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翻羽调绿腰》:琵琶独奏曲的优秀音乐作品

《新翻羽调绿腰》:琵琶独奏曲的优秀音乐作品

【摘要】:《新翻羽调绿腰》是1982年陕西古典艺术团的杨洁明根据古意创作的一首琵琶独奏曲。在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上被评为优秀音乐作品,获得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评奖二等奖。从《汤琵琶传》中的描述可看出,汤应曾弹奏的《楚汉》与《十面埋伏》在情节及主题上一致,由此可见早在16世纪之前,此曲已在民间流传。《楚汉》在明嘉靖、万历年间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

彝族舞曲》诞生于1960年,是王惠然的作品。王惠然不仅是一位作曲家,他在演奏、乐器改革、指挥等方面的成就也令人称颂。尤其在琵琶、柳琴音乐的创作与发展上,成就卓越。《彝族舞曲》是王惠然深入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采风之后,几经打磨诞生的作品,对我国琵琶音乐有着深远影响的作品。

这部作品用音乐描绘了彝族山乡的美丽风景,表现了彝族人民生活的喜悦。结构上就已经具备了中西合璧的特征。作品采用复三部曲式结构,九个段落可分为引子——主体——尾声三个部分,中部又运用了传统的多段体结构形式。引子吸收了彝族民歌《海菜腔》的音调,模仿笛声、巴乌声描写月色下朦胧恬静的山寨美景。呈示部由八小节的音乐主题展开,采用《烟盒舞曲》的音乐素材旋律优美柔和,表现彝族姑娘们曼妙的舞姿;中部的变奏部分,在前段基础上随着音乐的发展情绪越来越热烈;第五、六段,作者在不同的音区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层层推进,结构布局精巧,节奏欢快,生动地展现了彝族青年舞蹈的场景;尾声部分再现了引子和呈示部的音乐主题,四组递进式泛音好似皎洁的月光柔柔笼罩着山寨,热闹的山寨又回归了宁静

这首作品将民族音乐素材与西洋创作手法完美融合,对琵琶曲的创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创新。此曲面世之后好评如潮,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专业琵琶演奏家以及各层次音乐听众的喜爱。

《新翻羽调绿腰》是1982年陕西古典艺术团的杨洁明根据古意创作的一首琵琶独奏曲。在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上被评为优秀音乐作品,获得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评奖二等奖。

《绿腰》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但古曲失传已久。此曲在历代典籍中多有记录,又名《六幺》《录要》《乐世》等。五代时期画家顾闳中所绘的《韩熙载夜宴图》中,还有舞蹈家王屋山跳《绿腰》的场景。杨洁明所创的《新翻羽调绿腰》,在考证古代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借鉴了唐代大曲的曲式结构散序——中序——曲破,以唐代诗人李群玉《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中的诗句作为每段的标题,分为“散序多拢捻”“轻盈绿腰舞”“慢态不能穷”“婉如游龙举”“繁姿曲向终”五部分。乐曲的第一段“散序多拢捻”相当于唐大曲的“散序”,采用散板自由的节奏特点。乐曲“中序”为二、三、四乐段,第二段“轻盈绿腰舞”旋律抒情优美,描写了舞者轻盈婀娜的舞姿。第三段“慢态不能穷”在速度上由散渐快,旋律轻快活泼,富有动感。第四段“婉如游龙举”,情绪逐渐高涨,音区由低转高,表现较为热烈的舞蹈场面,旋律为入破准备。最后一段“繁姿曲向终”相当于唐大曲中的“曲破”,这是节奏较快,非常适合舞蹈的部分,采用“扫”“拂”等技法,旋律宽广,情绪热烈。而后,乐曲情绪突转,在扫轮以后以一个柔和分奏结束全曲,起到了意犹未尽的艺术效果。(www.chuimin.cn)

《新翻羽调绿腰》在继承中国传统大曲的创作结构和意境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的作曲技法,富有现代气息,恰好印证了“新翻”(新创作)之意。该曲结构严谨、意境多变,时而优美典雅,时而明快热烈,呈现出浓郁的传统风格,是当代文曲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十面埋伏》是流传甚广的传统琵琶大曲,又名《淮阴平楚》,是武套代表曲目,其作者不详。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从《汤琵琶传》中的描述可看出,汤应曾弹奏的《楚汉》与《十面埋伏》在情节及主题上一致,由此可见早在16世纪之前,此曲已在民间流传。《楚汉》在明嘉靖、万历年间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琵琶谱》,其后各家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埋伏》乐谱。

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汉军取得了胜利。旧曲分十三个乐段,自卫仲乐开始,后三段删去不奏,今日诸家大多承用此法,所奏为十个乐段。《十面埋伏》每段都有小标题总括该段情境,按情节发展此曲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乐段,表现汉军整装待发,将士们威武矫健的气概。其中“列营”为全曲序引,表现出征前的金鼓战号齐鸣,众人呐喊的激烈场面,此段音调颇具标志性,堪称《十面埋伏》的标志性旋律。第二部分6—8乐段,为音乐的主体。“埋伏”表现决战前夕夜晚,汉军在垓下伏兵,气象宁静而又紧张,为下面两段做铺垫。“鸡鸣山小战”楚汉两军短兵相接,刀枪相击,气息急促,音乐初步展开。“九里山大战”描绘两军激战的生死搏杀场面。马蹄声、刀戈相击声、呐喊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先用“划、排、弹、排”交替弹法,后用拼双弦、推拉等技法,将音乐推向高潮,此段意境正与“汤琵琶”奏《楚汉》情境相吻合。第三部分9—10乐段,为乐曲的尾声,表现了突围落荒而走的项王和汉军紧追不舍的场面。最后“刹住”,音乐戛然而止,全曲结束。

此曲音乐形象鲜明、潇洒粗犷,将琵琶音色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