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古琴形制与琴徽发展史—音乐基础知识

古琴形制与琴徽发展史—音乐基础知识

【摘要】:据文献资料和考古实物的证明,3000余年前古琴就已经诞生了。这张十弦琴长67厘米、高18.1厘米,有琴轸,无徽位,面板呈波浪起伏状,并不平整,据推测,可能只有个别准位可以弹奏散音、泛音及滑动幅度较小的音。古琴形制基本稳定应当是在东汉之后了,魏晋文人音乐家嵇康在《琴赋》中记有“徽以钟山之玉”,说明魏晋时期琴已有徽位了。十三个徽位用螺钿或金、玉等制作,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象征闰月。

“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养、意趣的四个方面。其中“琴”在中国古代特指“古琴”,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至今日,古琴仍然是文人墨客的心头之好,是我国文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琴又名瑶琴、玉琴、丝桐,传说舜时,琴为五弦,后文王为纪念死去的儿子增一弦,为六弦,武王为纪念讨伐商纣成功又增一弦,为七弦,因此世人又称其为“文武七弦琴”。

据文献资料和考古实物的证明,3000余年前古琴就已经诞生了。距今2000多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古琴实物,这证明古琴弦数刚开始并不是七弦。这张十弦琴长67厘米、高18.1厘米,有琴轸,无徽位,面板呈波浪起伏状,并不平整,据推测,可能只有个别准位可以弹奏散音、泛音及滑动幅度较小的音。古琴形制基本稳定应当是在东汉之后了,魏晋文人音乐家嵇康在《琴赋》中记有“徽以钟山之玉”,说明魏晋时期琴已有徽位了。唐代斫琴技术发展到了极盛,四川的雷氏家族就以擅长斫琴名满天下,被视为“仙品”的传世名琴“九霄环佩”就是唐代雷氏家族的雷威所制。

古琴通常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着一年的365天。面板以桐木制作,成弧形,底板用梓木制作,成方形,象征着天圆地方,底板有两个出音孔分别为“龙池”“凤沼”。十三个徽位用螺钿或金、玉等制作,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象征闰月。古琴造型丰富,常见有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蕉叶式等。(www.chuimin.cn)

宋元时期,古琴艺术蓬勃发展,形成了汴梁、两浙、江西等流派。明清时期又有江派、浙派、闽派、虞山派、广陵派、蜀派、岭南派、诸城派等。从古至今,诞生了许多琴学名家,北宋朱长文《琴史》中就记录了先秦至北宋156位琴家的事迹。古代琴家知名的有先秦时期的师旷、伯牙、孔子,两汉时期的司马相如、扬雄、蔡邕蔡文姬三国两晋时期的嵇康、阮籍,唐时的赵耶利、陈康士、董庭兰,宋元时期的苏轼、郭沔、成玉,明清时期的朱权、徐上瀛、张孔山、杨宗稷等。近现代著名的琴家有管平湖、吴景略、刘少椿、顾梅羹、查阜西、喻绍泽、龚一、成公亮、李祥霆、丁承运、吴文光等。

古琴音域宽广,演奏指法丰富,琴音具有“清微淡远”的意境,有极强的音乐表现力,亦有不少传世佳作,如《流水》《雉朝飞》《水仙操》《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大胡笳》《潇湘水云》《平沙落雁》《渔樵问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