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易经五行解读-周易郑注导读

易经五行解读-周易郑注导读

【摘要】:郑氏又以五行所居方位,把“天地之数”分居四方。郑氏这种对“天地之数”的解释丰富和发展了易数理论,为进一步揭示“大衍之数”的渊源奠定了基础。郑玄认为,天地之数是大衍之数的基础。天地之数总和为五十五,而大衍之数只取五十,用四十九,这是由于天地之数中的五行关系决定的。三国时虞翻、宋代朱熹,直到今人高亨、金景芳等易学大家虽不取郑氏五行之说,但均认为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有关,可见郑氏之说影响深远。

数,是中国古代数学概念,本义指计算事物。《说文》云:“数,计也。”《汉书·律历志》云:“数,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算数事物,顺性之理也。”易学借用这个数学概念表示筮法中的筮数。《左传》云:“筮,数也。”成书于战国时代的《易传》第一次全面地总结了易数的理论,阐明了数的运用和作用。将《易传》中的数置于显要地位加以研究的是汉代。两汉易学家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果,赋予易数以新的含义,使其成为建构象数体系的一大支柱。其中郑玄在这方面的贡献十分突出。他通过对两汉以来易数研究的总结,论述和阐发了自己的易数理论。《易传·系辞》提出十个自然数,称为“天地之数”,但对于“天地之数”的含义及作用却未作说明。这就给后世留下一个难解之谜,导致易学界众说纷纭。郑氏取“五行之数”解说“天地之数”,自成一家。他指出:

天地之气各有五。五行之次,一曰水,天数也;二曰火,地数也;三曰木,天数也;四曰金,地数也;五曰土,天数也。此五者阴无匹,阳无耦,故又合之。地六为天一匹也,天七为地二耦也,地八为天三匹也,天九为地四耦也,地十为天五匹也,二五阴阳各有合,然后气相得,施化行也。(《左传》疏)

五行之数来自五行的序数,见于《尚书·洪范》:“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郑玄认为天地之数一至五这五个自然数不是别的,就是五行之序数。这五个数有阴阳之分,天数为阳,地数为阴,而阴阳必须相合,有阴必有阳合之,有阳必有阴合之,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这五个数“阴无匹,阳无耦”,故当以六、七、八、九、十合之,因而“天地之数”六至十这五个数也有了五行的含义。郑氏又以五行所居方位,把“天地之数”分居四方。他说:

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耦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月令》疏)

经过郑玄的发挥,《系辞》中的“天地之数”蕴含了丰富的意义,其中不仅有阴阳对立统一和五行生成的思想,而且也暗含了具有时空性质的图式(如下图)。从空间说,天地之数分居北、南、东、西、中五方;从时间说,天地之数代表了春、夏、秋、冬四季。因为在汉人看来,水、木、火、金所居方位分别表示了冬、春、夏、秋四季,如《白虎通德论·五行》云:“春之为言,蠢蠢动也,位在东方……夏之言大也,位在南方……秋之为言,愁亡也,其位西方……冬之为言,终也,其位在北方。”郑氏这种对“天地之数”的解释丰富和发展了易数理论,为进一步揭示“大衍之数”的渊源奠定了基础。

二(www.chuimin.cn)

八 三 五十 四 九

那么,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是什么关系呢?郑玄认为,天地之数是大衍之数的基础。大衍之数五十来自天地之数的总和。天地之数总和为五十五,而大衍之数只取五十,用四十九,这是由于天地之数中的五行关系决定的。郑氏对此作了说明:“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五行气通,凡五行减五,大衍又减一,故四十九也。”(引《汉上易传·丛说》),郑氏之意为,在一至十这十个自然数中包含两套五行之数,一套包含在一至五中,另一套包含在六至十中,后者是前者加五而成,即一加五为六,二加五为七,三加五为八,四加五为九,五加五为十。所以大衍之数取天地之数总和减五,即他们所谓的“五行各气并,气并而减五,惟有五十。”(《礼记》疏)郑氏对大衍之数的说明虽然未必完全符合《易传》之原义,但他能立足筮法,参照五行,言之成理,证之有据,不失为当时的一家卓见,为后人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三国时虞翻、宋代朱熹,直到今人高亨、金景芳等易学大家虽不取郑氏五行之说,但均认为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有关,可见郑氏之说影响深远。同时,郑氏关于天地之数的排列,与宋人“发现”和流传的“河图”(刘牧称“洛书”)完全吻合,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人所谓“河图”虽属伪造,但必有所本。

当然,天地之数所含的五行之义及在空间上的排列,并非郑氏所独有,早在西汉时就开始萌芽、流行。如《易纬·乾坤凿度》指出:“天本一而立,一为数源,地配生六成天地之数,合而成性。天三地八,天七地二,天五地十,天九地四。”扬雄说:“三八为木,为东方,为春……四九为金,为西方,为秋……二七为火,为南方,为夏……一六为水,为北方,为冬……五五为土,为中央,为四维。”(《太玄·玄数》)又说:“一与六共宗,二与七为朋,三与八成友,四与九同道,五与五相守。”(《太玄·玄图》)郑氏正是吸收了西汉以来的易学成果而建立其蓍数理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