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汉族民歌:音乐基础知识第十一课

汉族民歌:音乐基础知识第十一课

【摘要】:四川民歌《康定情歌》又称为《跑马溜溜的山上》,它源于康定雅拉乡的“溜溜调”,是四川康定地区民歌的代表作。《康定情歌》的歌词朴实、率真、感情真挚,从“张家大哥”“李家大姐”的称谓上体现了少数民族和汉族融合的多民族特征。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情绪欢快、连贯流畅、音域适中,深受四川乃至全国人民的欢迎。

3.小 调

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泛指流行于广大城乡的民间歌曲。与劳动号子、山歌相比,小调艺术加工较多,手法更加丰富,音乐形式也更加完整。因其流传面广、情况复杂,至今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总体来说,小调的旋律委婉动听,结构规整但变化丰富,多见单曲体,一些地区也有由若干单曲联缀的“套曲”,多数小调在演唱时都有器乐伴奏。

江苏民歌《茉莉花》在原《鲜花调》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曲调保存了《鲜花调》的结构与风格,前半部为呼应句式,第一句采用重复的手法;后半部三、四句连接紧密,尾部带有拖腔,在原曲基础上进行了加花修饰,使旋律更加温婉动人,优美流畅,具有江南小调的风格。(www.chuimin.cn)

四川民歌《康定情歌》又称为《跑马溜溜的山上》,它源于康定雅拉乡的“溜溜调”,是四川康定地区民歌的代表作。《康定情歌》的歌词朴实、率真、感情真挚,从“张家大哥”“李家大姐”的称谓上体现了少数民族和汉族融合的多民族特征。“溜溜的”“月儿弯弯”等衬词,使歌曲的内容更加丰富,也起到了深化思想感情的作用,旋律也更加流畅。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情绪欢快、连贯流畅、音域适中,深受四川乃至全国人民的欢迎。1947年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喻宜萱在音乐会上演唱此曲之后,该曲在全国广为流传,并且名扬海外,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前身是1940年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阮若珊和李林等人共同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后经李广宗、王印泉、李锐云等人重新修改记谱,将原作歌词中的抗日主题改为歌颂家乡的主题,定名为《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每一句歌词都有衬词“哎”,加深了语气表现。歌曲旋律舒展、结构规整,采用了起、承、转、合,使用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使整首作品连贯流畅,环环相扣。歌曲主题鲜明、乡土气息浓郁,感情奔放,表现了沂蒙山地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