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很漫长的一段时间里,约瑟夫·海顿自觉活得猪狗不如,这些异乎寻常的宏伟篇章与之关系非同小可。相对于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两个厚脸皮的孩子来说,约瑟夫·海顿理所当然成为任意挥霍的库存,四周有草地和树荫,作为彼此忠实的陪衬。约瑟夫·海顿与这个女人之间长达40年的漫长婚姻印证了恶魔对音乐的诅咒。海顿被排除了,是天赋与机缘巧合注定了他将与音乐拥抱一生。慈祥细腻的天性促使海顿积极尝试各种可能。......
2023-10-27
“面向全体国民的音乐教育”“将音乐艺术实实在在地送到全体国民的手里边”,是我的第一本专著《国民音乐教育论》的核心理念——在内心深处,我是把它当作承诺来看待的。所以,从《国民音乐教育论》正式出版至今,我就一心想着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来有效地兑现这个承诺。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才得以成功申报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一般课题“国民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与实践途径研究”(课题编号为:XJK014BTW015)。该课题设定的核心成果即为专著《国民音乐教育之诗说中西音乐史》。
为什么将专著名称定为“国民音乐教育之诗说中西音乐史” 呢?我想,无论从个人的写作理想、价值取向等缘由还是从国民音乐教育的目标来看,它都是十分充分而又明确的。
我从小热爱文学,在写作《国民音乐教育论》时就比较多地想到过“文学与音乐相结合”“诗与歌相结合”的问题,还在书中刻意排了一篇我于1997年在《益阳师专学报》公开发表的文学评论《生存困惑与乡土中国的必由之途:路遥的启示》。还有,我一直十分信奉“功夫在诗外”的道理,特别是当它关乎音乐教育这个议题的时候我认为尤其如此——音乐是感性特质特别突出的一门艺术,“自律”固然十分重要,但“他律”却也因此而更加须臾不可少——这才有了该书“内容简介”中“‘关联篇’……力求向更为宽泛的领域寻找突破点,对‘基础篇’形成支撑”这句话。毫无疑义,这正是为本书《国民音乐教育之诗说中西音乐史》埋下的一个伏笔。
无论是从事音乐教育、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的专业人士,还是一般性的音乐爱好者,首先都必须要领会一个问题:音乐艺术不应该是任何意义上的“名利场”,而是“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自然而然的生活情态和优美静谧的人文生态。在笔者的构想中,这是国民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民音乐教育的舞台必定是博采众长而又从善如流的,不仅仅是文学,还有其他领域,有益于建设的一切积极因素,它都应该持有一个开放、积极借鉴、有效融合、“与众乐乐”的状态。这本来就是艺术生成及审美发生的基本属性,而被人们称之为“艺术皇冠”的音乐,难道不应该更加如此吗?然而,遗憾的是,长时间以来,笔者所看到的景象却是:一些从事音乐工作的人士,以“专业属性”为名,高筑壁垒,自设城墙,恨不能把音乐养成温室里的“花花草草”,而且,他们还常以艺术的名义,把音乐关进所谓的“大雅之堂”,但是为了博取名利,音乐又可以沦为“媚俗妖姬”。可以说,这已经从根本上脱离了音乐艺术本应根植的深厚土壤。
在笔者的理念和实践中,音乐学的专业建设和国民音乐教育的建设,相辅相成,水乳交融。之所以这样,完全是因为笔者以国民音乐教育为国家文化建设献一份力的赤诚和理想,从一开始就秉持了一个开放多元共建共享的方向和信念。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国民音乐教育的民族性。笔者在本书“基本篇”的《20世纪中西音乐文化其他大事记:蓦然回首,伊归何处》一文中,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大事的取舍,将长期以来关于民族根性音乐文化运动轨迹及规律的思考,采取了毫不避讳的鲜明态度。既然它如此重要,却又将其置放(或“定位”)在“其他大事记”中,同样表达了一个鲜明的态度:我们对“中国音乐”或者说“中华民族音乐”的正统与源流的传承与教育的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最后,因《国民音乐教育之诗说中西音乐史》属于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一般课题“国民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与实践途径研究”的核心成果,所以,将该课题的开题报告附录如下,会更加方便读者朋友们了解本书的写作意图。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
1.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普及型、公益性、宽口径的“国民音乐教育文化属性和实践途径研究”最大的意义在于,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国民音乐教育研究的瓶颈,使“国民音乐教育”的称谓与“国民”这个名词的内涵和外延名实相符。在课题主持人已经于2013年6月正式出版的40万字学术专著《国民音乐教育论》的基础上,本课题将以文化属性的研究为起点和依托,瞄准更高的层次进行深度拓展,其根本的目标是要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始于乐,兴于艺,达于文,成于境”,是开展本研究的根本意义之所在。音乐艺术在教化人伦、强健品格、养成文化等智性启迪功能方面,具有一般教育手段所达不到的特殊力量。同时,在传播途径、手段和具体工作的各类基础操作方面,它还具有其他艺术门类所难以比拟的可塑性和便捷性。对于国民文化的复兴,选择音乐教育作为起点,将会使目标的实现之努力事半功倍。但是,由于多年来国内在涉及真正意义上的“大国民”层次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而在这些少之又少的东西中,真正称得上学术研究成果的,也只是一些零散的、片段性的文字,与真正意义的国民音乐教育所能做和能够完成的、必须要做和必须要完成的工作与目标,以及当代社会对于国民音乐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特别是到了实际操作的环节,因为缺少科学依据,常常陷入一筹莫展的尴尬境地。
