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幼儿教师发展:途径和方法

幼儿教师发展:途径和方法

【摘要】: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培养与培训1.职前培养它主要指职前师范教育。在职培训是为在职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目的是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教育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校本教研以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校本教研的具体方法包括:1.同伴互助同伴互助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

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这就需要持续加强专业学习。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培养与培训

1.职前培养

它主要指职前师范教育。师范教育阶段是师范生进行专业准备与学习,初步形成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的关键时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始和奠基阶段。师范教育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新入职教师的水平,并最终影响教师今后的发展。

2.职后培训

职后培训包括入职培训、在职培训和自我教育等。

入职培训,即新教师培训,主要是为了让新入职教师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环境

在职培训是为在职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目的是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专家引领与学员互动相结合,典型示范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培训形式,积极引领教师在学习中反思,在参与中成长,在实践中提升。

3.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也是教师专业理想确立,专业情感积淀,专业技能提高,专业风格形成的关键。主要方式有:自我反思,主动收集教改信息,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关键事件。自学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等。

(二)教育反思

教育反思就是教师将自己已有的教育实践作为思考的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及其相应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旨在促进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改进和教育效果提升的过程。教育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一条教师成长的公式,即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反思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理念,有助于优化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助于强化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教育反思作为一种专业发展的方法,其条件是:第一,以专业知识作为基础。第二,以教育活动成败原因的探求为方向。第三,以获得教育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的。

教育反思的策略分为两大类:内省反思和交流反思。

1.内省反思

内省反思是指教师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它具体包括:

(1)反思总结。它主要是指通过自己记忆,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予以总结、反思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教学实践中的“灵感”内化,也使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得到考虑。

(2)录像反思。它是通过录像再现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的方法。

(3)档案袋反思。它是以专题的形式为反思线索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包括课堂提问的形式是否多样,课堂提问的内容是否是课堂的重点、难点,对某学生的提问的形式、难度是否符合该学生的实际能力,等等。

2.交流反思

交流反思可以就某一问题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也可以是在听完某教师的一堂课以后,针对这堂课而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并了解其他与自己不同的观念,进而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三)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就是教师通过建立教育教学共同体,运用多种方式方法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以解决自身的问题、改进教学,从而促进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活动。校本教研以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它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校本教研的具体方法包括:

1.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具体可通过研课磨课,沙龙研讨,专业能力的展示,教师的网上备课平台、互动平台,新老教师结对,教研组活动,备课组活动,问题交流中心等,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共同体。

2.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由教育专家、教研人员、一线骨干教师通过阐释教育教学理念共拟教育教学方案、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尝试、引导反思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实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3.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将自己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并运用相关教育理论开展系统的研究,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幼儿教师只有把本职工作自觉纳入研究的轨道,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研究习惯,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学会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才能在创新上有所作为,从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四)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是指个人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一生的、持续的接受教育与培养的过程。终身教育这一理念是由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于1929年提出的,但真正将终身教育概念化和体系化的是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他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议上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并在于1970年出版的《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他的终身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最终形成的标志是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该报告提出了终身学习社会教育的核心与关键是:(1)学会求知;(2)学会做事;(3)学会共处;(4)学会发展。这“四个学会”也被认为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终身学习有助于提升教师自己的学习能力,有助于促使教师加强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的理论学习与探索,以保证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

真题

单项选择题

1.初入园的小朋友害怕幼儿园厕所里的蹲坑,黎老师就在每个蹲坑的两边合适的位置,用环保油漆画上了可爱的小脚印。孩子们看了既新奇又喜欢,入厕时都去踩自己喜欢的小脚印。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

A.长期性 B.示范性 C.复杂性 D.创造性

2.在教育活动中,幼儿园老师总是主动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并指导幼儿开展游戏活动。下列关于该行为的理由,不正确的是( )

A.游戏能促进幼儿同伴关系的建立 B.游戏是教师自发自主的行为

C.游戏需要教师的综合指导 D.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形式

3.吃午饭时,孩子们吵吵嚷嚷,不好好吃饭。李老师说:“咦,教室里怎么飞来这么多小蜜蜂,嗡嗡的好吵呀。快把它们请出去,别打扰我们吃饭。”孩子们听后便安静地吃饭。李老师的语言具有( )

A.教学性 B.趣味性 C.鼓励性 D.示范性

4.郑老师搜集矿泉水瓶、报纸、纸箱、塑料绳等材料,并改造成适合幼儿的教学材料,郑老师的行为是( )

A.环境创设的能力 B.随机教育的能力

C.教学反思的能力 D.教学生成的能力(www.chuimin.cn)

5.王老师在给孩子们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用手做出“卷”的动作,说到“大象把狼扔到河里去”,又用手做出“扔”的样子,孩子们也学着老师做出相应的动作,脸上露出了会意的笑容。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是( )

