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习汉族民歌:音乐基础知识

学习汉族民歌:音乐基础知识

【摘要】:这首民歌的歌词共有17段,讲述的是兰花花凄美的爱情故事,歌曲内容与民间传说大体相同。陕北民歌中的甩腔在信天游中较为多见,一般运用在首句的尾音。

1.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简称“号子”,北方称“吆号子”,南方称“喊号子”,四川地区常称为“哨子”。这是一种人们在集体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和劳动节奏密切配合的民歌,它具有实用性功能和表现性功能的特征,在劳动人民生活中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劳动号子种类繁多,一般分为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船工号子(船渔号子)。劳动号子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曲调简单、节奏韵律突出。这主要是因为集体劳动过程中需要统一力量,伴随着劳动的律动应运而生。第二,演唱方式多为“一领众和”。统一劳动步调中的领唱者,往往也是指挥者,众人随着指挥者“和唱”,音调高亢,有号召性。第三,歌唱有“即兴性”的特点,歌词可以随着场景的变化转换。

川江号子是船渔号子的一种,是旧时川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民间歌唱形式。主要发源于重庆市和四川东部,流传于金沙江长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和大宁河等流域。

《川江船夫号子》是产生于“川江”的一种船渔号子。“川江”指的是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的长江流域。由于其水势复杂,川江号子的曲调和节奏有丰富的变化,不同地区的川江号子还富有各自的区域特色。川江号子中,有“平水号子”“见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下滩号子”等。“平水号子”速度舒缓,节奏自由,旋律悠扬,有川剧高腔的韵味,衬词的部分旋律拉长并且上扬,尾声部分节奏紧缩,预示着劳动节奏加快,号子将要变换。“见滩号子”为快板,节奏紧凑、一字一音、短促有力,鼓舞船工做好闯滩准备,气氛紧张。“上滩号子”氛围比“见滩号子”更加紧张,由领和变为二声部,呼号声层出不穷,表现上滩。“拼命号子”是在过滩紧要处唱的号子,因此速度更快、节奏更加紧凑、呐喊声此起彼伏,表现与激流险滩做抗争。“下滩号子”则是经过激烈紧张的搏斗之后,船过险滩后顺流而下,节奏又重回悠扬舒缓,表现船工放松、愉悦的心情

2.山 歌(www.chuimin.cn)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大自然中劳作或闲暇时演唱的民歌。它具有直抒胸臆、真挚热烈、奔放热情、即兴性强的特点。山歌在我国分布广泛,品种繁多,且地域风格鲜明,因此山歌的分类较为复杂,一般来说,按歌唱场合分类可分为放牧山歌、田秧山歌、一般山歌。按音腔特点又有高腔山歌、平腔山歌、矮腔山歌。按演唱的形式又有独唱、对唱、接唱、齐唱、一领众和等。除此之外,还可以以地域、句式结构等方式分类。

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诞生地为重庆沙坪坝,是金鼓于1942年在重庆从事地下党工作期间创作完成的。歌曲形式简单,欢快活泼,表达了山民们热爱山区,享受生活的情感。一开始歌词的主题围绕着“太阳”,表达长期压抑的心情得到了释放,人们在灿烂的阳光下努力工作的劳动场景。为了衬托这种欢乐的心情,金鼓还将很多富有表现力的“啰儿”“欧郎罗”“朗朗扯匡扯”等衬词结合到这首短歌中,用它模拟锣鼓等打击乐器的声音,营造出愉快的氛围。这首歌曲为分节歌形式,唱段由两句相同的旋律配以五段不同的歌词构成,具有非方整特点。高亢的音调具有鲜明的性格,重复却不单调,反映出民歌的朴实无华之特点。

陕北民歌《兰花花》的歌词是由作者根据临镇、延安、绥德等地的采录稿写定的。这首民歌的歌词共有17段,讲述的是兰花花凄美的爱情故事,歌曲内容与民间传说大体相同。《兰花花》采用陕北信天游,是一首对比双句体乐段结构的作品,采用了同一曲调反复填写多段歌词的分节歌形式。《兰花花》的第一句为五个小节,按气口以及歌词的句读可细分为3+2的结构。第二句由四个小节组成较长的乐句,中间没有明显的长音以及换气的位置,并且在乐句的词意上也是连贯的。整首乐曲的乐句安排上具有短短长的特点,这样的安排有利于抒发乐段歌词中的情绪。衬词的采用,更突显地域风格,使旋律更加生动灵气。陕北民歌中的甩腔在信天游中较为多见,一般运用在首句的尾音。《兰花花》首句的尾字“线”足足要唱够五拍,随后紧跟一个纯四度的甩音la,力度逐渐增大,这便是“甩腔”唱法运用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