所以,基于国家国民文化复兴宏伟目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发展宏观战略要求,以科学性、体系性为标准,以实际生产力的获得为根本目标的国民音乐教育文化属性和实践途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2.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的重心集中在国内的研究成果上,时间跨度从1994年3月樊祖荫先生在《人民音乐》发表论文《李凌的国民音乐教育观》到2013年10月詹皖先生在《中国音乐》发表论文《张謇音乐思想及其影响之研究》,前后将近20年的时间,共涵盖6部学术专著和11篇学术论文。另外,国外的研究成果也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两部专著,即:两位美国学者雷默和弗罗姆分别所著的《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8月版)和《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7月版。弗洛姆写作此书的实际时间为1955年)。
对于上述研究成果,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归纳:
首先是与本课题研究方向紧密相关的一方面,在樊祖荫的论文《李凌的国民音乐教育观》中提及,李凌先生音乐教育观的核心是:“要提高我国的音乐水平、提高全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不仅要大力发展专业音乐教育,更要重视整个国民音乐教育”。旗帜鲜明地倡议开办社会性音乐学校,因地制宜地开展群众性音乐文化活动。与此相关的论文还有王志军先生的《李凌社会音乐教育实践和思想的当代启示》等。而左峰先生于2007年发表的《国民音乐素养提高与社会和谐发展》一文,更是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层次论证了整个国民音乐素质培育的价值指向和重要意义。虽然,其论证过程的一个重心仍为学校音乐(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基本框架,但是该环节的方法论构成却突破固有局限,将国民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与“功夫在诗外”的宏大视野相关联,在凸显国民音乐教育本身的文化张力的同时,实际上也明示了一些充满潜能的实践途径。与此相关,周海宏先生在其《国民音乐审美素质的构成与国家音乐教育体系的结构和层次》一文中所提出的“国家音乐教育体系”观念,则从一定高度完成了某种建设性的构想,即:“国民音乐生活——国家音乐教育行为——专业音乐表演与创造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上述三家之言至少是从观念性的一般倡议层次初步解答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基本属性问题。而美国学者弗罗姆在《健全的社会》中,以其体系性的论证充分挖掘了艺术教育对于人的一生稳健生活与人格成长的特殊重要性。此类中外研究成果的前后结合,已经能够较为完整地呈示国民音乐教育的基本轮廓和关键线索。笔者于2013年出版的学术专著《国民音乐教育论》,正是建构于这一基础的铺垫之上。第二,从应用性研究的方向进行考量,此类成果十分丰富,涉及国民音乐教育方方面面的一些工作规律及方法论的总结。当然,根据本研究的论证方向,也必然要对跨领域的整合应用进行考察与分析论证。比如,冯亚先生的论文《露天音乐艺术观赏的礼仪与文明观众的培育》,论及群众音乐文化活动中基本的文化素养问题,它关乎国民音乐教育的社会效应和子体系建设、音乐文化的社会传播伦理建设等一系列工作。在冯先生的论文中,细节罗列与理论探析的并置将“观众文化”(或称为“观赏文化”)的轮廓和盘托出。这是国民音乐教育的各类单元工作实践必将面临并且需要切实解决的一个难题。围绕本课题最终成果的体现形式,李晖先生的论文《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诗歌的学习》和冯长春先生的论文《艰难的突围——“重写音乐史”史学思潮的回顾与思考》,分别从音乐教育的跨领域整合功能和音乐史论教科书的书写空间进行论述,给单元创新和综合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第三,从宏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发展的研究情况来看,在进入21世纪以来的十多年中,国内的成果在质和量两方面都有了较为扎实的增长。在所有这些成果中,以艺术特别是音乐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项目,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已经搭建起一个体系性的广阔平台。再者从国民音乐教育的研究情况来看,有关“乐教”和美育的理论成果十分丰富,业已形成一个立体多元而又十分严整的体系链。此外,本研究得以充分衍展的核心基础,是纯形态意义上的广义音乐学,其各个专属领域(含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也是比较丰富的。