A.复杂性 B.示范性 C.长期性 D.创造性

本章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小明家境富裕,经常把手机平板电脑等带到学校,还常常向同学炫耀。作为小明带班教师,你会( )

A.不必理会,这是小明自己的事情

B.把家长叫到幼儿园,让家长处理

C.批评小明,因为上课玩平板电脑、经常炫耀是不对的

D.与小明推心置腹地谈谈,让小明认识到炫富的坏处

2.尊重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正确的是( )

A.幼儿喜欢什么,教师就教什么 B.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进其能动学习

C.对幼儿多表扬,不能批评幼儿 D.以幼儿为中心,教师跟着幼儿走

3.下课时,陈老师发现小玲偷了同桌的画笔放在小书包里。这时,陈老师并没有当着其他同学的面直接批评小玲,而是把小玲叫到办公室进行耐心引导。陈老师的做法( )

A.正确,教师应赏识教育为主

B.不正确,教师应认识到幼儿是有个性的人

C.正确,教师要尊重幼儿

D.不正确,教师应及时指出其缺点和错误,并进行批评教育

4.第斯多惠曾说“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广延性 D.连续性

5.针对已有教学方法的不足,李老师提出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情境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充分体现了李老师( )

A.关心爱护学生 B.学科知识扎实 C.具有奉献精神 D.勇于探索创新

6.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

A.高水平的智力 B.创新精神 C.健康体魄 D.全面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材料:

春天悄然而至,为让幼儿感受春天赋予我们生活的诗情画意,我(老师)教幼儿学习诗歌《春天的颜色》。在第一次语言活动中,为了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理解诗歌大意,我特别画了几幅有关春天美景的图画。但无论我怎么解释,孩子就是记不住诗句,也不明白春天怎么会有颜色。

带着孩子们的疑惑,我组织了一次外出寻找春天的活动。我们来到了公园,让孩子们置身美丽的大自然中。在这里,孩子们发现了嫩绿的小草,粉红的桃花,淡紫色的丁香,淡黄色的迎春花。在这一情景中,孩子们理解了“春天的颜色”这一抽象的语言和它丰富的内涵。

第二次语言活动,我抛开原来的歌词,让幼儿自己创编春天的颜色。看过了姹紫嫣红的春天美景,孩子们的语言生动、形象起来。他们共同创编了如下诗句:

“春天是什么颜色的?迎春花吹着小喇叭告诉我们,春天是黄色的。”

“桃花穿着粉红色的新衣,笑眯眯地告诉我们:春天是粉红色的。”

梨树开满了雪白的花朵,得意地告诉我们:春天是白色的。”

“丁香花散发着清香,高兴地说:春天是紫色的。”

“小草伸直了腰,柳树摇着新芽一起告诉我们:春天是绿色的。”

“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小朋友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告诉我们:啊!春天是五彩缤纷的。”

问题:请你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材料中“我”的教育行为。(14分)

2.材料:

在活动课上,陈老师拉上了教室的窗帘,点起了一排蜡烛,并播放着悠扬的音乐。这时,孩子们一个个从嘴里迸发出“太漂亮了”的赞美声。

等小朋友坐好后,陈老师问:“远远望去,这些小火苗像什么?”小朋友纷纷回答:像小笋、像温暖的太阳、像花蕊、像水晶球队、像天上的星星排着队伍,像一亮一亮的萤火虫……

过了一会儿,陈老师要求小朋友把自己位子上的蜡烛,到已点燃的烛火上引燃并观察。这时,有的幼儿观察了一会儿烛火后,慢慢将小手伸出去;而有的幼儿迫不及待地冲向烛火,不假思索地伸出小手。这时,女孩思思大声哭叫起来,陈老师赶忙到她身边,对她说:“思思不哭,下次小心点。”并安顿思思坐到位子上。

陈老师又说了:“小口杯也想和小火苗玩,我们让它们一起玩一玩吧。”这时,大部分幼儿第一个举动就是将口杯倒扣在燃烧的小蜡烛上,小火苗灭了。陈老师又叫小朋友重新点燃蜡烛,有的幼儿手拿杯子悬空罩在小火苗上,奇怪,小火苗却不灭,口杯与小火苗成了好朋友。于是,陈老师又问小朋友:“小朋友,你们发现了什么?”小朋友又纷纷发言:“我拿口杯倒过来盖在燃烧的小蜡烛上,过一会儿小火苗灭掉了。”“我把口杯倒过来盖在燃烧的小蜡烛上,火越来越小时,我很快把口杯拿掉,火又大了。”……

最后,陈老师又问:“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有点难,大多数幼儿不吭声,但兵兵和洋洋举起了手,兵兵说:“杯子拿掉,有空气了,火又亮了。”洋洋说:“杯子盖住,没有空气,所以火灭了。”陈老师笑了,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们。

问题:请从儿童观的角度,评析陈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