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山海关北洋铁路学堂:秦皇岛历史名校

山海关北洋铁路学堂:秦皇岛历史名校

【摘要】:新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接到转呈,批准创设铁路学堂,并责成胡燏棻会同北洋官铁路局总办吴调卿具体规划筹办事宜。清光绪二十二年11月20日,北洋铁路总局在上海的《申报》《新闻报》等报刊上刊登《铁路学堂告白》《铁路学堂章程》,向外界宣告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的建立并开始招生。

1895年至1903年,中国经历了第一次铁路建设高潮,对铁路建设人才的需要日益迫切。

首先提出在中国建立铁路学堂的是英国人金达。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9月20日,任北洋官铁路局总工程师的金达上书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从中国铁路发展的需要出发,建议开设学堂,培养中国自己的铁路工程师。清政府借口经费困难,决定缓办,仅准在天津武备学堂增招学生。

创建于1896年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校门及校舍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5月4日,调任津卢铁路总工程师的金达再次上书津卢铁路督办胡燏棻,陈述创建铁路学堂的建议,并拟定了《在华学成之铁路工程司章程》16条附陈。新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接到转呈,批准创设铁路学堂,并责成胡燏棻会同北洋官铁路局总办吴调卿具体规划筹办事宜。

吴调卿于11月初拟定学堂开办具体计划和经费筹措办法,同时制定《铁路学堂章程》。很快,清政府正式批准开办铁路学堂,并任命吴调卿以北洋官铁路局总办的身份兼任铁路学堂第一任总办(校长)。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11月20日,北洋铁路总局在上海的《申报》《新闻报》等报刊上刊登《铁路学堂告白》《铁路学堂章程》,向外界宣告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的建立并开始招生。

当时,铁路学堂原定于在山海关的北洋官铁路局工程分局旧址上开办,但临近开学,工程分局的房屋未能腾空修缮,为争取时间,北洋铁路总局与设在天津的北洋西学堂(北洋大学前身)商定,暂借校舍上课。开学后不久,两校学生发生摩擦,引起了胡燏棻关注。他在视察山海关内外铁路时,深感铁路学堂造就铁路人才对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遂指令铁路学堂按原议迁至山海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1月22日,学堂迁至山海关。

学堂选址山海关,一是因为北洋官铁路局工程分局撤销,旧址可以利用,节省费用;二是因为山海关有机器厂、造桥厂,近山沿海,适于野外工作,可以实地学习测量和实习。山海关建校创业十分艰难。学堂的房舍为砖瓦建筑,坐北朝南,计有四进。前三进有东西厢房,为天井院。第四进为后院,用作学生运动场地。正堂外有个西小院,设有发动机、抽水机、车床、钻床和一些电工钳工、木工工具,并有收发电报的设备,具有实验室的雏形。学堂院外东侧为师生共用的大食堂。学堂大门门楣上悬挂一横匾,刻“北洋山海关”五个小字、“铁路学堂”四个大字。

学堂又称“中华帝国铁路学堂”(当时它的英文名称是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是我国学习西方大学办学模式建立的第一所铁路高等学府。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3月17日,学堂第一届第一、二班学生毕业,39人中只有17人得到毕业证书。这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批土木工程学科的正规大学毕业生。同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9月30日,英、俄联军侵占山海关,学堂校舍为沙俄军队侵占,在山海关办学的历史就此中断。

1900年颁发给张孝基的毕业证书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5月7日,鉴于铁路建设迅速发展、人才匮乏,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兼督办关内外铁路事宜大臣袁世凯与胡燏棻饬令山海关内外铁路局立即着手筹备恢复“山海关铁路官学堂”。10月15日,山海关内外铁路局总办周长龄在唐山火车站以西、唐山铁路机器厂以北择定校址。(www.chuimin.cn)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3月27日,袁世凯与胡燏棻批准开平煤矿公司在铁路学堂内增设矿科的请求,正式确定学堂名称为“山海关内外路矿学堂”。但因校址已定在唐山,后改名为“唐山路矿学堂”。8月,学堂在天津、上海、香港等处登报招生,共录取121人(铁路工程科81人,矿务工程科40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学堂正式在唐山校园恢复上课。

中华民国成立后,学堂先后更名为“唐山铁路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1912年9月24日,孙中山到学校视察。

1921年,时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叶恭绰将交通部所属的四所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道管理学校”“北京邮电学校”,合并改组为“交通大学”。学校成为“交通大学”下设的唐山学校。此后学校先后更名为“交通部唐山大学”“唐山交通大学”“交通部第二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

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唐山校舍为日军占领,师生流落星散。1937年11月,学校以民选的形式推选茅以升任院长。在复校工作尚未得到教育部承认的情况下,学校在天津、上海等地报纸上刊登的招生广告标题是:“茅以升招生启事”。此后,学校先后在湖南湘潭、贵州平越、重庆璧山复课。

1946年4月,学校迁回唐山,恢复为“国立唐山工学院”。

1949年7月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决定“唐山工学院”“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华北交通学院”合并组成“中国交通大学”。7月13日,铁道部正式接管“唐山工学院”。

1950年8月,“中国交通大学”改名为“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继而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北方交通大学”撤销,学校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

1960年,中共中央批准“唐山铁道学院”为64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1964年,根据中共中央建设“大三线”的精神,学校开始整体从河北唐山迁往四川峨眉山办学。

1971年,学校全部迁至四川峨眉山。1972年3月1日,学校易名为“西南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