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国民音乐教育:中西音乐史中的诗意探索

国民音乐教育:中西音乐史中的诗意探索

【摘要】:“宽口径”国民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国民的基础美育,其具体实施途径的明确,涉及理论与技术方面诸多具体的工作。从根本上来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本身就是现代化,“宽口径”国民音乐教育是一个以基础应用为中心的系统性公益工程,在古今中外、传统与现代之间务必寻求到平衡点,以维持理论与实践基础的稳固性。

“宽口径”国民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国民的基础美育,其具体实施途径的明确,涉及理论与技术方面诸多具体的工作。关于如何实现这一层级国民音乐教育的目标,笔者曾在专著《国民音乐教育论》中有过阐述,基于这一前提,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做进一步的思考。

(一)以音乐社会学的考量进行定向调研与分类设计

面对56个民族千姿百态的民风民情,确立国民音乐教育具体实施途径的基石就是首先要做好细致的定向调研工作,要充分尊重不同地区的生活习俗与文化传统,并将其作为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凝练,寻找其与国民音乐教育目标中的契合点,而不是相反点。要通过严谨的研究分析工作,探索各种积极稳妥的工作方法,实现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说,基于社会音乐文化的创建,定向调研过程就必然面临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及遴选、国民音乐教育的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国民音乐教育的硬件建设、举办教育的具体形式(针对社会各个阶层,在农闲季节、工休日、节假日,开办国民音乐教育培训班;开展一些卓有成效的国民音乐教育活动;或者将国民音乐教育定期地送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街道社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改革学校音乐教育等)、国民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再创造(如资源搜集、学术研究艺术创作)等重要议题。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些技术上与学术上的储备大都是具备的。置身于信息时代,开展系统而又专业的国民音乐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工作心态,自觉、及时、积极又敏锐地更新储备,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毫无疑义,形成这样的认识,是国民音乐教育工作能够稳定开启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分类设计是实际开展工作之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以笔者的浅见,分类设计是“宽口径”国民音乐教育工作的理论性框架结构,这一个结构,应符合音乐社会学的基本规律,其关注的当下目标可以借鉴曾遂今先生在其专著《音乐社会学》所总结的观点,即主要关注音乐现象的社会横向运动和综合运动。与此同时,国民音乐教育作为国家文化建设进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于音乐的社会纵向运动的关注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历史维度,一切正能量的要素和事项均具备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厚度,这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音乐文化生态的形成将产生更有说服力的正向引领,“宽口径”国民音乐教育将以在全体国民中开展音乐教育的国家行为而得到广大民众的确认和支持。有关基础分类设计和顶层分类设计的工作预案的编写尝试,当具备这样的前提。在此,笔者基于个人的浅见,做了如下设计以抛砖引玉:

上述“一体化联动机制”,应具体化为某种艺术教育工程性层级的专门机构,比如说:“国民音乐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这种机构,其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优秀的国民音乐教育专门人才,它的核心定位也必须以应用方向为重心,要能够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那种操作能力强、专业素质高、政策水平高、思想道德好的“四位一体”的高精尖音乐教育师资,确保国民音乐教育工作从始至终都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战斗力。

(二)以音乐文化心理的培育来巩固教育教学的效应

保持“宽口径”国民音乐教育的长效机制,主要途径是要通过教育教学当下的品牌效应的日积月累,逐渐内化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心理上的文化体认,即以音乐文化心理的培育来巩固教育教学的效应。笔者将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分而述之。

首先,学习本国本民族传统的优秀音乐文化并积极创新。本国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所折射出的,往往是国民集体心路历程中最有代表性、最具震撼力的情感表达与审美追求。中国的56个民族,均拥有各自的音乐代表作,它们是开展国民音乐教育的宝贵资源。改革开放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其历史必然性,适应市场需求的流行音乐文化的喧嚣也当属规律使然,而关于学界对此间利弊的一些观点和讨论,因限于篇幅也不便在此深入展开。总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精神文化领域的很多重要事情,往往需要重新梳理,选择性接续,甚至从头开始。本国本民族传统的优秀音乐文化生存空间的萎缩,恰恰证明了国民音乐教育的长期缺位或者没有落到实处的问题。不仅如此,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一种宝贵资源,还应该在创新发展中绽放新的光彩,开拓新的价值,为国民音乐教育增添新的力量。这一方面成功的例子如著名音乐家谭盾的创作等。

其次,科学借鉴外来文化,树立国民音乐教育的全球视野。(www.chuimin.cn)