相对于本研究来说,所有这些方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块清晰,互为关联,为一些专属方向性应用与综合应用的研究工作和事项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性的铺垫。还有面向全体国民的“国民音乐教育研究”离不开广义的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民族学等方面的支撑,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根基深厚,在量与质两方面都完全可用“汗牛充栋”来描述。相对于本研究,选取美国学者雷默先生的学术专著《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作为代表,它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切入:①传统的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民族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已经产生的效应,在整合或者综合的维度上已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重点体现在实际的研究应用上主客体之间稳定的立体主从关系的自觉配置与科学实践。从其社会反响来看,传统的价值是值得充分肯定的;②进入21世纪以来,从中外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来分析,它们大体上比较好地顺应了信息化时代社会的变化发展规律,也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突破。以上所考量的只是与本研究直接发生作用的一些领域,在研究过程中,它必然还要涉及一般性哲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问题,甚至于自然科学领域的某些成果,在某种情形之下,也应适时适当地大胆予以借鉴和运用。这些间接层面的研究成果,一是因其庞杂,二是因其将在本研究的实施过程中融会贯通,故不在此作专门的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上述成果主要的问题在于,没有从国民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体系性的高度来全面进行建构。而笔者的专著《国民音乐教育论》虽然初步从系统性的层次对国民音乐教育的理论做了探索,但是,其体系化的道路仍然十分艰巨。更加值得重视的是,长期以来,关于国民音乐教育的“名”与“实”的问题,还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认识和定位上的误区。如陈宗花先生的论文《新时期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综论》,理论来源就是1986—1998年期间召开的7届新时期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的中心内容,其观念的核心建构,基本上是将国民音乐教育与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相提并论。长期以来,类似的观念、研究成果和实践,仍然大有市场。诸如这些,都是本课题定位于应用型研究的动力所在。只有进一步深化国民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扎扎实实地实践并进行深刻总结和展开相关研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总之,无论是从历时性还是从共时性来考察,普及型、公益性、宽口径的“国民音乐教育文化属性和实践途径研究”课题都是基于上述成果的基础提出的。以此作为基点,进一步延展到非物质文化发展的前景和规律性这样的广度与深度,并力求落实到应用的层次,为研究本身增添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3.问题的提出
国民音乐教育属于国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理想和中国梦研究的目标之一。本研究对其展开文化属性及实践途径的研究,主要还是围绕高等院校科研成果如何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如何切实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这一目标而树立的。该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历时整整17年(1996—2013)。课题主持人于2013年6月在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了学术专著《国民音乐教育论》,并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该书分为基础篇和关联篇,其围绕国民音乐教育“宽口径”这一目标,从一个新的角度和高度阐述了国民音乐教育客观存在的目标、使命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各单元拓展。“基础篇”力求解决理论方面的某些关键层面的问题,主要是从基础定位和单元构建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创造性地回答了“何为‘国民音乐教育’”和“实施国民音乐教育的关键性环节与重要步骤”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关联篇”主要是作者在多年的国民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总结及相关成果,侧重于实践层面的建设,并力求向更为宽泛的领域寻找突破点,对“基础篇”形成支撑。该著立足于大国民音乐文化与大国民音乐教育普及和发展的总体目标,倡导让音乐艺术以科学人文的理念、全新的方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手中活生生的现实,对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同时,其所定位的国民音乐教育新平台建设的构想,将为国家整体国民文化建设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
