之所在。......
2023-10-27
郑玄是大经学家,也是大训诂学家。这一点与许慎不同:“郑氏注经,与许氏解字之体不同。注经职在畅通经意,多因文立注,而引申假借之义为多;许书则以阐明文字本义为主,二者固有辨也。”因此,郑玄注《易》尽力运用《易传》已有训诂成果。《尔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训诂学著作,它的成书是汉代训诂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注《否》九五,“休,美也。”《复·六五象》:“考,成也。”注《家人》九五,“假,登也。”......
2023-10-27
汉郑氏注宋王应麟撰集归安丁杰后定武进张惠言订正艮下兑上咸,亨,利贞,取女吉。艮为山,兑为泽,山气下,泽气上,二气通而相应,以生万物,故曰咸也。《集解》初六,咸其拇。上六,咸其辅颊舌。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夫妇以嘉会礼通,故无咎。同上九四,贞吉,悔亡藩决不纍,壮于大舆之輹。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2023-10-27
郑康成注《周易》九卷,《唐书·艺文志》作十卷,至宋《崇文总目》则仅有一卷而已。盖说经之道,贵于择善而从,不可以专家自囿,况《易》含万象,随所取资,莫不具足。以《汉书注》所云郑氏,乃即注《汉书》者,非指康成。余于厚斋所辑,若《诗考》、若郑注《古文尚书[2]》及《论语》、若《左氏》贾、服等义皆当订正,惟《诗考》稍加详。......
2023-10-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