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收录于《天闻阁琴谱》中,是蜀派古琴代表作之一

收录于《天闻阁琴谱》中,是蜀派古琴代表作之一

【摘要】:清末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琴谱收录于《天闻阁琴谱》中,为蜀派古琴的代表作之一。在古代,所谓“广陵”是一种流传于广陵地区的民间器乐曲,后在流传过程中演变成为七弦琴曲,又名《广陵止息》。近人杨宗稷则明确指出《广陵散》即蔡邕《琴操》中所诉的《聂政刺韩王曲》。《广陵散》是我国古代琴曲中,唯一一首具有战斗和杀戮气氛的作品,表现了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

《梅花三弄》最早载于1425年朱权《神奇秘谱》。据记载,该曲最早是一首箫曲,相传为东晋桓伊所作,唐代改编为琴曲。

该琴曲共十段,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六段是含引子与尾声的循环体曲式,引子-A1-B-A2-C-A3-D-尾声。因为主题变化重复三次,故称为“三弄”。这部分曲调流畅优美,由调式主音和属音构成主题旋律,这一主题变化重复三次,都是以清澈透明的泛音来演奏,形象地表现了梅花恬静端庄的神态。第二部分包括后四个乐段,侧重于音乐的发展,运用了一系列急促的节奏和不稳定音,表现一种动荡不安的气氛,用富于动态的音调来描绘梅花不畏寒冬、凌霜傲雪的高洁品格。整个乐曲的许多段落运用相同的结尾,这种手法在民间音乐中称为“合尾”,使各段之间协调统一,加强了富有对比性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

《流水》最早收录在1425年朱权《神奇秘谱》中,现在最流行的版本为清代张孔山所改编的《流水》。相传《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分为二曲,宋时《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清末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琴谱收录于《天闻阁琴谱》中,为蜀派古琴的代表作之一。

《流水》开始以自由、舒缓的旋律塑造了一个空旷、幽深的山谷之境。继之,以古琴特有的泛音奏出明快、清新的旋律,好似清澈的山泉在山谷中欢快地跳跃。其后,音乐跌宕起伏,似江河奔腾,一泻千里。乐曲以抒情的旋律为主,模拟的描写为辅,用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描绘了涓涓细流、奔腾的江河、浩瀚的大海,表现了一种宽广的胸襟、博大的情怀、百折不挠的精神境界。

1977年美国宇航局为了探求外星生物,发射了“旅行者号”探测器,携带了有钻石唱针的唱机及一张白金唱片。里面收录了选自世界各国的27首最高水平的音乐作品,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周文中教授郑重推荐,《流水》亦被收录其中。他推荐的理由是:“从孔子时代起,《流水》就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描绘的是人的意识和宇宙的交融。”当时由管平湖用宋代名琴“凤鸣”演奏了此曲,这个作品现在还在外太空不断地播放呢!(www.chuimin.cn)

广陵散》曾被误传为魏晋时期的名士嵇康所作。在古代,所谓“广陵”是一种流传于广陵地区的民间器乐曲,后在流传过程中演变成为七弦琴曲,又名《广陵止息》。此曲最早出现的时间大概在东汉末年以前,隋时分为《散》和《止息》二曲,唐又合为一曲。现存最早的《广陵散》谱是1425年朱权《神奇秘谱》所传的版本,朱权在解题中说:《广陵散》曲,“世有二谱”。该书所收录的《广陵散》谱原藏于隋宫,唐末流落民间,到宋高宗建炎年间才再入宫府。

关于《广陵散》的内容,过去各家说法虽不尽相同,但大都认为与聂政的传说有关。近人杨宗稷则明确指出《广陵散》即蔡邕《琴操》中所诉的《聂政刺韩王曲》。他在《琴镜续·广陵散谱后记》中说:“广陵散,非嵇康作也,《聂政刺韩王曲》也。……今按谱弹之,觉指下一片金革杀伐激刺之声,令人惊心动魄,忘其为琴曲,是以当曰鼓琴阕下,观者成行,马牛止听,足征余前说不谬。更以知曲中各段命名曰:取韩、呼幽、亡身、返魂、冲冠,皆与聂政刺韩王为父报仇之旨相合,其为《聂政刺韩王曲》毫无疑义。”从《广陵散》各段小标题及其特性音调所表现的怨咨之情和斗争精神看来,杨说是很有道理的。还有一个说法是《战国策》及《史记》记载的“韩国大臣严仲子与帝相侠有宿仇,而聂政替严杀侠,体现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操”。

《广陵散》是一部由两个基本主题发展演变而成的大曲。全曲由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部分组成。从总体结构来看,仍然保持着“序——正声——乱声”这种“相和大曲”的原则。开指可视为全曲的引子。小序、大序部分则在较平稳的气氛中布置了正声和乱声的主调旋律的雏形。正声是全曲的主体,描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变化,急促低音级进,进而发展成咄咄逼人、惊心动魄的场景,乐曲旋律壮阔豪迈,具有沉郁慷慨的气氛。乱声和后序比较短小,体现出一种热烈的欢腾和痛快淋漓的感情。正如北宋《琴苑要录·止息序》所说,它在表达“怨恨凄感”的地方,曲调幽怨悲凉;在表达“怫郁慷慨”的地方,又有雷霆风雨、戈矛纵横的气势,例如“正声”部分的“循物第八”“冲冠第九”“长虹第十”,就集中显示了这一特色。

《广陵散》是我国古代琴曲中,唯一一首具有战斗和杀戮气氛的作品,表现了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