本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力求朝着更深且更具有实际意义的层次来展开的。通过对国民音乐教育文化属性的分析研究,一方面对于前期理论储备进行深度整合,进一步优化和巩固已有的体系性建构;另一方面又可以努力开拓新的视角,为国民音乐教育树立更加丰富的支撑。而通过对国民音乐教育实践途径的分析研究,旨在为科学理论服务于社会落实验证和应用的渠道,夯实课题建设良性循环的基础。另外,在本研究中,对于上述提及的“力求向更为宽泛的领域寻找突破”,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本研究的最终成果之一——《国民音乐教育之诗说中西音乐史》,将以务实创新的方式,清新独特的视角,实践和演绎国民音乐教育的文化整合效应及美育功能。
4.课题界定
该课题总体上属于应用研究。国民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让综合课题主持人与课题组成员已经取得的理论、实践研究成果和专业建设成果,更好地为国民音乐教育实践途径的研究服务。其具体实施过程,将由大量的基础实践和实验实训教学项目来组成。
二、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1.课题理论依据
一方面,从广义上来说,本课题所具有的深厚理论根基,是自先秦以来的历朝历代直到中国当代这一历史长河中所有关于“乐教”理论与实践成果的积淀所形成的。从狭义来说,是上述这一历史进程中专门针对普及型、公益性、宽口径的“国民音乐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这个相对独立的板块,这一部分目前虽然谈不上丰厚,但也可圈可点。另一方面,本课题主持人已经专门针对“国民音乐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主题正式出版了40万字的学术专著《国民音乐教育论》,其他课题组成员也取得了与此相关的扎实成果。
2.研究目标
本课题主持人前后经历17个年头(1996—2013)终于写成学术专著《国民音乐教育论》,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要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这正是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本课题将依托高等院校这个平台,为社会的国民音乐文化建设与传播进行应用性体系建构,借助教育教学、基地建设、实验等手段和途径,初步形成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的范本。
3.研究内容
从总体上来说,本课题研究内容分为两大板块,即:实践基础研究和实践途径研究。
实践基础研究包括:①前期理论成果的应用性转换评估;②实践方向及应用前景评估;③综合性可行性分析及风险评估。
实践途径研究包括:①教育手段体系性建构与实践教学设计研究;②不同区域标本建设及成本核算研究;③实验与实践整合研究。
4.研究假设
本课题属于应用性研究,其所依托的平台为课题主持人所供职的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课题主持人选择的与之因应的关系,则为怀化市鹤城区、中方县以及益阳市的安化县,本课题将以这三地的应用性实践为根基,完成课题的各项推理及演绎。
5.创新之处
①课题主持人在国民音乐教育方面展开了系统性研究,本研究是将系统性研究成果进行技术性转化;②尝试文学与音乐的有机结合,提升国民音乐教育理论成果在实际推广中的效率;③实地标本建设与基地建设相结合,落实应用性研究的目标。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国民音乐教育的理论成果是为解决目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体系化的道路仍然十分艰巨和长期以来国民音乐教育的“名”与“实”的误区问题,所以,必须通过务实的实践手段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应用研究,在当代大众社会接受全面的检验,才是迈向应用推广和解决根本的必由之路。而国民音乐教育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也只有在清醒地放置于这一特定前提之下来展开,才能少走弯路,取得成效。
2.研究方法
实验法、调查法、实践法、文献法。
3.技术路线
①课题主持人将团结全体课题组成员,明确各个成员基本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任务;②阶段性成果的保障条件及分类比例配置;③最终成果的保障措施及自评手段;④教学过程及其他参与者安排;⑤实验室建设;⑥基地建设。
4.实施步骤
①2014年12月——2015年11月。前期理论成果的整合研究;前期实践成果的整合研究;本研究的第一阶段成果,课题主持人及课题组成员成果:论文总数,3篇;实践成果,教学推广,1项。
②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本研究的第二阶段成果,课题主持人及课题组成员成果:论文总数,5篇;实践成果,教学推广,2项;实验室建设,1个;基地建设,3个。
