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古代乐器箜篌的形制和起源

古代乐器箜篌的形制和起源

【摘要】: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即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句子。箜篌这种乐器古已有之,在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三种形制的箜篌: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这种竖箜篌明末渐少使用,后来则渐渐销声匿迹。凤首箜篌是一种形制别致的弹弦乐器,最早仅流行于今印度和缅甸等地,传入中国后,因琴头有凤首装饰而得名。

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即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句子。箜篌这种乐器古已有之,在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三种形制的箜篌: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

卧箜篌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弦鸣弹拨乐器,其形制类似于我国琴瑟,所不同的是卧箜篌琴体上具有数弦通用的通品装置,盛行于汉至隋唐,宋代后失传。

早在东汉之时,竖箜篌就随着“丝绸之路”上的商贾往来,由波斯西域传入中原一带。《隋书·音乐志》中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旧器。”关于其形制,唐代杜佑《通典》有云:“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刘宏)好之。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臂箜篌。”这种竖箜篌明末渐少使用,后来则渐渐销声匿迹。(www.chuimin.cn)

凤首箜篌是一种形制别致的弹弦乐器,最早仅流行于今印度和缅甸等地,传入中国后,因琴头有凤首装饰而得名。在东亚,凤首箜篌被称为“维那”,清代由缅甸传入的乐器中,仍有这乐器,但名称不是凤首箜篌,也不是维那,而称为“总稿机”。

在20世纪20、30年代,以郑觐文为首的大同乐会曾根据文献记载按古制对箜篌进行仿制,但在演奏上并没有取得实际的进展。直到70年代末,经各方面的通力合作,终于改制出具有实际演奏意义的箜篌:雁柱转调箜篌。这种箜篌由凤头、琴柱、拉弦板、琴弦、共鸣箱、转调脚踏等构成,按C大调七声音阶定弦,音域十分宽广,达五个八度,音色纯净清澈,韵味悠长。指法广泛借鉴了古琴古筝、琵琶的技法,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代表人物有崔君芝、李树宝。著名作品有《湘妃竹》《高山流水》《洛神》《月儿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