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秦皇岛文革时期中学:历史名校盛况

秦皇岛文革时期中学:历史名校盛况

【摘要】:“文化大革命”初期,秦皇岛市区及各县区中学,都没有招生,初、高中毕业生也都没有离校。市区中学由“文化大革命”前的16所发展到24所,各县区的中学则发展到上百所。1971年年底,“秦皇岛市柳江中学”的全体同学毕业,学校停办。同年,“孟营农业中学”改名为“孟营中学”。秦皇岛地区一些中学“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毕业证及奖状1970年,“拨道洼中学”设高中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文化大革命”初期,秦皇岛市区及各县区中学,都没有招生,初、高中毕业生也都没有离校。一直到1968年,一部分学生分配了工作,大部分学生被动员“上山下乡”,1969年1月各中学开始招收新生。

1969年,根据当时提出的“初中不出队,高中不出社”,把学校办在贫下中农门槛上的“教育要革命”口号,全市中学教育盲目发展,农业中学一扫而光,变成清一色的普通中学。市区中学由“文化大革命”前的16所发展到24所,各县区的中学则发展到上百所。

1970年恢复高中招生。经秦皇岛市革命委员会研究,决定利用上庄坨煤矿学校校舍建立“秦皇岛市柳江中学”,招二年制高中28个班,共计1500人,按连、排建制(全校有7个连,每连4个排)。学校1970年3月正式开学。1971年年初,学校抽调170名学生组成4个师范排。1971年年底,“秦皇岛市柳江中学”的全体同学毕业,学校停办。1970年,马坊公社从西盐务村东秦皇岛市牛奶厂借用了10间平房,办起了“马坊公社五七中学”(1981年撤销)。1971年,“海港区民办第一中学”与“河北秦皇岛第一中学”合并,“海港区民办第二中学”与“秦皇岛市第三中学”合并。1974年,“秦皇岛市第六中学”建立,有12个初中班,学生600人,教职工206人。“黄土坎农业中学”于1969年春季重新开办,1975年招收1个高中班后,改名为“海港区黄土坎中学”。1976年,“秦皇岛市第七中学”(高中4个班,初中10个班,学生648人,教职工51人)、“秦皇岛市第十中学”(14个初中班,学生700人,教职工49人)、“秦皇岛耀华玻璃厂中学”(2个教学班,学生91人,教职工3人)建立。同年,“孟营农业中学”改名为“孟营中学”。

1968年,“山海关第四中学”建校(6个初中班,学生300人,教职工14人)。1972年,“铁道部山海关桥梁工厂中学”建校(12个班,学生540人,教职工48人)。1974年,“山海关船厂中学”建校(1个初中班,学生28人,教职工5人)。1975年,“青石沟中学”建校(1个初中班,学生30人,教职工2人)。1976年,“锦州铁路局山海关中学”建校(26个班,学生1300人,教职工87人)。

秦皇岛地区一些中学“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毕业证及奖状

1970年,“拨道洼中学”设高中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1973年,“北戴河海滨中学”建校(2个初中班,学生75人,教职工5人)。1976年9月,“石塘路小学”改建中学(原“石塘路小学”学生分别并入草厂、刘庄两所小学),校名为“石塘路中学”,招收学生300人,有教职员工31人。同年,“蔡各庄中学”(乡办)建立,当年招收初一2个班,由“拨道洼中学”调回初二2个班,学校有学生198人,教职工13人。同年,国家投资在小薄荷寨村建“薄荷寨中学”,当年招收初一3个班以及大、小薄荷寨小学附设初中班二年级3个班。(www.chuimin.cn)

1967年,“卢龙县中学”改名为“卢龙县东方红中学”。1968年,卢龙县以县办、社办、队办、队联办的多种形式,将中学由原来的8所增加到124所。1969年年初,卢龙县基层国办初级中学都发展成高级中学。此后,石门、万贯各庄、杨黄岭、李柳河、刘家营、应各庄等7所社办中学增设了高中班。1970年,“卢龙县东方红中学”办起了“综合性五七学校”。1976年9月,“卢龙县东方红中学”由国办全日制完全中学,改为城关公社办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文化大革命”期间,昌黎县盲目发展中学,1969年各公社办完全中学,小学办“戴帽中学”(所谓“戴帽中学”,是在小学的基础上增设初中甚至高中,有点类似给人戴了个帽子,它是“文革”中城郊接合部农村教育特有的现象,目的是为解决农民子女就近读中学的问题),中学由1968年的12所发展到44所,1971年又发展到68所,1973年发展到146所,1976年达到了226所。1969年,“河北昌黎第一中学”“昌黎县第二中学”合并为“昌黎县中学”,1971年迁至城西原“昌黎县第二中学”校址。1970年,昌黎城关各小学“戴帽初中班”合并在一起成立了“昌黎城关镇中学”,1975年改名为“昌黎城关中学”,迁至汇文街原“河北昌黎第一中学”校址。

1968年前后,“抚宁县坟坨职业中学”自行变为普通中学。1969年年初,“抚宁县城关中学”“海阳中学”“台营中学”“大新寨中学”“留守营中学”“坟坨中学”成为完全中学。1969年下半年,枣园公社、猩猩峪公社、榆关公社、柳各庄公社、上徐各庄公社,将附设于小学的初中班集中,建立了公社初级中学。“抚宁县城关中学”一度改为“抚宁县‘五七’综合技术学校”,开办了半农半医、师资、机电等专业学习班,1972年又改回“抚宁县城关中学”名称。

1968年年初,青龙县开始大办中学,社社办高中,队队建初中。1968年底,受“侯王建议”(见本书《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一实验小学》一文)影响,7所国办中学停办,教师回原社队学校任教,学生回本社中学就学。当年共建立初、高中学校82所,小学附设初中班280处,中学生达到14631人。1971年,各国办中学陆续恢复招生,均改招高中班。到1972年年底,全县有初中75所 (不含小学附设的初中班),高中18所,学生18042人。1973年,青龙县又按照“高中控制发展,初中社办或联办、减少队办,适当集中”的办法,重新调整全县中学布局。