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四步分析,把握文章思路

四步分析,把握文章思路

【摘要】: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以及一段之内句与句之间的层次关系,这既有利于把握文章思路脉络,也有助于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我认为,只有具备了过去、现实和未来开放性视野的创作,才称得上是一种开放的写作。对这一段材料,我们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

无论什么文体的文章,作者总是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将掌握的材料加以剪裁,按照一定的思路去安排材料,这就是布局。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以及一段之内句与句之间的层次关系,这既有利于把握文章思路脉络,也有助于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如: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作者通过写作来寻求理解,寻觅知音,而读者则通过阅读,来发现作者并与他们建立认同,作家通过区分不同的读者类型,针对特定的阅读对象,使用相应的语言和叙事策略,为他们提供读物,从而获得读者和市场的认同。但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写作,不仅考虑现实的读者,同时也在向未来和可能的读者寻求认同。

比如说,在文学出版、印刷、传播很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作家们的作品在当世的传播受到极大的限制。对古代的作者而言,他们的写作大多没有任何商业报酬,也很少有现实的读者。正因为如此,他们只有对未来的读者加以想象,才能获得写作的基本动力。所谓的“文章千古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作家的写作也向未来敞开,当时不为人知,在后世却成为一代经典的作品,即便是在近代文学史上也比比皆是。所以说,文学本身就具有某种“待访”的性质:作家有点像是在茫茫大海上建立岛屿的人,而读者则像是航海者和旅行者。作家之所以在孤寂中建立岛屿,当然是希望有一天能与他们的读者相遇。

对于另一些作家来说,他们的目光也会投向过去。他们试图与那些早已不在人世的文学先辈们进行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在与先驱者所确立的文学标准对话。当然,他们也是在跟自己内心的目标进行对话。每一个优秀的作家,心中都有一个隐秘而清晰的目标。读者和社会的认同、商业上的成功是一回事,而能否接近和达到这个目标,则是另一回事。就中国文学而言,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等人确立了古典文学的标准,而鲁迅先生则代表了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和思想的新高度。也可以说,我们实际上面对着两个伟大的传统。我们置身于这两个传统之中,受到它们的护佑,分享它们的文学资源,向它们表达敬意,同时也在与它们进行对话,并尝试着做出新的文学变革。因此,任何有价值的写作,都是对传统的某种回应,即便是对传统的质疑和挑战,也是一种重要的回应。

所以,严格地来说,文学写作中对读者的想象,既是一种向现实和未来读者寻求认同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传统的再确认过程。我认为,只有具备了过去、现实和未来开放性视野的创作,才称得上是一种开放的写作。(www.chuimin.cn)

(摘编自格非《文学在读者中寻求认同》)

问题:如何理解文末所言的“开放的写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对这一段材料,我们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文章第一段写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写作,考虑现实的读者;第二段写的是文学写作同时也向未来和可能的读者寻求认同;第三段写的是文学写作也要把目光投向过去,与文学先辈们进行对话。第四段是总结句。文本分析清楚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文末所说的“开放的写作”就指:①取得现实的读者认同;②向未来的读者寻求认同;③也要把目光投向过去,与文学先辈们进行对话;④具备了过去、现实和未来开放性视野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