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本研究的第三阶段成果,课题主持人及课题组成员成果:专著1部(20万字以上)。
四、可行性分析
1.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课题主持人的成果:
(1)课题主持人于2013年6月在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了40万字的学术专著《国民音乐教育论》。
(2)发表论文情况如下:①熊岸枫:《谈戏曲音乐的“曲牌板式变化体”》,《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年第1期;②熊岸枫:《谈谈音乐旅游产品设计中“音乐品质”的问题》,《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③熊岸枫:《生存困惑与乡土中国的必由之途:路遥的启示》,《益阳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④宋运超、熊岸枫:《中国戏曲唱腔曲体界定的“否定之否定”》,《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5年第4期;⑤熊岸枫:《试论戏曲唱腔的“集曲板式变化体”》,《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5年第1期;⑥熊岸枫:《高等教育的课程、制度、情境与文化》,《怀化学院学报》,2013年第12期。
(3)另外,从1991年至今,已先后在安化报、散文选刊、怀化师专报、益阳师专报、怀化学院报发表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二十余篇。(www.chuimin.cn)
课题组成员成果:
(1)课题
①张文华:《沅水流域滩仪式活动中的乐舞研究》,科研项目,2010—2012,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已结题。
②杨果朋:《湘西侗、苗歌舞传承的比较研究》,科研项目,2009—2012,湖南省教育厅课题,已结题。
③姜仁武:《湘西原生态音乐文化的开发与研究》,科研项目,2009—2010,湖南省教育厅课题,已结题。
④张文华:《辰州傩戏音乐研究》,科研项目,2009—2012,湖南省教育厅课题,已结题。
⑤杨果朋:《湘西侗、苗歌舞传承的比较研究》,科研项目,2009—2012,湖南省教育厅课题,已结题。
(2)论文
①杨果朋、李强:《芷江侗族“孽龙”舞的音乐文化特征》,《中国音乐》,2013年第1期。
②杨果朋、李强:《浅析龙潭民间“蚕灯”艺术的音乐特征》,《中国音乐》,2012年第4期。
③吴海华、姜仁武:《音乐教学实践中的湘西民歌教学探讨》,《音乐探索》,2012年第2期。
④张文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探索:以怀化学院音乐系实践教学为例》,《艺术教育》,2010年第5期。
主要参考文献:
(1)专著
①熊岸枫著:《国民音乐教育论》,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6月版。
②郑茂平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③(美)雷默著:《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第3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8月版。
④资利萍著:《感性的呼唤 音乐教育中的道德教化问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版。
⑤刘咏莲著:《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音乐教育 约翰·布莱金思想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
⑥陈煜斓著:《现代音乐文学导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⑦庄捃华著:《音乐文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⑧(美)弗罗姆(Fromm,E.)著,欧阳谦译:《健全的社会》,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7月版。
(2)论文
①周海宏:《国民音乐审美素质的构成与国家音乐教育体系的结构和层次》,《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②陈宗花:《新时期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综论》,《音乐研究》,2011年第2期。
③陈曦:《基础音乐教育在国民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大众文艺》,2010年第22期。
④区艺:《论国民音乐教育的社会功用》,《玉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
⑤左峰:《国民音乐素养提高与社会和谐发展》,《理论月刊》,2007年第8期。
⑥樊祖荫:《李凌的国民音乐教育观》,《人民音乐》,1994年第3期。
⑦冯亚:《露天音乐艺术观赏的礼仪与文明观众的培育》,《音乐传播》,2013年第4期。
⑧王志军:《李凌社会音乐教育实践和思想的当代启示》,《中国音乐》,2013年第4期。
⑨詹皖:《张謇音乐思想及其影响之研究》,《中国音乐》,2013年第4期。
⑩冯长春:《艰难的突围——“重写音乐史”史学思潮的回顾与思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3年第4期。
