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琵琶的起源与发展:音乐基础知识

琵琶的起源与发展:音乐基础知识

【摘要】:无论柄之长短、皮面或木面、圆形或梨形音箱、起源于中国或外国,只要是抱弹的,通过推引手法发出“pi、pa”声者均被称为琵琶。出现得最早的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秦琵琶(即弦鼗)和汉琵琶(阮咸),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两种琵琶: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在西域琵琶传入以后,汉琵琶与之逐步融汇在一起,大约在明代以前孕育、演变成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弹拨乐器——曲项多柱琵琶。

秦、汉至南北朝曾出现许多种形制的拨奏乐器。无论柄之长短、皮面或木面、圆形或梨形音箱、起源于中国或外国,只要是抱弹的,通过推引手法发出“pi、pa”声者均被称为琵琶。

出现得最早的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秦琵琶(即弦鼗)和汉琵琶(阮咸),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两种琵琶: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在西域琵琶传入以后,汉琵琶与之逐步融汇在一起,大约在明代以前孕育、演变成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弹拨乐器——曲项多柱琵琶。

郑祖襄在《宋、元、明琵琶图像考》中对琵琶的形制、演奏形式等方面做了考证,他认为唐代琵琶演奏时琴身横抱,琴头略微朝下;五代时琴头略微抬高一些,但有相无品;宋元尚属琵琶的汉化阶段,胡琵琶原本没有品,汉化以后的俗琵琶开始用品了,演奏时琴头较以前抬得更高,似乎已经是斜抱;明代琵琶的形制与演奏姿势继续朝着多品、斜抱方向发展,根本性的变化是手弹完全取代了拨弹。[1]

现在使用的琵琶为六相二十四品琵琶,共鸣箱为木质半梨形,头部包括弦槽、弦轴、山口等。身部包括相位、品位、音箱、覆手等部分。琵琶演奏技巧多种多样,表现力丰富,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诗中所描绘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真实地描绘了琵琶的演奏效果。(www.chuimin.cn)

唐代是古代琵琶发展的高峰,涌现出了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乐曲,如曹保、曹善才、曹纲、裴神符、段善本、康昆仑。清初至20世纪,琵琶演奏形成了五个流派: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其代表人物有华秋萍、沈肇州、李芳园、鞠世林、汪昱庭、吴畹卿、杨荫浏、曹安和、樊少云、陈子敬、沈浩初、林石城、卫仲乐、刘德海等。

传统琵琶曲按结构有大套、小套之分,按内容有文曲、武曲之别。文曲善于表现委婉细腻、文静抒情的作品,《月儿高》《夕阳箫鼓》《阳春白雪》《飞花点翠》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武曲善于表现粗犷豪放、刚劲奔放的旋律,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十面埋伏》《海青拿鹅》《霸王卸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