最后,博采现代化进程中一切积极的文化因子,与时俱进。

德国学者于尔根·哈贝马斯在其所著《现代性哲学话语》的《现代的时代意识及其自我确证的要求》一文中说:“由于新世界即现代世界与旧世界的区别在于它是向未来开放的,因此,时代在推陈出新的每一个当下环节上都不断重新开始。”国民音乐教育的时代性的本质就是:博采现代化进程中一切积极的文化因子,与时俱进——这里实际所提到的,是从善如流的科学的资源整合与积极的创新。纵使是那些在某些人思想中被定义为不那么好的东西,也应该采取正面的态度进行科学地分析,必要时可以来一个大胆的“拿来主义”。现代化的国民音乐教育体系存在的一个重大理由不是甄别,而是融合。比如说,以音乐为中心,音乐的选择必须是多元的,除了传统的严肃音乐经典之外,当代流行音乐经典也要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文化创建为总目标,基础的铺垫就应该涵盖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而不是故步自封于音乐这一个领域。

从根本上来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本身就是现代化,“宽口径”国民音乐教育是一个以基础应用为中心的系统性公益工程,在古今中外、传统与现代之间务必寻求到平衡点,以维持理论与实践基础的稳固性。在实施过程中,具体的方式与标准的把握还必然与民生、民主等这些公众的社会情态纠葛在一起,为了实现不同阶段的预期目标,传统的方式和标准必然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因此而赋予国民音乐教育不断自新的力量——不断探索和经验的积累,也许会在一定的时机与条件下转化为一个坚实的契机,无论学校音乐教育还是社会音乐教育,最终天衣无缝地融合到了一起,科学完整的“中国音乐学”体系和盘托出——正如前文所述,在目前的条件下,这样的平衡点还只能局限于一个抽象的总标准,要借助于目前还不是很成熟的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在艰苦卓绝的修修补补中蓄势待发——其结果,可能要迫使命题本身超越“与时俱进”的基本预设,可能我们最终还是不得不思考和承担“现代化”所带来的种种不可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当代社会生活进程的快节奏及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促使国民音乐教育务必扮演这样的角色,其一切的创新行动都为了一个更为远大的任务。埃里希·弗洛姆在其所著的《健全的社会》中,就曾做过十分明确的 倡导:

一个健全的社会必须像如今使儿童有受教育的机会一样,为成年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当今不断增加的成人教育课程体现着这一原则。但是,所有这些民间安排也只包罗了全国人口的一小部分,这条原则应当适用于全体人民。

但必须要指出来的是,埃里希·弗洛姆在此表达的“健全社会”的理想,特别是他的“在所有这些领域同时着手改革”的提议,较为笼统,缺乏实实在在的定点,而我们今天的国民文化建设中也或多或少存在着类似情况。笔者试图以“宽口径”国民音乐教育实现“以点带面”目标,也有这方面的考虑——为什么选择音乐而不是其他,我们不妨从真实生活的层面来简要地推衍其依据:在所有艺术门类中,音乐的大众性属性的感性支撑比比皆是,以一般性的情况比较而言,文学美术的感性表达最低限度也需要纸、笔和颜料,其情感的传达也相应需要一定长度时间的阅读、欣赏和理解之后才能达成,其他诸如影视建筑等门类,对于物质和时空条件的限制就更无须细说了。独有音乐,它可以将这些限制降到最低——关于这一点,在前人的著述中早已成了定论,本文无须赘述。考察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心理,往往可以从流淌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村歌野曲、里巷歌谣中找到最直接的佐证。

(三)网络空间的音乐正能量建设与传播

信息时代的国民音乐教育,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相应目标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这一途径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通过一台电脑,坐在家里独立完成国民音乐教育,如何保证效果,就需要有相应的技术设计。但不管怎样,在互联网这样一个多元化空间,国民音乐教育都需要去占领一块阵地,通过提供优秀的音乐作品和优良便捷的国民音乐教育服务资源,发出强大的声音,形成品牌效应,完成正向引领。总之,网络空间的音乐正能量建设与传播,网络版“宽口径”国民音乐教育功能的实现,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众多环节支持,不能一蹴而就。

“宽口径”的国民音乐教育的工作层级性强,各个层级都有“硬骨头”要啃,其实施过程是有挑战的。但是,如果能够坚定信心,科学规划,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高度融合,有效整合一切积极要素,做好“知”“行”策应这一篇大文章,就一定可以解决难题,实现目标。

刊载于2015年第12期《音乐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