李晖:《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诗歌的学习》,《大众文艺》,2011年第20期。
2.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①李强,侗族,1957年11月生,湖南芷江人,中共党员,教授。2007年11月至2018年5月任怀化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分管成教、科技等工作,主管校园信息化建设工程,联系系部为音乐舞蹈系、商学系。1974年2月参加工作,1980年7月毕业于黔阳师专音乐系,任教于湖南芷江师范,1989年7月调入怀化师专音乐系任教。1994年2月至2003年1月任怀化师专音乐系主任,2003年1月至2006年7月任怀化学院音乐系主任,2006年7月至2007年11月任怀化学院校长助理兼音乐系主任,2007年11月开始任怀化学院副校长。李强教授主要从事音乐表演、音乐教育及民族音乐方面的研究,是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中国音乐教育学会会员、湖南音乐教育学会副会长。曾荣获湖南省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民族唱法一等奖、湖南省民歌大赛青年组金奖、湖南省青年歌手大奖赛最佳歌手、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三等奖。1995年获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三等奖。发表有学术价值的科研论文二十余篇,参与国家课题两项。
②杨贤忠,男,1964年生,现任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教授,民族音乐学学科带头人。中国音乐教育学会湖南分会副会长,湖南省钢琴协会副会长,全国社会艺术考级钢琴考级评委。长期从事音乐教育和钢琴教学与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学术成果。相继参与国家级教改课题《全国高师艺术教育主辅修》《二十一世纪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的研究工作。其中《音乐的理解教育论》《申克理论的音乐演奏思维》《论影响德彪西及印象派的音乐》《论钢琴演奏中情感因素的技巧化》等学术论文,先后在《中国音乐》《音乐创作》《沈阳民族音乐学院学报》《艺术百家》等音乐类艺术核心期刊发表。2009年主持校级自编教材《湘西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的编写工作。
③姜仁武,男,土家族,1962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现为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钢琴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钢琴考级评委。姜仁武教授长期从事音乐教育和钢琴教学与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主持省教育厅教改课题《湘西少数民族本土音乐课程的研究与实践》、省教育厅科研课题《湘西原生态音乐文化的开发与研究》各一项,出版专著《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侗族戏曲音乐》一部;在《中国音乐》发表《由京剧进中小学生课堂引发的思考》;《音乐创作》发表《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本土音乐课程的研究与实践》;《音乐探索》发表《现代高师教育中的发展性钢琴教学评价》;《艺术百家》发表《论肖邦音乐作品中的民族特性》;《艺术教育》发表《浅析湖南湘西“辰河高腔戏”的艺术特征》;等等。论文共计二十余篇。2005荣获校级教学优秀奖,2008—2010年连续三年荣获“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④张文华,女,汉族,教授,舞蹈学专业带头人,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员、中国音乐教育学会湖南分会会员、湖南省钢琴协会会员、怀化市钢琴协会常务副会长。张文华教授长期从事钢琴教学与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主持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资助课题《沅水流域傩仪式活动中乐舞的研究》,湖南省教育厅课题《辰州傩戏音乐研究》,怀化学院教改课题《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开设地方民族器乐课的实践与研究》,并相继参与多项省厅级、校级课题。撰写发表16万字的专著《走进辰州傩》;撰写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辰州傩戏特征初探》《靖州三锹多声部苗歌——歌鏊》《湘西土家族民歌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先后在《中国音乐》《音乐创作》全国音乐类核心期刊上发表;《高师钢琴课教学模式的合理运作》发表于《湖南师大学报》(中文类核心期刊);《钢琴演奏中如何提高音乐感受能力》发表于《音乐教育与创作》;《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探索》在《艺术教育》(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上发表。2004年被评为“优秀实习指导教师”,2006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芙蓉杯先进个人”,2010年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国培”优秀指导教师。
