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惠栋辑《易赞》郑氏易之为名也,一言而函三义。据兹三义而说,《易》之道广矣大矣。《郑氏周易》序郑氏之学立于学官,自汉魏六朝数百年来,无异议者,唐贞观中孔颖达撰《五经正义》,《易》用王辅嗣,《书》用孔安国,而二经之郑义遂亡,今传者惟三《礼》《毛诗》而已。《郑氏周易》卷上浚仪王应麟撰集东吴惠栋增补《周易》上经《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释文》)九二,王三赐[5]命。......
2023-10-27
互体法起自于春秋。《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杜预注:“自二至四有艮象,艮为山。”此是关于使用互体法的最早记载。一般来说,在易学史上,互体指六画卦除了将其视为内外卦外,还可以将其中的爻视为两个互为交重的三画卦,由这两个新组合三画卦构成一个新的六画卦。南宋王应麟指出:“凡卦爻二至四、三至五两体交互各成一卦,是谓一卦含四卦。”(《周易郑康成注序》)这是为互体下的最早的定义,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尤其汉代互体之法广泛流行,却未见易学家对互体加以界定。从现有的资料看,汉代的京房、马融、荀爽、宋衷、虞翻等皆使用过互体法,且在使用中其法灵活多变。汉末虞翻易学在此方面是集大成者。他曾使用过互体经卦(三画卦)、五画连互别卦(六画之卦)、四画连互别卦和连互不全之卦。[3]出生比虞翻稍早的郑玄,也把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运用到易学注释中。如:
《蒙》注:“互体震而得中。”(《公羊传定公十五年》疏)
《同人》注:“卦体有巽,巽为风。”(《周易集解》)
《观》注:“互体有艮。”(《周易集解》)
《贲》注:“卦互体坎艮。”(同上)
《大畜》六四注:“互体震。”(《周礼·大司寇》疏)
《颐》注:“自二至五有二坤。”(《周易集解》)
《坎》上六注:“三五互体艮,又与震同体。”(《公羊传·宣公元年》疏)(www.chuimin.cn)
《恒》九三注:“互体为乾……又互体兑。”(《礼记·缁衣》正义)
《家人》六三注:“爻体离,又互体坎。”(《后汉书·杨震传》注)
以上是互体三画卦之例。据有关学者统计,郑玄易注用三爻互体者二十六处。共有两种情况:其一,二至四三爻互体一卦。如《蒙》二至四三爻互体震,故郑注《蒙》云“互体震”。《同人》二至四三爻互体巽,故郑注《同人》云“卦体有巽”。《恒》二至四三爻互体乾,郑注《恒》云“互体为乾”。《家人》二至四三爻互体坎,故郑注《家人》云“又互体坎”。其二,三至五三爻互体一卦。如《观》三至五三爻互体艮,郑注《观》云“互体有艮”。《坎》三至五三爻互体艮,故郑注《坎》云“三五互体艮”。《大畜》三至五三爻互体震,故郑注《大畜》云“互体震”。《损》三至五三爻互体坤,故郑注云“互体坤”。
有时,郑氏同时互出两个三画之卦用于注经。郑注《恒》九三云:“互体为乾……又互体兑。”注《颐》云:“自二至五有二坤。”注《萃》云:“互有艮巽。”注《夬》云:“五互体乾。”注《井》云:“互体离兑。”注《鼎》云:“互体乾兑。”注《萃》云:“互有艮巽。”注《夬》云:“五互体乾。”注《井》云:“互体离兑。”注《鼎》云:“互体乾兑。”
值得注意的是,郑氏不仅视二三四、三四五为互体卦,而且还将内外卦也看作互体。也就是说,在郑氏那里,任何相邻三爻构成的三画卦皆为互体卦。这是郑氏与其他易学家相比的独到之处。如《贲》上为艮,郑注《贲》云:“卦互体有坎艮。”《既济》上为坎,郑注《既济》九五云:“互体为坎也。”《旅》下为艮,郑注《旅》初六云“爻互体艮。”
关于四爻互体出一别卦,虞翻使用较多,在虞氏之前其他易学家则很少使用。从现有资料看,在虞氏之前只有郑玄使用过,且仅存一例。郑注《大畜》“不家食吉”云:“自九三至上九有颐象。居外是不家食吉而养贤。”(《表记》正义)此谓《大畜》三四五三爻互体震,四五上三爻(外卦)互体艮,上艮下震是谓颐卦,故“自九三至上九有颐象”。
有关周易郑注导读的文章
(清)惠栋辑《易赞》郑氏易之为名也,一言而函三义。据兹三义而说,《易》之道广矣大矣。《郑氏周易》序郑氏之学立于学官,自汉魏六朝数百年来,无异议者,唐贞观中孔颖达撰《五经正义》,《易》用王辅嗣,《书》用孔安国,而二经之郑义遂亡,今传者惟三《礼》《毛诗》而已。《郑氏周易》卷上浚仪王应麟撰集东吴惠栋增补《周易》上经《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释文》)九二,王三赐[5]命。......
2023-10-27
盈天地之间者惟万物,故受之以屯。《集解》凡两见,一《序卦》注,一分附卦前,下云卦前注者,皆仿此。《集解·序卦》注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行出而喜乐之意《集解·序卦》注豫必有随,喜乐而出,人则随从。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伤于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
2023-10-27
柯劭撰《周易郑注》十二卷,宋王应麟撰。王应麟所辑《周易郑康成注》一卷,明胡震亨附刊于李鼎祚《集解》后,其已见《集解》者不录。应麟书及栋所辑新本,《郑氏周易》三卷,前《提要》已著录。以《汉书》注所云郑氏,即注《汉书》者,非指康成。依孔颖达《正义》,称先师篇次以《彖》《象》附本经。复又引《释文》《七录》作十二卷云,郑原本如此,盖两存其说。郑《诗》《礼》注皆引《京氏易》,与注《易》用费学不同。......
2023-10-27
汉郑氏注宋王应麟撰集归安丁杰后定武进张惠言订正艮下兑上咸,亨,利贞,取女吉。艮为山,兑为泽,山气下,泽气上,二气通而相应,以生万物,故曰咸也。《集解》初六,咸其拇。上六,咸其辅颊舌。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夫妇以嘉会礼通,故无咎。同上九四,贞吉,悔亡藩决不纍,壮于大舆之輹。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2023-10-27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同上拟之而后言,仪[4]之而后动,同上《汲古阁》《雅雨堂》本《释文》并云:郑、姚、桓、元、荀柔之作“仪之”。......
2023-10-27
就易学而言,他对汉代易学的总结和整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郑玄易学融合今古文易,结束了两汉今文易和古文易相对峙的局面汉代易学有今古文之分,西汉立于学官的施、孟、梁丘易是今文易,民间未立学官定的费氏易与古文易相同,则属于古文易。但此次校刊的熹平石经是今文。故郑玄易学从思想和方法方面继承了京氏易今文易和费氏易古文易。以礼注《易》是郑氏的独创,这也是郑氏易学胜于马融易学关键之所在。......
2023-10-27
郑玄是大经学家,也是大训诂学家。这一点与许慎不同:“郑氏注经,与许氏解字之体不同。注经职在畅通经意,多因文立注,而引申假借之义为多;许书则以阐明文字本义为主,二者固有辨也。”因此,郑玄注《易》尽力运用《易传》已有训诂成果。《尔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训诂学著作,它的成书是汉代训诂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注《否》九五,“休,美也。”《复·六五象》:“考,成也。”注《家人》九五,“假,登也。”......
2023-10-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