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幼儿园培养儿童理解重要句子能力

幼儿园培养儿童理解重要句子能力

【摘要】:具体理解重要句子,必须做到:第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对于一些含蓄而复杂的语句,把抓关键词作为突破口,就能正确把握句意。

文中的重要句子是指那些对文章表达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这些句子或体现了文章的中心、主旨,或体现了文章的结构层次,或蕴含着极为丰富、深刻的含义……如果对这些句子把握不准,就不能准确理解整个文章。因此,在阅读能力中,必然要具备准确把握句子含义的能力,尤其是把握关键句子含义的能力。具体理解重要句子,必须做到:

第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

对于一些含蓄而复杂的语句,把抓关键词作为突破口,就能正确把握句意。一个句子中常有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理解了这类关键词语,整个句意就容易把握了。如:

那个一辈子只算出一道题目,而其他题目都算得一塌糊涂的人去了。那是一个以数学为粮食,以演算为空气的人。他生来只属于这一道题目,他把整个世界简化成了这一道题目。

请你解释“他把整个世界简化成了这一道题目”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可以从关键词入手。文中“整个世界”指的是陈景润毕生的时间和精力;“简化”应为从事研究工作;“这一道题目”指的是“哥德巴赫猜想”这道数学难题。因此,句子“他把整个世界简化成了这一道题目”就是指陈景润把毕生的精力集中在对“哥德巴赫猜想”这道数学难题的证明上了。

第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有些句子的理解,关涉段意,甚至文意,这就必须借助文章语境加以分析,才能达到理解文句意思的目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往往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理解句意的潜在信息,因此抓住上下文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句意。如: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我们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相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问题:作者为什么说“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

为什么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联系上下文可知:①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②古松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第三,借助背景理解句意

有些句子意义比较含蓄、内涵较为丰富或蕴含某种深层含义。句子的意思含而不露,没有直接说出来,但根据背景我们可以体会到。通俗地讲,就是话里有话,有潜台词。含蓄句在不便直说时,能起到曲意表达的作用。如:

1942年,一批作家到了桂林,其中有端木蕻良。当地的文学青年奔走相告,经常登门拜访,干扰了作家的创作。端木蕻良就在自家的门上贴了一首诗:“女儿心上想情郎,日写花笺十万行。日上枝头方得息,梦魂却又到西厢。”这首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www.chuimin.cn)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首情诗,但这其实是一首谢客诗。因为材料已经明确告诉我们:该诗是端木蕻良在很多青年登门拜访,干扰他的创作的前提下写就的,言外之意是自己为创作忙碌辛苦,无暇接待来访者,闭门谢客之意。

第四,借助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理解句意

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起句,就要结合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做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做分析。如: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的感情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更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萧萧”二字诗中常见。古风:“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风萧萧”三字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说“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而这里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它们之间似乎是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我们不便说它究竟是什么,但我们却寻出了另外的一些诗句。这里我们首先记得那“明月照积雪”的辽阔。

“明月照积雪”,清洁而寒冷,所谓“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易水歌》点出了寒字,谢诗没有点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杜诗说“风急天高猿啸哀”,猿啸为什么要哀,我们自然无可解释。然而我们不见那“朔风劲且哀”吗?朔风是北风,它自然要刚劲无比,但这个哀字却正是这诗的传神之处。那么壮士这一去又岂可还乎?一去正是写个劲字,不复还岂不又是一个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个道理,何况都是名句,何况又各不相关。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我们每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这一点相知,我们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点相得,这之间似乎可以说,又似乎不可以说,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去。那广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记,在文艺上乃又认识了它,我们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士回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

选自林庚《说〈易水歌〉》

问题:怎样理解“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10分)

这一句子在文中最后一句,也是文章的总结句,它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说荆轲创造了《易水歌》,同时也创造了他自己。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却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荆轲作了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

第二层意思是说这首诗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因为艺术具有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所以,虽然这诗是荆轲所创造,但却属于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