⑤杨果朋,女,1960年1月出生,教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主要从事视唱练耳教学研究。杨果朋教授主持科研课题《湘西侗、苗歌舞传承的比较研究》;教改课题《音乐专业开设地方少数民族音乐选修课的实践与研究》。发表论文《“南方二人转”——麻阳苗族花灯》《浅谈“节奏感”在视唱教学中的体验与体现》《侗族“咚咚推”的艺术特征及赏析》《怀化侗族歌舞音乐的节奏初探》《湖南怀化瑶族高腔号子歌的音乐特征》《湘西侗族打击节奏艺术的表现形式及特征》《湖南通道侗族喉路歌调查报告》《论歌唱情感体验的模糊性》《侗族“锣鼟”艺术的节奏特征》《侗族“竹筒舞蹈”的探源及艺术特征》《怀化侗族情歌赏析》《浅谈视唱的心理素质培养》《论小提琴演奏的匀、准、美在“四换”教学中的体现》《谈视唱练耳的基础训练》《论声乐教学中的模糊性》《钢琴伴奏在视唱教学中的体验与体现》。论文《侗族“锣鼓”艺术中的节奏特征》在第二届中国湖南金旋律音乐节优秀音乐教育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大学师范组二等奖。
3.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所在单位的经费、设备、资料、时间安排等条件以及原有的研究基础)
(1)课题主持人所在的单位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在科研经费上能够予以充分的支持和保障。
(2)课题主持人所在的单位拥有中央地方共建音乐艺术实验室1个,校级实验室和专业录音棚共3个,专业的教学楼、琴房、舞蹈教室各1栋,高级艺术实践中心1个,另外还拥有大量可用于科研与教学的其他配套设施等。
(3)课题主持人所在的单位拥有两个正处级别的图书馆,除馆藏纸质图书资料外,还建有网上图书馆,有关音乐教学与科研的书籍资料十分完善。
(4)课题主持人所在的单位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对于科研工作时间有制度上的保障。
(5)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原有研究基础的基本情况如下:自2003年至2014年来,共发表论文501篇,其中,有关音乐教育教学和科研的论文共121篇,约占论文总数的30%;承担省级课题14项、校级课题10项;出版专著3部。这一系列的学术论文、科研项目及专著,为本课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预期研究成果
(注:因连续的家事变故和课题本身任务的繁重,致使项目结题时间不得不一再拖延,在此谨向湖南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及读者诸君致以诚挚的歉意)
有关国民音乐教育之诗说中西音乐史的文章
曾在很漫长的一段时间里,约瑟夫·海顿自觉活得猪狗不如,这些异乎寻常的宏伟篇章与之关系非同小可。相对于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两个厚脸皮的孩子来说,约瑟夫·海顿理所当然成为任意挥霍的库存,四周有草地和树荫,作为彼此忠实的陪衬。约瑟夫·海顿与这个女人之间长达40年的漫长婚姻印证了恶魔对音乐的诅咒。海顿被排除了,是天赋与机缘巧合注定了他将与音乐拥抱一生。慈祥细腻的天性促使海顿积极尝试各种可能。......
2023-10-27
明清的历史,时间上分别为1368—1644年、1616—1911年。中国音乐则在民歌小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歌舞音乐等重大领域源流归宗,星河璀璨,和而不同。弘治、正德、嘉靖年间的转机,使得音乐艺术的发展终于又有了出头之日。此番改良,促使传奇戏的发展抵达黄金时期,昆曲也因此成为官方戏曲的代表而被视为雅部之首。在如此时代氛围中,髙濂以他作为戏曲家和养生学家的身份与眼光,提出“养生有方,首先节欲”的观点。......
2023-10-27
就是你了,音乐之母。影像浸入体魄,实物依旧迷离记忆已沉淀为天然风骨就是那只鸟,巫一般地闪烁,傩一样地咆哮与舞蹈音乐之母,她无时无刻不在提示你们扯下荒凉的面罩随心之所愿,跳跃,奔跑……......
2023-10-27
——利奥波德·莫扎特亲爱的沃尔费尔爸爸,在若干年后的中国,某个角落平庸而渺小的我,要向你倾吐衷肠:我真的希望你从来就没有带着沃尔费尔离开家乡!我真的希望肉身凡胎的天使只要点亮萨尔茨堡属于你们自己的那一间房就已足够消减我铺天盖地的歉疚和哀伤!......
2023-10-27
基于国民音乐教育的“大音乐史”观,是在笔者连续十多年担任高校音乐专业“中外音乐史”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改革实践的一个经验总结与理论凝练。学校音乐教育也是国民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校外相结合,为总体的国民文化发展提供支撑和引领,这就是基于国民音乐教育的“大音乐史”观。(一)“大音乐史观”的基本结构基于国民音乐教育的“大音乐史观”的实践途径,在于首先形成一个稳定的技术架构。......
2023-10-27
“宽口径”国民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国民的基础美育,其具体实施途径的明确,涉及理论与技术方面诸多具体的工作。从根本上来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本身就是现代化,“宽口径”国民音乐教育是一个以基础应用为中心的系统性公益工程,在古今中外、传统与现代之间务必寻求到平衡点,以维持理论与实践基础的稳固性。......
2023-10-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