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为解决三分之一应届小学生不能升入初中的问题,山海关区政府批准民办一所初级中学——“燕山中学”。解放后,北戴河人民政府接收了“私立海光中学”,改校名为“冀东区海滨中学”,校长由海滨区区长王晓波兼任。1958年,海滨人民公社在丁庄村建立社办初级中学,1962年停办。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卢龙县第一所中学。1961年6月,恢复原卢龙县制,“昌黎县第三中学”改称“卢龙县中学”。至1966年,卢龙县有国办......
2023-10-26
“文化大革命”初期,秦皇岛市区及各县区中学,都没有招生,初、高中毕业生也都没有离校。一直到1968年,一部分学生分配了工作,大部分学生被动员“上山下乡”,1969年1月各中学开始招收新生。
1969年,根据当时提出的“初中不出队,高中不出社”,把学校办在贫下中农门槛上的“教育要革命”口号,全市中学教育盲目发展,农业中学一扫而光,变成清一色的普通中学。市区中学由“文化大革命”前的16所发展到24所,各县区的中学则发展到上百所。
1970年恢复高中招生。经秦皇岛市革命委员会研究,决定利用上庄坨煤矿学校校舍建立“秦皇岛市柳江中学”,招二年制高中28个班,共计1500人,按连、排建制(全校有7个连,每连4个排)。学校1970年3月正式开学。1971年年初,学校抽调170名学生组成4个师范排。1971年年底,“秦皇岛市柳江中学”的全体同学毕业,学校停办。1970年,马坊公社从西盐务村东秦皇岛市牛奶厂借用了10间平房,办起了“马坊公社五七中学”(1981年撤销)。1971年,“海港区民办第一中学”与“河北秦皇岛第一中学”合并,“海港区民办第二中学”与“秦皇岛市第三中学”合并。1974年,“秦皇岛市第六中学”建立,有12个初中班,学生600人,教职工206人。“黄土坎农业中学”于1969年春季重新开办,1975年招收1个高中班后,改名为“海港区黄土坎中学”。1976年,“秦皇岛市第七中学”(高中4个班,初中10个班,学生648人,教职工51人)、“秦皇岛市第十中学”(14个初中班,学生700人,教职工49人)、“秦皇岛耀华玻璃厂中学”(2个教学班,学生91人,教职工3人)建立。同年,“孟营农业中学”改名为“孟营中学”。
1968年,“山海关第四中学”建校(6个初中班,学生300人,教职工14人)。1972年,“铁道部山海关桥梁工厂中学”建校(12个班,学生540人,教职工48人)。1974年,“山海关船厂中学”建校(1个初中班,学生28人,教职工5人)。1975年,“青石沟中学”建校(1个初中班,学生30人,教职工2人)。1976年,“锦州铁路局山海关中学”建校(26个班,学生1300人,教职工87人)。
秦皇岛地区一些中学“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毕业证及奖状
1970年,“拨道洼中学”设高中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1973年,“北戴河海滨中学”建校(2个初中班,学生75人,教职工5人)。1976年9月,“石塘路小学”改建中学(原“石塘路小学”学生分别并入草厂、刘庄两所小学),校名为“石塘路中学”,招收学生300人,有教职员工31人。同年,“蔡各庄中学”(乡办)建立,当年招收初一2个班,由“拨道洼中学”调回初二2个班,学校有学生198人,教职工13人。同年,国家投资在小薄荷寨村建“薄荷寨中学”,当年招收初一3个班以及大、小薄荷寨小学附设初中班二年级3个班。(www.chuimin.cn)
1967年,“卢龙县中学”改名为“卢龙县东方红中学”。1968年,卢龙县以县办、社办、队办、队联办的多种形式,将中学由原来的8所增加到124所。1969年年初,卢龙县基层国办初级中学都发展成高级中学。此后,石门、万贯各庄、杨黄岭、李柳河、刘家营、应各庄等7所社办中学增设了高中班。1970年,“卢龙县东方红中学”办起了“综合性五七学校”。1976年9月,“卢龙县东方红中学”由国办全日制完全中学,改为城关公社办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文化大革命”期间,昌黎县盲目发展中学,1969年各公社办完全中学,小学办“戴帽中学”(所谓“戴帽中学”,是在小学的基础上增设初中甚至高中,有点类似给人戴了个帽子,它是“文革”中城郊接合部农村教育特有的现象,目的是为解决农民子女就近读中学的问题),中学由1968年的12所发展到44所,1971年又发展到68所,1973年发展到146所,1976年达到了226所。1969年,“河北昌黎第一中学”“昌黎县第二中学”合并为“昌黎县中学”,1971年迁至城西原“昌黎县第二中学”校址。1970年,昌黎城关各小学“戴帽初中班”合并在一起成立了“昌黎城关镇中学”,1975年改名为“昌黎城关中学”,迁至汇文街原“河北昌黎第一中学”校址。
1968年前后,“抚宁县坟坨职业中学”自行变为普通中学。1969年年初,“抚宁县城关中学”“海阳中学”“台营中学”“大新寨中学”“留守营中学”“坟坨中学”成为完全中学。1969年下半年,枣园公社、猩猩峪公社、榆关公社、柳各庄公社、上徐各庄公社,将附设于小学的初中班集中,建立了公社初级中学。“抚宁县城关中学”一度改为“抚宁县‘五七’综合技术学校”,开办了半农半医、师资、机电等专业学习班,1972年又改回“抚宁县城关中学”名称。
