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音乐基础知识第十四课-贺绿汀与马思聪

音乐基础知识第十四课-贺绿汀与马思聪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贺绿汀的音乐作品体裁丰富,构思精巧,结构严谨。贺绿汀是我国近现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位音乐家。1929年初,马思聪因家境突变回国,在香港、广州、上海等地演出,被誉为“音乐神童”。2007年12月14日,马思聪异国辞世20年后骨灰归葬广州,同日《马思聪全集》在广州艺博院举行首发式。小提琴曲《内蒙组曲》是马思聪的成名之作,作于1937年。

贺绿汀(1903—1999),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原名贺揩,贺安卿,又名抱真,湖南邵阳人。他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幼时被父亲送入私塾读书,在这时期接受了民族音乐和戏曲音乐的熏陶。1921年初中毕业后在小学当教员,音乐、体育、绘画、英文、国文历史地理什么都教。1923年考入长沙岳云学校艺术专修科学习音乐、绘画。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同年创作了第一首作品《暴动歌》。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师从黄自,同时学习理论作曲与钢琴。1934年他创作的钢琴曲《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分别荣获著名钢琴家齐尔品在国立音专所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奖活动的一等奖和名誉二等奖。1934冬入明星影片公司从事电影配乐工作,这期间为17部影片创作了插曲和片头曲。抗日战争爆发后,贺绿汀参加救亡演剧队,奔赴前线,创作了《游击队歌》《保家乡》等救亡歌曲。1938年至武汉,在“三厅”的领导下工作,后随“三厅”撤至重庆,任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组长和育才学校音乐组主任等职务。这期间创作了《嘉陵江上》《晚会》等作品。1943年至延安,在“鲁艺”和“三五九旅”工作。1944年调至陕甘宁边区工作。1946年担任中央管弦乐团团长,这期间创作了《森吉德玛》《新民主主义进行曲》等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但以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坚持真理、彰显正气,赢得了“硬骨头音乐家”的美誉。1983年贺绿江当选为国际音乐理事会荣誉会员。

贺绿汀的音乐作品体裁丰富,构思精巧,结构严谨。他的《牧童短笛》是近代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代表之作,其巧妙地将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与西方的作曲技法相结合,颇有新意,是中国钢琴曲中的名作;他的《游击队歌》一反救亡歌曲宏大悲壮的创作常态,用小军鼓的节奏贯穿于歌曲始终,以轻快、活泼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游击队员神出鬼没的形象;他的《嘉陵江上》采用朗诵风格,以戏剧性化的艺术创造,表现了失去家园的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念。他的儿童歌曲《变啊变》《谁说我们年纪小》注重儿童性格、心理特征,旋律优美,注重民族风格的体现。贺绿汀是我国近现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位音乐家。

马思聪(1912—1987),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广东海丰人。马思聪的父母都不懂音乐,但戏剧之乡广东所独有的地方戏剧音乐深深地影响着童年的马思聪。1923年,11岁的马思聪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随大哥到法国,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先后就学于南锡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1929年初,马思聪因家境突变回国,在香港、广州、上海等地演出,被誉为“音乐神童”。1930年再次赴法,向毕能蓬学作曲。1931年,广东省政府官费资助,马思聪第三次赴法留学,第二年归国,任中国第一所现代“私立音乐学院”院长,主要在广州、香港、上海、南京、北平等地从事演出;同时,又先后在广州音乐院、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任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多年转辗于华南、西南各地坚持从事频繁的演出,并先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华交响乐团指挥、贵阳艺术馆馆长等职。1945年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台湾交响乐团指挥、广州艺术音乐系主任、上海中华音乐学校校长、香港中华音乐院院长等职务。1950年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创作》主编等职。由于“文革”原因,1967年1月赴美国定居,从事作曲、教学工作。1987年5月20日于美国费城逝世。2007年12月14日,马思聪异国辞世20年后骨灰归葬广州,同日《马思聪全集》在广州艺博院举行首发式。(www.chuimin.cn)

马思聪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的作品涉及小提琴音乐、交响音乐、协奏曲、大合唱、室内乐、钢琴音乐、歌剧、舞剧、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儿童歌曲多个领域。他的小提琴作品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影响最突出。主要代表作有小提琴曲《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第一回旋曲》《牧歌》《秋收舞曲》《山歌》《双小提琴协奏曲》,交响音乐《山林之歌》《第二交响曲》,大合唱《祖国》《春天》,舞剧《晚霞》,歌剧《热碧亚》等。小提琴曲《内蒙组曲》是马思聪的成名之作,作于1937年。其中的《思乡曲》和《塞外舞曲》已成为饮誉中外的优秀中国小提琴代表作。管弦乐《山林之歌》作于1954年,它创作技法精湛、民族风格鲜明,被认为是马思聪交响音乐中的精品。

马思聪的作曲技巧成熟且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当中国的许多作品还沉湎于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手法、风格的时候,他的作品就已经渗进了西洋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音乐的元素。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对风格的刻意求新更加积极,但从始至终都用来表现他对音乐的民族特征的追求。他曾说过:“一个作曲家特别是一个中国作曲家,除个人风格特色外,极端重要的是拥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他的创作风格正如他的好友、著名音乐理论家李凌年说:“他(马思聪)不大喜欢浓墨色彩和强烈的戏剧性冲突,风格比较恬淡、素雅,有点像南国的‘夜合花’,徐徐吐出幽香,清新芳香。”“他的作品一向比较简明,音调清丽流畅,结构简洁,笔到情到就行,没有太多的赘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