1968年年初,青龙县开始大办中学,社社办高中,队队建初中。1968年底,受“侯王建议”(见本书《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一实验小学》一文)影响,7所国办中学停办,教师回原社队学校任教,学生回本社中学就学。当年共建立初、高中学校82所,小学附设初中班280处,中学生达到14631人。1971年,各国办中学陆续恢复招生,均改招高中班。到1972年年底,全县有初中75所 (不含小学附设的初中班),高中18所,学生18042人。1973年,青龙县又按照“高中控制发展,初中社办或联办、减少队办,适当集中”的办法,重新调整全县中学布局。
有关秦皇岛历史名校的文章
1962年,为解决三分之一应届小学生不能升入初中的问题,山海关区政府批准民办一所初级中学——“燕山中学”。解放后,北戴河人民政府接收了“私立海光中学”,改校名为“冀东区海滨中学”,校长由海滨区区长王晓波兼任。1958年,海滨人民公社在丁庄村建立社办初级中学,1962年停办。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卢龙县第一所中学。1961年6月,恢复原卢龙县制,“昌黎县第三中学”改称“卢龙县中学”。至1966年,卢龙县有国办......
2023-10-26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秦皇岛地区的中学教育逐渐恢复到正常轨道上来。1980年,“户远寨中学”建校。同年,“抚宁县城关中学”更名为“抚宁县第一中学”,“海阳中学”更名为“抚宁县第二中学”。“曹东庄中学”“坟坨中学”“驻操营中学”“大新寨中学”“台营中学”“留守营中学”“石门寨中学”,相继在1983年、1984年成为初中。1985年,渤海寨3个初中班并入“抚宁镇初中”。......
2023-10-26
所谓“戴帽中学”,是在小学的基础上增设初中甚至高中,有点类似给人戴了个帽子,所以叫“戴帽中学”。“拔道洼中学”和“小薄荷寨中学”以政府“就近入学”的指示为由,都不再接收蔡各庄村的学生。“蔡各庄中学”落成之前,蔡各庄小学毕业的初一两个班和原“拔道洼中学”就读的初二2个班,共有4个教学班在蔡各庄小学上课,那一时期蔡各庄小学被称作“戴帽中学”。......
2023-10-26
在关于北戴河中学的简介中,起首是这样一句话:“北戴河中学的前身,是1945年9月由地方名流阎家琦、耿祝辰、王起安、李伯仁等捐资兴建的‘私立海滨初级中学’。”此后,耿祝辰开始联络地方名流,倡议筹建私立中学,组成董事会,并担任董事。为使学校继续办下去,耿祝辰卖掉了原籍祖坟地10亩及自家一部分衣物。他的妻子丘英华将用自己的陪嫁费在南大寺购置的20亩地卖掉,交给丈夫办学。......
2023-10-26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传教士到中国创设现代学校作为传教工具。受此影响,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也纷纷集资或申请政府拨款,办设现代学校。清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规定:中学堂以府设立为原则,称之为“省立中学堂”,由私人设立的,称为“民立中学堂”。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壬戌学制”,规定中等教育共6年,分初中3年和高中3年两级。......
2023-10-26
1948年11月,北戴河解放,学校由政府接管。耿祝辰响应政府号召,参加扫盲运动,义务为王胡庄村教民校。周恩来总理当年曾到学校视察。1959年,中央明确规定,北戴河区对外开放,北戴河中学被列为对外开放单位。秦皇岛市文史专家、长城专家孙志升老师便是这一届的毕业生。他于1959年进入北戴河中学,经过初中3年、高中3年的学习,毕业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2023-10-26
有人开玩笑说他的“坐”功很好。他小时犯过“小儿麻痹症”,留下了终身残疾。可以说,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学中去了,整天忙于备课、讲课、课外辅导、批改作业、做实验,形成了一种被学校广为推行的“骨碌精神”……正是因为有王兰清、张宝贵这样的“脊梁”人物,正是因为他们身上的这种“骨碌精神”,振奋、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学校师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卢龙县中学才成为闻名遐迩的“冀东名校”。......
2023-10-26
秦皇岛市第一中学诞生于1929年5月8日,其前身为“临榆县立初级中学校”,校址位于河北大街190号。1932年7月,学校第一届初中生毕业。解放前的学校由小到大,与时俱进,学校师生积极参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1946年3月,临榆县教育局郭督学到校视察工作,借故殴打学生,激怒广大师生,全校罢课。“老三届”成为我们的名号,挥洒青春,岁月蹉跎。......
2023-10-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